巧借突发事件 寻求课堂突破

时间:2022-05-26 03:52:22

巧借突发事件 寻求课堂突破

《雷电颂》是郭沫若先生历史剧《屈原》的第五幕,是屈原的长篇内心独白,是语言风格鲜明、情感昂扬激烈的散文诗。文中的象征手法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是个比较陌生的话题,加之作品离现实生活的年代较远,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加强朗读来促进学生对作品情感的体会与感悟,但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身处青春期的学生对通篇激烈昂扬、战斗性与时代性极强的文章有明显的情感隔离,即使把朗读的音量放大,朗读时也会因为独白的篇幅过长,情感的缺乏而渐变课绵软与疲沓,从而导致通过诵读来体悟情感的目的落空。这是一个现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批改学生的随笔时,很多学生都在随笔里提到星期六发生的事: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承办全国中学生英语演讲赛,本年级有个女生进入决赛,因此有几个班的学生被要求作为观众参加,我班部分学生在看完女生的决赛后,因为要上其他辅导班的课离开赛场,但是南京师范大学附中与树人国际学校的门卫,不让他们离校。据理力争仍无结果后,部分男生翻越学校的大门绝尘而去,学校把他们的行为告知班主任,班主任又转告给翻越大门的学生的家长,翻越大门的孩子少不了一顿好批。他们认为自己离校有理由,翻越大门的行为固然不当,但门卫也不近人情,学校、家长与班主任的责难更是太偏颇,因此在随笔里一片怨愤之声。看完随笔,我心头一喜,他们的怨愤与不满或许正是明天《雷电颂》教学的突破口。

在第二天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一 巧妙导入,调动情绪

上课时,我说:“昨天读了大家的随笔,也了解了星期六的‘翻越门’,从大家的随笔中我感受了你们的敢说敢为,感受了你们的热血喷张,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诗:人不轻狂枉少年。今天老师无意评说门卫、家长、班主任与你们的是非,只是想告诉你们,青少年的轻狂除了行为的激愤之外,也许还可以有更合适的宣泄渠道,譬如写作、诵读。大家的随笔我已经大致明了,这节课我希望能从《雷电颂》的朗诵声中感受三闾大夫屈原的愤怒宣言,从《雷电颂》的朗诵声中感受你们做为青少年的轻狂与激昂。”

学生本以为我会借评讲随笔的机会像班主任那样把他们教育一番,没想到我只用“人不轻狂枉少年”一句把在学校闹得沸沸扬扬的“翻越门”拨在一边,因此他们大感意外,空气似乎是凝固不动,教室里突然一片寂静。

我打破沉寂,继续说:“课文有十三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出你们的热血与狂放。今天我想请夏××同学先试着诵读第一段,行吗?”夏××是班上语文学得不怎么好的学生,课堂上从来不最大声诵读,脾气生倔,也是在随笔里怨愤不满之情表达得最突出的一个。在我说完导入的一段话后,我发现以往语文课堂上喜欢把头埋在书里的夏××很昂扬地抬起头,眼睛里闪现出只有跟同学争论数学难题才会有的丝毫不让的生倔神情,因此我选择了最不喜欢诵读的他,来作为今天这节课诵读的突破口。

与我的预期大致符合,夏××同学有些激动,但仍很利索地站了起来,端起课本,用从未有过的沉重语调,一字一顿地“吼”了起来,到最后一句“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吼完,他竟然把书合上,挺胸,双手握拳,用力上扬。

一个处在变声期的在语文课上从来都羞于大声诵读的脾气生倔的男生,突然间解除了缧绁在全班同学面前放声吼了出来信息,这给全班同学一个极大的震撼,不约而同地全班同学的掌声骤然响了起来。有了这个开头,后面我没有再点名诵读,王××、焦××、王××等10多个男同学依次站起,用昂扬热烈的语调把剩下的十二个自然段读完,每读完一段,班上都会响起一阵掌声。当一个同学在诵读的时候,其余同学都盯着课本凝神地听,就连平常最爱打击男生的女同学也如此,这在以往教学中从未有过。

二 比较诵读,体会情感

分段诵读完课文,先前稍有些滞重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教室里依然很安静,但我能感觉到全班同学热烈的眼神在我身上聚成一束。我不失时机地说:“刚才这些男同学的分段朗诵给了我一个重新认识大家的机会,从你们热情放旷、深情投入的诵读声中,我感受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同学们元气淋漓的年少轻狂。但是,诵读光有激情的投入还不行,还必须学会一些技巧。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话剧演员王卫国老师朗诵的《雷电颂》视频,在听的同时,不妨和我们刚才的朗诵做个比较,然后说说你的体会。”

有了开头诵读情绪的成功调动,全班同学都认真地欣赏着王卫国老师的朗诵,参与分段诵读的男生多半拿着笔边听边在书上勾画圈点。

欣赏完,女同学高××站起来说:“王老师的朗诵确实是把握住了屈原内心的愤怒情感,有种狂风暴雨、无坚不摧的力量,轻重徐疾,分寸拿捏得非常准确。但我还是喜欢我班男生的诵读,原生态的声音,不加约束的狂放情感很贴近雷雨之夜屈原的独白。”

夏××站起来说:“谢谢高××对我们的褒奖。听王老师的朗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这几句他读出了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急切的渴盼!风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我明白了在朗读时应读出那种很急切、很渴望的情感。”

王××说:“‘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是一连串的反复,情感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听完王老师的朗诵,我才明白,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

盛××说:“‘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这几句王老师读出了屈原对光明狂热的呼喊,读出了诗人对未来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体会到了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语调应再高昂一些,再狂热一些!”

裴××说:“我读的是第十自然段,一开始我没把握住该段屈原因为河伯与婵娟被拘的悲愤情感,只想和其他同学一样扯开嗓子喊出来,因此语速和前面怒斥东君的一样快,我现在明白了,读这段语速应该放缓,放低沉,突出屈原内心的悲愤之情。”

……

听着同学认真细致的比较分析,我相信同学们对课文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有了更好地把握。因此我让全班同学一起齐声诵读,以巩固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三 介绍背景,深入领会

全班的齐读依然高亢热烈,这时我趁热打铁,抛出了另一个问题。我说:“从大家的诵读声中我再次感受到了屈原在自尊心遭受、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狂放与愤怒,但郭沫若先生写历史剧《屈原》只是为了再现几千年前屈原的心情吗?下面请大家了解历史剧《屈原》的写作背景,认真琢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谈谈你对课文的理解。”

屏幕上投影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创作背景,同学们思考、讨论。

楼××站起来说:“这段‘独白’很疯狂。用诗意化的语言呼唤风雷电,让雷电化作手中的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黑暗中的一切,痛快地抒发了屈原渴望光明、反对黑暗的情感。但我认为《雷电颂》的写作目的就像郭沫若说的“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真正想表现的是抗战时期人民抗战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精彩的发言,赢来同学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上一轮掌声未停,陈××х就马上接着说:“刚才楼××说得很精彩,我们几个人的意见是这精彩来源于这篇文章课文太有特色,你看:激情似火焰般炽烈;气势如海潮般磅礴;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总之,总之,太有力了,太震人了!”

史××接着说:“就陈××刚才的话题,为何文章那么感人,具有如此的魅力,我认为,应该归纳出下面几点:(1)奇特的想象,宏伟的气势,闪耀着郭沫若一贯的浪漫主义色彩;(2)拟人手法的运用,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反复、排比、呼告手法,既增强了文章抒情的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人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象征手法的运用,让文章更加含蓄深沉。”

这节课在同学们的热烈发言中渐趋结束,总结:“这节课我感受了大家的精彩,从诵读声中我感受到了大家昂扬不羁的热情,从诵读的比较中我感受了大家的认真与细致,从结合背景对课文的分析中我感受了大家的机锋与睿智。‘人不轻狂枉少年’固然不错,但你们的热情、细致与睿智让我想起了另外一句诗,那就是:‘少年情怀总是诗’。希望大家化轻狂为诗一样的情怀,来点燃自己的青春世界!”学生里再次掌声响起。

一周后的随笔,很多同学都写了这节课,说从来没有在语文课上这么放得开,从来都没有整个班的同学都这么凝神投入地去读、去说。在2004年暑期,南京市第一届初中语文教师骨干培训班的课堂上,王××老师曾说:“要学会用一切手段去突破课堂。”上完这节课,我对王栋生老师的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教材与教学资料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而且要以人为本,细致地去备学生,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并使之成为楔入课堂教学的突破手段。钻研教材,深入理解文本是一个语文教师的根本,但在语文课上倘若只有对教材的理解而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也许语文课堂上教师会把对文本的个人理解用生硬的填塞式施之于学生,从而使语文课堂变得沉闷、单调又低效。如果能以学生为根本,在钻研教材、了解教学的难点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去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去了解他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去了解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什么,这样再结合文本的实际内容来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从内心深处真正正视学生的成长,把学生的生活当成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那么,你将会为你的语文课堂找到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上一篇:浅析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下一篇:试卷评析课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