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治疗梨状肌综合征36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5-26 12:03:42

小针刀治疗梨状肌综合征36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小针刀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用小针刀松解梨状肌的压痛点或条索状硬结。结果 痊愈21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6%。结论 小针刀疗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明显。

【关键词】 小刀针;梨状肌综合征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9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72-01

梨状肌综合征是指因梨状肌急性慢性损伤刺激或压迫了坐骨神经、骶丛神经、臀部血管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规方法疗效较差。笔者采用小针刀治疗梨状肌综合征36例,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2012年到我科治疗的患者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15-88岁;病程最短3d,最长5年,平均5个月。因创伤引起10例,慢性劳损引起26例;左侧发病14例,右侧发病22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有外伤或受凉史;②常发生于中老年人;③臀部疼痛,严重者患侧臀部呈持续性“刀割样”或“烧灼样”剧痛,多数伴有下肢放射痛、跛行或不能行走;④臀部梨状肌部位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直腿抬高在60°以内疼痛明显,超过60°后疼痛减轻,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13 治疗方法 ①:患者侧卧位,健肢在下伸直,患肢在上屈曲,身体略向前倾斜,使患膝着床。②定点;于梨状肌体表投影区寻找压痛点。髂后上棘与骶骨连线中点的上、下15cm左右部位各选一点,它们与股骨大转子尖的连线组成的三角形区域,即为梨状肌在体表的投影区。③操作:在压痛点进针刀,刀口与梨状肌平行,针体和臀部平面垂直,按针刀进针四步规程进针,当针刀刺入皮下后,继续摸索进针,若患者有刺痛感、电击感,出现避让反应,可能是针刃触及了神经、血管,应迅速将针刀上提1-2mm,向旁边移动2mm,继续进针刀,待患者诉有酸胀感时,说明针刀已达梨状肌病变部位。先纵行疏通剥离,后横行剥离,如有硬结,则用切开剥离法,切开时针下有突破感。

14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下肢活动自如,恢复原工作。显效:臀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下肢活动稍有不适。无效:臀部疼痛不明显,下肢活动有痛感。

2 结 果

经过2-3次治疗,患者临床痊愈21例,显效12例,无效3例;有效率916%。

3 讨 论

梨状肌起于坐骨大切迹及骶骨前面,止于股骨粗隆上缘,作用为外旋髋关节,协助髋关节外展后伸。梨状肌穿过坐骨大孔,将其分为梨状肌上孔及梨状肌下孔。梨状肌上孔由外侧至内侧依次穿过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及臀上静脉。梨状肌下孔由外侧至内侧依次穿过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内动、静脉及神经。梨状肌由于外伤劳损、感受风寒湿邪或因解剖变异等原因,引起梨状肌充血、肿胀、肥大变性、增生、甚至持续挛缩,刺激或压迫了梨状肌上下孔的神经、血管而发病。由于涉及神经血管较多,症状复杂多变。基于梨状肌损伤的病理机制,治疗该病的主要措施是解决损伤后的充血、肿胀、痉挛和结疤粘连。小针刀是朱汉章教授发明的“以针的理念刺入人体,在体内又能发挥刀的治疗作用的一种医疗器具”。[2]一般认为,针刀有针灸针刺激的作用、手术刀切割的作用、针与刀的综合作用三个方面,其治疗可以剥离粘连、疏通阻滞、刮除瘢痕、消除痉挛,消除不平衡的力。通过针刀对炎症条索状的梨状肌肌筋膜进行松解剥离,使筋膜内过大的张力得以释放,恢复了力的平衡,使梨状肌周围血管通畅,改善了血液循环,缓解痉挛疼痛,加速充血、水肿等继发炎性反应的消退;解除梨状肌对周围血管、神经的压迫及炎症刺激,梨状肌综合症状得以解除。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4

[2] 朱汉章,柳百智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

上一篇:32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下一篇:其他疾病误诊为急性阑尾炎21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