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美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时间:2022-05-25 11:51:59

德育、美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历来的《语文教育大纲》都认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这一方面强调了语文的重要性,也造成了人们对语文教育的偏差。教师们都知道,语文教育不仅有智育目标,还有德育目标和美育目标。但是,后二者的实现,对师生却没有功利意义。在大家眼中,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升学率才是最重要的。由此形成的一切为考试、为升学的教学实践,抹杀了语文教学的个性特征,模糊和削弱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既然要推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仅认识到语文具有审美性是不够的。如果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去分析语文教育的目标、任务、方式、教育手段和形式,就会发现,语文教育是一种以“美育美”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语文教育是一种德育和美育。审美性是语文教育最本质的特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一 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让学生感知美

素质教育的推行,首先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如高尚的人格、奋进的精神风貌、严谨的工作作风、优雅的气质风度以及他们美的教态、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美的感染、美的熏陶,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作为教学辅助方式。语文教师的教态美,通常能充分地把课文的美学价值、审美情趣、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的审美感受等集中地表现出来。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教材中选入的文学作品,风格不同,语言也各呈异彩。教师若以准确传神的语言,描绘出课文中优美感人的艺术境界,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和意,唤起他们丰富的联想,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审美情感。

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职业品格在于富有灵气和思想。课前,教师应考虑到,一堂课怎么设计,达到什么目的,体现什么思想。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根据教学需要,巧妙地利用现实环境和课堂上瞬时出现的情况制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来感染学生,让其获得审美感受。

二 深掘作品内涵,提高文学鉴赏层次

如今,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仅停留在阶级、社会、政治、时代的浅层去诠释作品。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的归纳,已形成一套公式,该作品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什么思想,歌颂什么,鞭挞什么,它已经完全变成教化的工具,文学审美的趣味消失殆尽。如读朱自清的《春》意在通过作者对春风、春花、春雨图的描绘来表现作者对春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这种分析没有错,但如果文学作品的鉴赏仅此而已,却显得粗浅,难以引起共鸣。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包括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所以读者往往能跨越时空与作者沟通,与作品产生共鸣。

“语文教学就是要打碎桎梏,破除框框,让学生在自由的心境中去感悟语文的美,去张扬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美。”如读鲁迅的《祝福》,在指导学生认识到专制冷酷的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压迫之后,可进一步挖掘:这样一个勤劳善良的女人,为什么不能幸福生活?为什么鲁四老爷的罪恶没得到惩罚?为什么破败的农村景象不能得到改变?学生在与目前的社会对比之后,不仅认识到祥林嫂这样一个劳动妇女在封建社会遭遇的必然性,也会对万恶的封建制度表示愤恨,思想认识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

语文教材中精彩的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一篇篇感悟人生的范文。教师应帮助学生从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验中超越出来,上升为对人生的关注与体验,长此将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体现语文课的德育、美育价值。

三 在审美实践中,发展创造美的能力

如今的语文教育,并非培养过去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旧书生,而是把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育。

从学生个体来看,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不同,审美旨趣千差万别。另外,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完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写作实际,必然会扼杀他们身上固有的创造力。

创造性是审美性的特性。德育、美育过程中,学生通过美的欣赏活动,可以使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例如,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咯拉山北麓。而几位大诗人的描写却不一样。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勾画黄河水从天上往下流;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勾画黄河水流向遥远的天空。要欣赏和理解这两句诗美的意境,除了要具备文学、美学及艺术的知识,还要有很高的想象力和鉴赏力。学生正是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学生在审美的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让他们认识到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的区别,还让他们在文学欣赏中,形成一定的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具的创造力,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展现其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通过美的手段(美文、教师美的示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养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使之成为具有人类共性(对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又具有独特个性(个性化审美意识)的人。因此,突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十分重要了。

上一篇: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衔接提高幼儿入学适应性研究 下一篇:提高英语阅读速度的主要障碍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