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时间:2022-05-25 11:22:04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是知识在大脑中的保持,学好化学的关键是在记忆的前提下加以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在中学化学的学习中,所要记忆的知识是很多的,且分散在各章节的教学中,因此,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需要记忆的知识记不牢,对化学的学习效率就会有很大的影响。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谈一点做法。

一、揭示规律,理解记忆

因为化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的自然科学,在涉及抽象的概念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概念,然后知道记什么、为什么要记。例如在粗盐提纯试验中加入试剂的顺序为什么应该是按NaOH—BaCl2—Na2CO3—HCl,如果把Na2CO3移至BaCl2的前面则引入的钡离子在后续的实验过程中不能除去。这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揭示现实现象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让学生形成多种联想,这样可大大提高记忆效果。例如,对于酸酐的记忆方法,若掌握规律:对于一种含氧酸,它失去所含的水分子剩余的那部分就是该酸的酸酐,对于直接不能失去水分子的酸,可以扩大该酸中各元素的倍数,然后再失去水分子,所剩余的部分便是该酸的酸酐,就不必逐一记住多种酸的酸酐。只要联想到关于“含氧酸失水”的规律,就会想起好多种酸的酸酐。

二、归纳复习,系统记忆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往往反映这么多物质的性质不容易记住。如固体溶解度这个概念有四要素,即一定的温度、一百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以克为单位,可将这四要素概括为四个字:“温、饱、百、克”。又如过滤的操作要领可提示为:“一贴、二低、三接触”,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七个步骤可概括为:“检、装、固、热、收、移、熄”七个字。

如讲授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时,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可概括为“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进行)、“等”(正反应速度和逆反应速度相等)、“定”(反应条件一定,各组分百分含量一定)、“变”(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化学平衡就被破坏了,此时正、逆反应速度不相等,各组分百分含量也发生变化,直到在新的外界条件不变时,又建立一个新平衡)。

三、观察思考,实景记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诱惑力,通过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等信息加工过程,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亦就不是一件难事了。例如在“钠”这一节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钠的性质,就可以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并指导他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思考下列问题:1.从实验中可获知钠有哪些物理性质?2.钠表面变暗的原因是什么?燃烧后的产物又是什么?3.钠熔化成小球后,小球为什么在水上任意方向游动?4.根据实验现象,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写出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发生的原因。这些思考题富有启发性,如一个个路标,层层诱导,指导学生在探索的道路上步步逼近要发现的目标。通过实验,再有目的地思考问题,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得到的知识在头脑中会记得比较牢固。

四、巧用韵语,灵活记忆

对化学中一些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知识,教师可以编成韵语让学生加以记忆。韵律化的材料,富于魅力、感染力,易上口,易记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凡用韵之处,可增加信息冗长量,利于记忆。例如:原子结构:原子空洞洞,核小却很重,带着正电荷,位置在当中。质子和中子,核里来相逢,电子围着转,电子云形容。若是同元素,质子数相同,若为同位素,质同中不同。判中性原子,质电总相同,离子论阴阳,质电不适中。

记忆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各种能力形成的前提。提高记忆能力是一种心理技能的训练,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只要持之以恒,按记忆的心理学规律实施教学,必将找到适宜的记忆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记忆品质和记忆能力,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湖北省潜江市泽口中学)

上一篇:让拼音教学像童话般美丽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