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时间:2022-05-25 10:10:29

高校书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高校书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书法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高校书法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学质量总体偏低,严重地制约和阻碍了高校书法专业的长足发展。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聘机制改革的前提下,高校书法专业努力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合理架构专业教师结构,锻造一支基本稳定的理论与技能课教师队伍,壮大书法专业师资力量,这是解决我国高校书法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和教学质量总体偏低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书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018-03

1984年,熊秉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道:“我想书法代表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说是核心的核心。”[1]王岳川同样将书法上升到文化学的意义层面:“书法是中国文化目击道存的直接体现。而且通过书法把传统的经史子集保存了最好的一部分。可以说,书法的一头连着古人创始的文字,一头连着民族的精神、中华传承的精神瑰宝。‘文化书法’的意义在于提升书法技法之后进入博大的文化境界”。■熊秉明、王岳川对书法艺术的推崇和高度评价,道出了千百年来无数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对中国书法无比挚爱和崇敬的共同心声。正因为古往今来无数书法爱好者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中国书法的价值和意义得以不断向更深层次开掘。随着《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的出台以及书法学从三级学科上升为二级学科,高校书法专业发展的新高潮似乎即将到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书法教育的政策调整确实体现了政府对普及书法教育的高度重视与弘扬国粹的坚定决心,但我们也应理性地认识到,高校书法专业多年来畸形发展的诸多积弊在日益凸显,中国书法生态现状亦不容乐观。例如高校书法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便是其问题之一,高校书法专业教师的数量的严重不足和教学质量的总体偏低,严重地制约和阻碍了高校书法专业的长足发展。

高校书法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高校书法专业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高校书法专业教师,一类是由综合院校或美术院校书法专业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构成,主要担任书法专业基础课教学;一类是由文学及汉语言文字学、历史学及考古学、美术学及设计学等转行过来的专家教授组成,主要担任理论课教学。到目前为止,我国书法博士生、硕士、本科生基本能够满足高校书法专业聘用教师的需要,但高校顾虑到书法专业毕业生就业口径窄,不敢按学生人数配备足够的专业教师,导致专业教师配备数量严重不足。

二是教学质量总体偏低。基本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为了弥补专业教师数量的不足,有的高校只好临时请本地的书法家来授课,或进行校内调济,接收从行政部门或其他教学岗位转行的教师。其次,有的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差。或专业水平不高,授课质量差;或者专业能力较强,但组织教学能力差;或者科研能力差,职称提升难,精神负担重,教学因此不用心。第三,某些教师学有所好,固步自封。这些教师一般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艺术偏好,他们往往肯定已所长而忽视己所短,抬高己所好而忽略其他,导致学生对艺术产生明显的倾向性和局限性。这些因素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最后,高校重视书法基础技能课教师的引进而忽视理论课教师的引进,重技能而轻理论,学生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如此种种,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影响了教学效果。

适宜的专业教师数量是确保专业教学活动质量和开展的必要条件。社会非专业人员和社会书法家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化的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勉强用来从事专业化教学工作,不仅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利益,不利于学生的提高和长远发展,而且也会影响书法专业自身的发展,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达标或培养质量的持续下降,将会逐渐降低社会对其专业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因此,高校书法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书法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

高校书法专业教师结构怎样架构才更合理,这是目前学术界和书法界普通争议和关注的问题。就目前来看,高等学校专职书法教师一般以书法特长能力来界定,因专业局限性,造成每所高校的专职教师人数十分有限,少则2~3人,多则7~8人,这一现象是由师生比决定的。倪文东教授建议采取下述四种办法改善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其一,内部调配;其二,引进人才;其三,校际联合;其四,开门办学。■

关于内部调配。适量聘用一定数量的兼任教师,确保师资数量上的达标,能一定程度缓解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的压力。但据笔者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调查了解,该校内部调配的兼课教师绝大部分不愿意到书法专业上课。这些教师上了一两期课后往往找各种借口拒绝来书法专业兼课,因为书法专业学生逃课、旷课的现象在所有专业系中最为严重,兼课教师将去书法专业兼课当作一项苦差事,加之课酬一般全校一盘棋,内部调剂教师更加不愿干费力不讨好的事,因此他们往往将课程推给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丰富,教学能力也相对差一些,逃课、旷课现象进一步加剧。因此,书法专业很难聘到合适的兼课教师。在笔者调查的1216名师生中,多达82.16%的师生反映外系教师不愿意来书法专业兼课,10.3%反映比较愿意兼课,只有7.61%反映愿意兼课,而所调查的12名兼课教师仅2名表示“比较愿意兼课”,10名表示“不愿意兼课”,无一表示“十分愿意兼课”。

关于引进人才。2013年下期14名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人事处报名参加中文系招聘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字学、文艺学、美学等的高校应届博士毕业研究生,人事处征求他们意见,是否愿意报考美术系书法专业的招聘,他们全部拒绝,原因很简单,高校书法专业评职称必须发书法研究方向的论文和申报书法方面的研究课题,非书法方面的研究课题和论文不计入职称晋称加分中,从非书法研究转向书法研究,之前的研究成果将意味着在职称评聘中失去作用,同时从一个研究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思维转换跨度太大,令他们很难接受,认为之前的多年的学习和研究基本付之东流了。

关于校际联合。论文交叉指导这事比较好操作,高校间互派教师授课和互派学生选课,也能做到资源共享与互补。但互派师生的办法,实际操作起来有比较大的困难。有书法专业的高校一般都相距较远,教师在一个学期不可能只给对方学校上课,学生也不可能只修对方学校的书法专业课程,而且有书法专业的高校很少比邻而居。从金钱、时间等方面考虑,校际联合这方面的运行成本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关于开门办学。倪文东认为:“开门办学的问题应该是高校书法专业认真思考和积极稳妥实施的问题,这是和书法界接轨,将学生逐步推向社会,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谋求职业最好的实践机会。我们的高等书法教育决不能关门办学,和社会及书法界不发生任何关系是不行的。为了避免盲动现象,我们在操作方式和方法上,尽量稳妥而有实效。第一,定期聘请书法界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创作实力及影响的专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讲学或讲座;第二,不定期邀请在书法创作实践方面有一点实力和影响的中青年书法家来校为学生作临帖和创作示范(根据其擅长的书体及风格,有所侧重);第三,联合书法家协会,经常举办一些中小型书法学术研讨活动和书法笔会,让学生广泛接触书法家,认识社会,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思考,去辨别,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倪教授言简意赅指出了“开门办学”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方式和方法,实用性强,高校书法专业值得借鉴。张怀满也指出:“社会各个行业中都有精通于书法技艺以及书法艺术的人才资源。这些人热心于书法艺术,长期从事书法艺术的学习、研究、创造,对书法有着深厚的感情、学养和精湛的技艺。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广有书名的书法大家,我们可以把这些书法名家请入高校,请他们做高校书法专业的客座教授,为学生上课,对学生的书法学习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我们高校书法师资队伍建设永远都不能忽略的第二个人才源地。”■但回到高校书法专业内部的师资问题,这些建议基本只能解决书法专业学生与社会接轨的问题。简而言之,社会书法家等作为书法专业的外部条件,只能对高校书法教育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倪文东的这四项建议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但遗憾的是,这些建议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合理架构专业教师结构这一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这四个方面的措施不能从根本解决当前书法专业教师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因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如果书法专业唱主戏的总是专业技法老师,其他的只担当着敲边鼓的角色,那么国内高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薄弱的问题就永远无法得到解决。

怎样才能根本解决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薄弱的现象呢?张怀满有感于书法教育处于明显的落后、薄弱地位,曾提出:“高校书法教育的关键问题不是培养书法家的专才教育问题,而是要通过书法的学习,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仅靠几个专业技法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壮大高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壮大高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必须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在书法专业上课的理论课教师应和书法技能课教师一样受到同等的重视,理论课教师同样可认定为书法专业教师。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对书法专业教师概念的界定并不明朗,在一般人看来,书法专业教师只是高校书法专业毕业的或字写得非常好并为许多人所认可的聘任教师,那些从事书法理论研究但不擅长书法以及从事古代文学、美学、文字学教学与研究的教师都不算书法专业教师。这种看法非常普及,连在书法专业任教的文学、美学等理论教师都默认此论。书法专业不仅仅从事书法技能教学,书法专业教师的涵义也应当不仅仅局限于书法技能教学的教师,书法技能课教师聘用的数量毕竟有限,书法专业的理论课教师的加入,将大大充实书法专业的师资力量;其次,将从事文学、美学、文字学方面等的理论课教师和书法技能教学教师一样纳入书法专业教师晋称职称体系中来,他们无论发表或从事书法、美术还是文学、美学、文字学等方面的论文或研究课题,都可以作为书法专业教师晋称职称的依据。中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称评聘制度是引导专业教师分流选择的关键因素,书法专业教师晋称职称,必须有较多数量的有关书法的专业论文和课题,无关书法的论文和课题视为无效。这样的结果是从事文学、美学、文字学方面的教师无缘晋升书法方面的职称。在这样的聘任体制下,从事文学、美学等的理论教师对书法专业的依附性很弱,期望值很低,在该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自然不会很高。书法专业应将理论教学和研究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至少应当与书法技能并驾齐驱,书法专业内的理论课(如文学、美学、文字学)教师可以凭借他们的专业领域研究成果晋升职称。因为书法专业涵盖的领域本来就不仅包括书法技能和书法理论,还包括文学、美学、文字学。基于此,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系书法专业在八名书法技能教师的基础上,引进或转入美学、文艺学、文学、国画教师各一名,这些措施大大丰富了书法专业的综合实力,2013届书法专业考取研究生6名,2014届书法专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9名,这是综合实力上升在办学成果上的展示。但前景困惑的是,除一名理论教师比较顺利地转入了书法方面的研究,其余理论教师深感研究领域转换的痛苦和无奈,有的计划重新回到中文系去。

由此可见,高校书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症结说到底是一个评聘机制问题。壮大高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的最有力手段在于在书法专业内营造出良好的用人环境,如上述及,凡在书法专业的教师,无论技法实践型教师还是理论课教师,无论他们的研究的内容是书法还是综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语言、绘画、美术、美学等,教育系统(含政府教育主管部分和高校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肯定为对书法文化或书法文化的大背景等的研究。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一是多线挺进,有利于扩大书法文化的研究版图。书法研究不再拘泥于书法技能技巧之一隅,像中国古代的文史哲一样,它们之间相互包容相互涵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逐步改变在中小学书法课是语文课的附庸的状态;在大学,书法仅仅是中文类系别中的一门课程。书法专业要以博怀反过来涵盖文史哲,与文史哲同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包容关系,让文史哲为书法服务。二是有利于调动非技能课教师的积极性,让占比重大的非技法课教师中的一部分真正融入到书法专业教学中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毫无疑问能有力地壮大书法专业队伍,为书法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有利于扩大书法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书法专业教师队伍壮大了,书法的社会影响力也将越发增强。四是书法队伍壮大了,尤其是大量理论教师的涌入,将改变几十年来书法理论研究的薄弱状态。

总之,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聘机制改革的前提下,高校书法专业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合理架构专业教师结构,锻造一支基本稳定的理论与技能课教师队伍,壮大书法专业师资力量,这是解决我国高校书法专业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教学质量总体偏低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熊秉明.从书法看中国文化精神[N].中国文化报,2008-02-28.

[2]关于文化书法与当前书法若干问题的讨论――张公者对话王岳川[J].中国书画,2010,(11).

[3]倪文东.高等书法教育的教学定位和人才培养[C]//张海.全国第六届书学理论讨论会论文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

[4]张怀满.高校书法教育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10).

上一篇:组稿:青年医学编辑的试金石 下一篇:青海省海西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规划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