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估对艺术高职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时间:2022-05-25 08:39:31

形成性评估对艺术高职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内容摘要】形成性评估在本科、高职教学改革中得到广泛的研究和运用,而在艺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尚处于尝试阶段。文章探讨了将形成性评估引入到艺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以及形成性评估在艺术高职英语教学环节中的运用,进一步指出这种评估体系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反拨作用。

【关键词】形成性评估 艺术高职英语教学 反拨作用

1911年Frederich Taylor在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中首次提出了教学评估这一概念。《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7年) 明确指出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教学评估体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教学评估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传统教学模式下,更多地运用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估。而形成性评估的概念最早是1967年由美国专家M.Scriven提出的,美国教育家B.S.Broom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20世纪90年代之后,更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形成性评估。国内学者对形成性评估的研究稍晚一些,198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启了教学评估的实践大门,但当时还没有提出形成性评估的概念。至此,学者们对形成性评估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对形成性评估的理论、模式及在本、专科外语教学中如何运用,如刘波、周娉娣、张怀建(2008年)指出形成性评估模式对体验式英语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兰丽伟(2009年)将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形成对比,总结形成性评估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取得了有益的成果。但同时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对形成性评估在艺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运用的研究却寥寥无几。艺术高职英语教学虽然是边缘学科,但近几年随着我国艺术类考生的增多,如何提高艺术高职英语教学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在艺术高职英语教学中引入形成性评估的必要性

1.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特点是应用形成性评估的前提

就形成性评估的定义而言,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归纳起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调控。它能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积极性等做出反馈。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只是起监督和辅助的补充作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而如何提高艺术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此,教育者要以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特点为切入点,才能有效提高艺术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

研究发现,艺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薄弱。与专业课相比,英语属于边缘学科,同时也是令他们头疼的学科。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主要以应试为主。同时,艺术高职院校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追求独特的个性,这就使他们的性格特点出现多元化的局面。

鉴于此,传统的终结性评估具有“一刀切”的特点,很难调动艺术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他们个性的发展。而形成性评估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这种阶段性考核方式,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和手段,达到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教师可结合各个艺术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

2.形成性评估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的保障

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就是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既然要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不能采用“学业型”的评价模式,要注重实践。按照2000年《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我们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而传统的评估方式,无论是以证代考、“3+7”模式、还是学分制模式,都有其弊端和片面性,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以应用为主”的指导方针。而“形成性评估”以学生认知为主体,侧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评估过程中提高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

二、形成性评估对艺术高职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Hughes(1989年) 指出反拨作用就是语言测试对教与学所产生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语言测试对教学内容的反拨效应远远大于其对教学方法的反拨效应(Alderson&Wall,1993年)。形成性评估对艺术高职英语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受其局限性影响,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1.形成性评估提高了艺术高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所谓有意义的学习包括个人参与、自发学习、全面发展、自我评价四个要素。艺术高职生刚刚结束了桎梏的高中生活,升入大学之后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放任自流,结果失去自我。笔者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当中有80%的学生想好好学习。他们习惯了初、高中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升入大学之后总觉得很茫然,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而形成性评估满足了这个条件。它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提高,能够真正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自评、互评能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他们会主动地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就会主动汲取课外知识,使得语言学习取得阶段性的进步,从而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2.形成性评估激发了艺术高职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1977年,Dulay和Butt首次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理论,其核心是强调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7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他认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都影响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学习者缺乏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就会输入的少,反之,语言输入的多。形成性评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不同专业艺术高职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学生也摆脱了“分数”“排名”的压力和束缚,重视了学习过程的乐趣。角色扮演、英语演讲、英文歌曲竞赛、情景对话、配音等评估形式,切合艺术高职生的自我展现的实际特点,给他们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从被动变为主动,在学习英语中找到自我,就会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形成性评估模式提高了艺术高职英语教学质量

形成性评估更注重教学过程。从教师角度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阶段性反馈信息,能第一时间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或方法,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避免了终结性评估运用所造成的滞后性。从学生角度分析,由于形成性评估做到了“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团队意识、学习积极性、自我展示等方方面面,关心学生的点滴进步,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评价的多元化促使学生认识到了评价的公正,从而促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就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

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实施不当,形成性评估对艺术高职英语教学会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首先,形成性评估主观性较强。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学的过程中都渗透着人为的主观判断因素,这就势必造成评估标准的多元化,其中不乏掺杂着个人的偏见,这势必影响学生们的评价热情。为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全程有效监督,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同时反馈信息和结果公开要及时,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其次,形成性评估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于每一个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循环下来,势必造成乏味的局面。因此,笔者建议,评估任务要适宜、固定、精心筹划,班型不宜过大。

结语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形成性评估亦是如此。形成性评估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性评估体系,将终结性评估体系与形成性评估体系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才能最终提高艺术高职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刘波,周娉娣,张怀建.形成性评估对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8(3).

[3]兰丽伟.形成性评估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反拨作用[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4]Hughes.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Second Ed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作者单位:大连艺术职业学院

上一篇:视唱练耳中调的冲突与解决方法探析 下一篇: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一个精彩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