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点评:古诗教学中的“对接”策略

时间:2022-05-25 08:15:02

附点评:古诗教学中的“对接”策略

由张见充老师执教的《京师得家书》的学习活动是在第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个阶段的学习活动,重点是对古诗原文的阅读与理解。古诗教学是幼儿学习活动中的一项传统内容,一般情况是以诵读为主,或者由老师对诗歌内容稍加阐释,然后让幼儿记诵。可是在本课例中,老师运用了与众不同的“对接”策略,让人耳目一新。

首先,张老师紧密联系第一阶段的学习,让幼儿回忆并复述由古诗改写的故事《早点回家》,然后老师用一句“袁凯把他此时的情景写成一首诗歌,我们边看视频边听录音朗读”自然过渡到古诗的学习,将故事与古诗顺利对接,天衣无缝。

其次,老师在疏通诗句时与幼儿互动谈话,一句一句地对应,将幼儿已熟悉的故事内容与诗句自然对接,将生活的语言与诗歌语言完好对接——

师:我想问问小朋友,诗中所说的“京师”是什么地方?

幼:南京。

幼:袁凯在南京做事。

师:袁凯是明朝诗人,南京是当时的京都,也称“京师”,他当时就在京师南京工作,有一天,驿差送来了什么?

幼:信,家里亲人写的信。

师:我们把家里寄来的书信称为“家书”。(教师出示词卡“家书”,带领幼儿读词语三遍)

师:你能把刚才的话完整地说一遍吗?

幼:袁凯收到了家书。

师:说得好,所以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京师得家书》,“得”就是收到的意思。

……

这样的对接,排除了幼儿对古诗语言难懂的障碍,不像中小学生学习古文时的一字一字的解释,一句一句地翻译,而是在给幼儿充分的表象材料的同时,紧密结合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大量的铺垫基础上使幼儿对古诗理解水到渠成。

再次,注重发挥诗歌的语言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分层次要求诵读。幼儿记忆力强,心性空灵,是感受经典、诵读古诗的最佳时期,而古诗句式整齐、和谐押韵、朗朗上口,最易于诵读。然而,只是让幼儿机械地背诵,必定会死气沉沉,使幼儿对学习失去兴趣。本课例在前期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幼儿已经对诗歌大意完全理解,再通过欣赏录音朗读、老师范读给幼儿以范式引导,并配之以生动的视频画面,幼儿很快就能熟读成诵了。执教老师并不停留于此,接着运用接龙游戏、小组竞赛、古诗列车、打击乐伴奏等多种形式进行诵读练习,让幼儿一方面巩固对诗歌的记忆与理解,另一方面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简洁美与意境美,让幼儿通过古诗语言这个民族符号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了幼儿诗心、诗性,积淀了孩子们的文化修养与生活品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师非常注重幼儿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的配合,从刚进入课室时的表演唱《常回家看看》,到诵读游戏时的律动,都做得非常自然和谐,将音乐美、舞蹈美与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融为一体,既满足了幼儿的表现欲,又让幼儿进一步消化了古诗的文化营养,如此不断积累,孩子们的文化底蕴定会得到充实,幼儿的阅读兴趣与愿望也一定会大大提高。

最后,张老师没有忘记古诗学习与幼儿生活的对接,在活动第四个环节,仍然设计了一个情景活动,回应第一阶段活动“读爸爸妈妈来信”内容,尝试给爸爸妈妈写一封回信,并且启发幼儿用自己喜欢又能够做到的形式与方法去表达对父母的爱。孩子们的作品呈现了各种各样的心意卡、爱心画、小红花等等,在这些充满童趣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颗纯净而善良的美好心灵,以此埋下一粒“孝”的种子。相信这粒种子定会不断生根发芽,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总之,在这一课例中,老师将“对接”策略运用得熟练而自然,使幼儿的天性得以充分展示,学习活动变得如此轻松有趣,既发挥了我国传统诵读法的优势,又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手段,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文化向往,确实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上一篇:运用英语教学策略,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下一篇:教师培训需要增强针对性和可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