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FMEA方法评估静脉输液风险因素

时间:2022-05-25 08:01:10

运用FMEA方法评估静脉输液风险因素

【摘要】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对静脉输液风险的评估效果及干预作用。方法:在静脉输注过程中应用FMEA评估并分析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分析造成安全静脉输液失效的主要原因,针对性的实施相应的整改措施,观察干预效果。结果:实施FMEA管理后,输注药物不符、输注不良反应、渗液漏液、静脉穿刺失败、空气栓塞、循环超负荷风险优先指数(PRN)均低于实施FMEA管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FMEA; 静脉输液; 风险; 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5-0154-03

doi:10.14033/ki.cfmr.2016.15.085

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诊疗过程中患者的安全问题已得到一些国家与组织的高度重视。其中,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最为多见,占到全部护理不良事件的74.4%~89.7%[1]。因此,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护理风险,而如何有效预测及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就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属于质量管理模式之一,其作用在于减少缺陷的发生,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2]。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FMEA逐渐被医疗体系所采用,以评估患者及医疗服务者等方面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3]。笔者所在医院为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于2015年实施FMEA输注安全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临床一线在职注册护士及2013、2015年

各100例静脉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护士均在本院工作至少1年以上。2013年100例患者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12~56岁,平均(32.83±13.24)岁,疾病类型:感冒

43例,心脑疾病21例,脾胃疾病13例,肝肾功能疾病23例;

2015年100例患者中男40例,女60例,年龄13~54岁,平均(30.28±12.84)岁,疾病类型:感冒52例,心脑疾病17例,脾胃疾病10例,肝肾功能疾病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FMEA方法回顾性分析评估2013年静脉输液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因素,计算并确定风险优先指数(RPN)。2015年实施FMEA输注安全管理,对高危环节进行干预,采取相应的改进对策,再计算改进后的RPN。将实施FMEA管理前后RPN值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方法如下。

1.2.1 FMEA实施方法 (1)团队组成:每个病区的护士长作为督导员,并选择1名护士作为秘书负责FMEA模式运行资料的记录及统计。每个团队成员可以为3~8名,分别由护理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及初级责任护士组成;(2)静脉输注流程:核对治疗执行单-配药-准备相关器械-静脉输注-输注后管理;(3)执行分析:找出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采用FMEA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分析静脉输液流程,估算静脉输液流程失效时后果的严重程度(S),失效不易探测度(D)及发生频度(O)。以上3个因子赋予适当的分值,每一个因子分别计1~10分,计算危机值(RPN)=S×O×D,RPN值在1~1000分,分值越高表示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可能性越大。

1.2.2 计划改善方法 (1)强化临床静脉输液护理技术的培训与考核,由病区内具有丰富经验的带教老师进行授课,对静脉输液操作全过程进行示范。主要内容包括穿刺位置的选择、输液工具的应用及输液后管理等,并每月进行1次全科考核;(2)静脉输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包括规范输注操作流程、静脉输注不良反应的上报与处理制度、静脉输注导管的维护、静脉输注刺激性及高渗性化疗药物如何输注等;(3)加强输液健康宣教:每次静脉输液前,详细说明输液的目的、注意事项及药物可能存在的副作用等。

1.3 效果评估

比较实施FMEA管理前后RPN值;另外,采用护理工作满意程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工作满意程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满意率=(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处理及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实施FMEA管理前后静脉输注安全质量RPN值比较

FMEA实施后,输注药物不符、输注不良反应、渗液漏液、静脉穿刺失败、空气栓塞、循环超负荷RPN值均明显低于FMEA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实施FMEA管理前后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施前,护理满意率为84.0%;实施后,护理满意率为94.0%,实施FMEA管理前后护理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治疗极其普通,几乎每名患者入院后均有输液情况。目前研究发现,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因素及缺陷,如何有效避免并降低风险的发生则是目前护理管理研究的热门课题[4]。笔者所在医院对静脉输液失效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患者身份确认、操作程序、技术方面、护理人员心理及情绪、护理人员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失效原因主要有查对制度不到位、不按程序操作、年资低、经验不足、护理人员心情、同一时间段静脉输液集中等,针对这些静脉输液风险因素对护理人员进行干预,有效进行输液通路管理,提高护士药理知识和安全意识。在FMEA实施中从人、物、法、环境4方面分析输液失效原因,从而制定切实可行且具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本研究发现,在实施FMEA管理后,输注药物不符、输注不良反应、渗液漏液、静脉穿刺失败、空气栓塞、循环超负荷RPN值均明显低于实施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FMEA应用于静脉输液流程,能够起到防范管理风险的作用,在风险事件发生前能够对其进行预测及评估,有效降低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丽萍,夏海英,孙佩红,等.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降低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风险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5):40-42.

[2]谢巧庆,司徒妙琼,陈静蓉,等.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在降低新生儿PICC堵管率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35):4028-4029.

[3]陈燕溪,何鹏彬,李亚萍,等.失效模式在促进医院廉政建设方面的应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2):113-117.

[4]陈艳玲,蔡幼群,黄春艳,等.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z2):212.

[5]李雪丽.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1):267-268.

[6]杨晓敏.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在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的意义分析[J].医药前沿,2014,4(17):156-157.

[7]邓清娴,曹仙霞.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FMEA)管理方法在基层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4):2178-2179.

[8]吴玉明,戴彩云,宋玉梅,等.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在患者静脉输注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3,31(4):436-438.

(收稿日期:2016-01-16)

上一篇: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及对卵... 下一篇:内分泌治疗联合唑来膦酸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