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功力观(上)

时间:2022-05-25 06:53:38

编者按:前几年,本刊曾刊登蓝晟老师有关太极拳的连载,后蓝晟老师赴香港传播太极拳,并随水性太极拳创始人王壮弘先生深研太极智慧和水性太极拳。近几年,不断有读者致电或来函,希望能继续看到蓝晟老师有关太极拳的文章。经本刊联系,蓝晟老师在百忙中,抽时间,专为本刊读者撰写了《深悟太极拳》系列连载;本刊从2011年起。陆续刊登,为更好的互动,读者可通过电邮lanshengl234@与作者联系(来函亦可,由编辑部统一转给作者)。作者除通过电邮直接回复读者疑问外,还将在本连载中做相应的答疑。

浸润太极拳很多年,听闻过很多太极拳前辈所展示的宛若传奇般的太极功夫之逸闻轶事。我相信这也是很多人之所以选学太极拳的初衷。

比如,有一则“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故事,就收录于《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

有一名叫德清僧的和尚,找杨禄禅比武较量,刚一出手就被击败。他向杨请教太极功夫。当问到轻灵功夫的奥妙时,杨没有回答。见有一燕子飞来,低绕近身,杨就用手把燕子抄到手中。右手托燕,左手抚摸,让燕子飞走。燕子振翅想要飞走,但飞不起来。这是因为鸟必须先用脚蹬上劲儿,才能起飞。燕子在杨手中,找不到力点,蹬不上劲儿,刚伏下想要蹬脚,振翅起飞,就趴下来,如此三次没有飞成。和尚很惊讶,说这真是神功。杨笑着说,不能说神,练太极拳稍稍长一点,全身轻灵,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这样的故事,很多当代人或嗤之以鼻,或心怀向往。我们不争论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却必须要明确,这是太极拳之功力的一种描述。

学练太极拳,必须要明确自身学练太极拳目的。

因为,目的不同,因而体现出的功力标准也是不同的。佛家功夫的功力体现是明心见性,成菩萨、佛的果位;道家功夫的功力体现是炼心见性,修真成仙;儒家功夫的功力体现存心养性,内圣外王;医家功夫的功力体现是治病救人,颐养天年;武家功夫的功力体现是保家卫国,克敌御辱。因此,毫无疑问,古代的太极拳之功力观,则一定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标准:克敌御辱等等;其实,太极拳的创立者、集大成者,更强调太极拳的另一个功能:“延年益寿不老春”。

真正的太极拳,是集儒道佛医武功夫之大成的,其功力标准,则不能单一地按照一般武术、武功的标准来理解;太极拳是文化拳、智慧拳、养生拳、阴阳调剂拳,其功力标准,必然沉淀着中华文化之无限魅力和太极拳武拳文练的大智慧。

太极拳的功力,首先体现在身心性命自我优化和身心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为人类造福上,因而它的功力观,重点应着眼于现实的人与对社会的贡献上。

主观方面,主要表现在要能收到祛病、延年、健美身心、开发智能、增强做事业的能量等不同层次之效果上。具体来说,身体强健、气血流通、精力充沛,精神专一、思维通达,性情得到了陶冶,道德得到了涵养、智慧得到了开发,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高,待人接物的水平、风度有了明显的改善等。总之,不能让太极拳仅仅满足于自我标榜的曾经打败过什么什么人的胜负之争、意气之争、门派之争上。王道是太极拳的本质,舍己从人是太极拳的修为,权衡轻重缓急是太极拳的日用,明了心性是太极拳的旨归。因此,我们要摆脱过去那种“玄乎其玄”、“神乎其神”、“战胜他人”、“打得对方吐血”的功力观,而是要形成百姓日用而又知的现实的功力观,文明昌盛时代的功力观。

虽然太极拳必然精进成太极拳学、太极文化、太极智慧――太极功力涉及的领域会向纵深发展――这实际才是太极拳未来真正的发展之路,是真正的功力体现;但就现实而言,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满足太极拳爱好者身心健康和“明心见性智慧融”之需要,才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我们决不能脱离开这个根本点。

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来看待太极拳的功力观,才能更接近太极拳的本质。以下具体展开论述之。

太极拳功力体现之一:

事上修炼――炼已筑基,泽披大众

真正的太极拳,是古圣先贤法天择地,循诸性起,缘起性空,得见宇宙人生规律和法则之后,贯通有无、内外、胜负、得失、虚实、圆转、沉浮、碾转、研磨而参悟出来功夫之道,这其中,知己的功夫为第一要义,也因之,其功力观必然体现在日常生活上――看看能否把以上思维贯彻在美满家庭、和谐社会、发展事业上。古人认为这是“事上修”的功夫。思维通才叫神通,太极思维是中华核心思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万物负阴而抱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等等太极思维,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应该懂得并实践之的,如是,才能炼己筑基――奠定思想基础,锤炼重修出一种阴阳相济、含三为一的大智慧,从而实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进而实现社会和谐,人类和谐,天地和谐――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逍遥游”于天地之间;佛家“六和敬”、“十地菩萨”的功夫和境界。

太极拳功力体现之二:

行站坐卧,不离太极

古人讲:“行站坐卧,不离这个。”――“这个”就是太极的功夫的修为和修养。

行: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从外形上看,就是步履从容,如清风吹拂,神态安详,精神专注。从功夫修为上看,每一步均能自然而然地呈现着沉浮升降和碾转飘腾来――体现出能借地心吸力和阴阳互济的功夫来。这样的人,可视工作中的紧张为休闲,忙碌的生活为度假,太极拳学的研修为游艺。

站:顶天立地,不偏不倚。站立的时候,不管是休闲还是等人、和人交流,均能坐到气定心闲,体松意充,自觉不自觉的,能和天地相连,意念头顶着蓝天,脚踩着大地,从而实现天地人一气贯彻也,继而一动无有不动,不动而又能照顾到左右前后上下,因时因机因缘而变换站姿。

坐:坐如钟,不枉动。气血流通,则坐得稳;气血不通,则坐姿不正――古人言,形正气正。因此,一个有太极拳功夫的人,能几个小时坐着而不难受,不歪斜身体。传说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和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曾比武三天三夜。老前辈讲,并不是像街头小混混打架般地比拳脚,而是坐而论道三天三夜,但是,他们这三天三夜,形体放松,如古钟罩体,不动如山,坐而不疲,不歪斜,精神旺盛饱满。

卧:卧如弓,灵敏心。卧如弓不仅仅指睡觉姿势,而是指没有练太极功时、没有演练太极拳时,招式招法,心法劲法,内气外气,储纳归藏,不显于外,但是,灵敏之心已自然形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习惯还在,只是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这样状态,是内求法的状态,会让生命能量,少消耗,多蓄积。

(未完待续)

上一篇:他汀类药物的降脂治疗 下一篇:针灸减肥的五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