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宁市为例探讨县级职教中心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25 05:48:52

以南宁市为例探讨县级职教中心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县级职教中心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也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对服务“三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南宁市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发展主要存在定位不明、招生困难、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校企合作困难等问题,提出在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建议和对策,助推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进一步为地方经济服务。

一、问题的提出

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是20世纪90年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形式,是县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和技术指导等功能于一体,为县域经济、产业、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它已经成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县级职业教育的发展。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均提出了要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明确其发展的方向。

南宁市一直重视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的决定》(南发(2008)26号)、《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发展的指导意见》(南府发(2008)66号)文件,推进南宁市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2008~2010年南宁市实施县级职业教育攻坚期间,所有由县人民政府统筹规划,整合县域内教育、人社、农业、卫生等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六县均建设了一所办学条件较好、集学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同期,南宁市共投入约两亿资金,大力支持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攻坚后的县级职教中心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学校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由于受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的制约,县级职教中心与城市职校仍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着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问题。

二、南宁市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发展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南宁市的县级职教中心办学现状和发展问题的实地调查和深入分析,发现南宁市六县的县级职教中心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办学定位不明、招生困难、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校企合作困难等问题。

1.办学定位不明

从理论层面上讲,县级职教中心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府为调控主体,以服务县域经济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统筹优化县级职业教育资源,发挥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技术服务等功能,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功能相对完备的职业教育系统。县级职业教育一般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发挥统筹管理功能的中等职业学校又称为县级职教中心。”因此,从职能上讲,县级职教中心应该能够整合县域内的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需求。而在现实中,县级职教中心的定位不明,功能不能等到有效发挥,主要表现为:一是县级职教中心多由普通高中转制而来,通常与普通高中被列于中等教育的序列,导致教育功能单一,教育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轨;二是资源整合不力而导致的重复配置和浪费。

2.招生困难

受到地方文化、县域经济、传统教育的影响,部分农村教育仍沿用应试教育的模式,教育思想还比较落后。在大部分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又明显落后,人们意识不到职业教育对农业技术革新的重要;县域经济比较落后,很多行业没有真正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农民没有送子女进职业学校的意愿。此外,就办学条件来讲,农民更愿意送子女到城市的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县级职教中心校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些原因都导致县级职教中心长期受到生源问题的困扰,主要表现为:一是近年来,南宁市县级职业学校全日制招生人数,只有横县职业技术学校每年完成招生任务;二是除横县职教中心外,其他县职业学校都是以成人招生为主,全日制在校生人数少,对专业分设、班级编排有极大的影响,导致部分专业无法开设,满足不了学生的选择。

3.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六县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应用、电子装配和机电维修等几个专业,如六县职业学校都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除了武鸣职业学校以外,都开设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专业设置重复现象严重。与县域主导产业紧密联系的专业学校开设很少。专业设置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竞争力不强,制约了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服务县域经济和“三农”作用的发挥。

4.教师队伍结构失衡

在六县职业学校里,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结构不合理,文化课教师比例偏大。如马山县职业学校,专任教师48人(不含临时外聘教师),其中专业教师22人,占专任教师的45.8%。这与职业学校必须以专业教师为主的要求不相称。双师型教师缺乏,如上林县职业学校现有教职9-64人,双师型教师仅8人,仅占专任教师的12.5%。同时,教师的主要来源是普通师范类毕I生和普通中学教师,多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但是缺乏企业锻炼经历。

5.校企合作困难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县级职业学校在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一是校企合作缺乏政策性和法制上的保障,企业没有受到足够的约束与激励,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县域经济不发达,六县经济以农业为主,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机械化程度低,企业缺乏参与合作的条件;三是县级职教中心基础办学能力、服务企业能力较差,与城市职业学校相比,财政投入相对不足、教育设施相对落后、专业教师偏少,办学水平低等问题;四是现有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不足,导致许多学校仅局限于学生见习实习就业的层面,人才培养质量未能充分实现与企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要求、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尚未做到有机统一。

三、当前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发展的对策

针对当前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所面临的问题,应该在强调县级职教中心整合培训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更新观念,清晰办学思路,立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建构其在学校管理、师资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制度,最终使县级职教中心真正成为面向农村、服务“三农”的有效机构。

1.更新观念,清晰办学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只有正确审视学校的发展环境,才能准确把握学校定位。只有科学定位,才能确保学校发展的正确方向。县职业学校立足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区域资源特点,顺应时展潮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锁定市场需求,清晰办学思路。另外,为应对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县职业学校可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争取赢得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主动。

2.上引强校,下助“三农”

县职教中心实行开放办学,加大与市直属院校联合办学力度,引进资金,引进师资,引进技术,引进管理经验,实施“2+3”或“3+2”中高职分段培养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办学效益。依托县教育局教研室,县职业学校加强市场调研,全面、深入了解三农亟须人才,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涉农培训力度,致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提高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能力,提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水平。

3.左联企业,右依产业

立足县域企业,拓宽县外、市外、区外知名企业合作领域,大力推进具有县域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共同培养学生,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组织顶岗实习等,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结合县域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主动与地方产业对接。

4.致力精致管理,打造精品学校

县级职业学校要及时从注重规模向注重内涵发展转变。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狠抓学校常规管理,推进学校规范化管理。充分挖掘学校文化独特内涵,深度融合企业文化,以鲜明厚实的校园文化培育人。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学改革切入点,完善校本培训,强化校本教研,创新校本课程,丰富校本活动,强化校本评价,提升校本文化,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以优质的培养质量赢得社会的认可,赢得学生的青睐。

5.惹客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县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制定教师专业成长激励政策,激励教师下行业、企业带薪实习或参与行业实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行业或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各类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多证型”“双师型”教师。完善学校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全面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作者单位: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

上一篇:英语学习中母语迁移现象与作用分析 下一篇:地级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现状及深化发展思路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