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的“糖衣炮弹”

时间:2022-05-25 01:42:26

复习课的“糖衣炮弹”

孩子,奖你一颗糖

再次面临复习,师生又沉浸在反复的知识巩固和练习中。“书山重重,题海滔滔,引多少孩子竞折腰。”在反复梳理知识要点之后,如何使它们持续“保鲜”?并在孩子的大脑中酝酿风暴?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进教室的时候,我带了两颗糖。糖是同事的孩子结婚送的,我只是就地取材而已。

提前进了教室,我笑眯眯地说:“老师这儿有两颗糖。”听到我的话,孩子的眼睛亮了,不知道我的葫芦里要卖什么药,一个个把身板坐得笔直。

“想吃吗?”我故意举起手中的糖摇晃了一下。

或许是迷惘掺杂羞怯的缘故,稀稀拉拉的小手举起来了。

“糖哎!甜着呢!”在诱惑的语调中,一片小手立起来了。

“一颗糖自然没啥了不起,可是,这颗糖老有意义了!”我苦口婆心循循善诱。

“这颗糖表示老师和同学对你认真复习的肯定,表示对你付出努力的奖赏。这样的糖……”一片一片的小手笔直笔直地挺立着。

“想吃吗?”

“想!”异口同声的声浪把我吞没了。

这个简单问话此时真是显得多余了,可“陷阱”需要慢慢挖:“我想把它们送给昨天复习课表现突出的同学。请大家回想一下,哪些同学可以得到它?每组推选两名同学在上课的时候告诉我。”提前布局,我继续设计着自己的“圈套”。

终于上课了,一进教室,“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课堂氛围悄悄告诉我,两颗糖起了良好的化学反应,正在等我去引爆。

师生问候完毕,甫一落座,孩子们的手臂像片小树林。完全不顾及老师课前的名额限制,众说纷纭: 有举荐表现一贯突出、成绩优异的同学的;有举荐配合教师,负责督促考核工作的小助手的;“竟然”还有举荐这阶段进步明显平时不太显眼的同学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关于复习的价值观却非常正确!孩子们在评价、赞赏、肯定中进行激烈的观念碰撞,不仅明确方向,还可以修正自己的行为呢!

只是,老师也有自己的价值观。

“刚才,从大家的举荐里,老师发现,有很多同学的确配得上得到这颗糖。”我话锋一转,“老师也想推荐一个同学,大家来评一评,这个同学是否可以得到这颗糖?”

教室里安静下来,孩子们屏息凝声等老师的推荐。

“这个同学啊,可能基础不太牢固,学东西又比我们慢一点,大家昨天早已经背完的、练完的内容,对她来说,就像要翻越一座大山。昨天她没翻完,回家认真复习了,今天一大早她就到组长那里翻完了……‘笨鸟先飞早入林’,老师很欣赏她锲而不舍的精神呢!这个勤勤恳恳的老黄牛是谁啊?”

其实,在我讲述到一半的时候,孩子们的目光就聚焦在那个娃娃身上了。“是***同学!”教室里一阵欢呼,孩子们为自己发现标准答案兴奋不已。

老师明知故问,大家心照不宣。我想让那个孩子感到别人对她的肯定,树立她的自信,同时,以这个孩子为榜样向更多的孩子传递复习的“正能量”。

“大家说,她是不是可以得到这颗糖?”我举起了手里的糖,举得很高很高。

热烈的掌声中,我给那个孩子送去两颗糖。

这是复习课送出的“处女糖”。

糖,你都去哪儿啦?

如果,只有第一次糖,那就有些心血来潮,缺乏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开始点滴记录,记录下每一颗糖的经历。

第二天上午的语文课,没有发糖。因为生活需要舒缓起伏的节奏。一味满足孩子心理需求会使神经麻木,会使生活厌倦。老师口袋里装了三粒糖,期待下午可以奖出去。

中午午睡,巡视的时候,我发现班主任老师安排了一个孩子电脑输入被选入《班史》的一篇习作,其他孩子都睡了,这个孩子很辛苦,奖励她一块糖,并且嘱咐她回座位先休息一会,充沛的精力是投入下午课程的有力保证。

下午的课上,丁佳伟和李妍得到了老师剩下的两块糖,不仅是因为在有一定难度和有一定层次的在默写里,他们获得了满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书写字迹工整。

第三天上午,暴雨。第三节课,在教师对单元提纲挈领之后,已经临近中午放学,众多的孩子都心神不定,小陆毅居然气定神闲在有模有样对课文进行疏通,他也得到了一块糖。

下午,“即使……也……”的造句练习。李玉源说:“即使风雨再大,小草也挺直腰杆。”关注弱小的生命是要有爱心的,从小草那里,我们感受到了言语表达着个体的顽强。李正浩接下去说:“我们即使脱离险境,也不可疏忽大意。”这样精彩的语句,得到了老师的糖。

“鼎”是什么部首?是什么意思?下课的思考作业,上课检查的时候,几乎每个孩子都在推选别人来回答老师的答案,自己要置身事外。只有窦少杰他自己默默举手,胸有成竹地注视着老师。请他来回答,表述准确,还讲述了字的笔顺,妙不可言,予以奖赏。

给他糖的时候,针对上节课他的课堂表现(课刚开始的时候,他和同桌的女生发生了争执,由于要上课,我并没有过多的纠缠,只是合理利用了自己教师的权威,暂时平息了这场纷争。),现在,我终于寻找到了比较合适的机会。我告诉他:“在课上与同学发生争执是不对的,不对就该接受批评,积极主动去发现,在课堂上勇于发言是可以得到表扬的,得到表扬就应该获得奖励。”

…………

闪光之处,自然可以得到糖的奖赏。寻找平衡,引领成长,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这时,糖,还是熨烫心灵的一贴良方。

老师,你究竟有多少糖?

课仍漫长,糖有几多?多乎哉?不多也。

不知不觉散下了好几颗糖,老师的糖也不知不觉越来越少快要见底了。我和孩子开玩笑说:“照这个速度发下去,陈老师的‘糖衣炮弹’就快打完了,要破产了嘛。”孩子们都笑了。

我是很希望自己早日破产的,这样的破产,心是甜的,而且我希望这样的“糖衣风暴”来得愈快愈猛烈才好。这话,我没有与孩子明说。因为孩子未必听得懂。但从发展的态势看,他们已经领会了我的意思,肯定会用自己的行动去验证,肯定会在全班展开对复习摧枯拉朽的“糖衣攻势”,我势必会在他们学习攻势的大海之中彻底破产。我的糖糖军团,必然全军覆没!

老师的糖是会遭到全歼的。可是,老师怎么会破产呢?老师的聚宝盆里还藏着更甜更多的―“好糖”。

其一,老师的智慧是更甜的“好糖”。课堂上,融合复习的内容、丰富学习形式、变换互动的节奏……通过精心设计和有效实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体验,主动获取,达成目标,焕发课堂活力。智慧无穷,其乐无穷,这样的复习才是真正甜心的“好糖”。

其二,学生点滴的收获都会回报老师巨大的投资收益,老师自然就有了更多的“好糖”。讲求艺术,正确客观地了解孩子的身心需要,及时发现肯定孩子取得的点滴成绩和进步,一个个“闪光点”会滚雪球一样,源源不断地成为一颗颗传递“正能量”的超级“好糖”。

用俯身“为孩子剥糖”的态度,用亲身“带孩子品糖”的方式,用“糖衣炮弹”打好复习课的攻坚战,老师的每一点智慧都会给孩子们营造出别致的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 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

上一篇:初中历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探索 下一篇:以教研方式转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