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沉默权制度若干问题探析

时间:2022-05-25 11:51:34

简论沉默权制度若干问题探析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立法中没有明确确立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有的司法人员为了获得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而置法律于不顾,采取刑讯逼供,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我国在完善法制建设的道路上,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文章主要从沉默权的基本内涵入手,通过对沉默权的基本概念、特征等方面分析,讨论在我国能否适用沉默权,并预想如何构建沉默权制度及完善与之相关的制度。

由此看来,讯问人员在因获取口供而采取的刑讯逼供行为与我们所要确立的沉默权是否有关系呢?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刑讯逼供现象的存在与确立沉默权制度没有必然的本质联系。在司法实践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保持沉默则按“抗拒”对待,行使刑讯逼供的做法仅仅是某些司法人员理解政策和执行法律时的错误所致,政策本身并没有错。另外在诉讼中,在侦查程序中律师的介入可以有效防止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侵犯等都提供了保护人权的有效途径,而无须依靠沉默权制度。即使确立了沉默权制度,事实上也无法完全杜绝刑讯逼供等侵权现象的出现;还有的学者则认为确立沉默权有利于遏制刑讯逼供现象是杜绝刑讯逼供的根本保证。沉默权的确立与刑讯逼供现象有着本质的联系。执法人员正是因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而采取的暴力、威胁等手段和精神上的折磨。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具有片面性,从沉默权的产生过程来看,沉默权似乎就是为了对抗讯问而产生的,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从侦查讯问的角度来看,沉默权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可以制约侦查人员滥用权利,减少侦查人员对口供的依赖。但是,极端地实行沉默权也给讯问设置了障碍,犯罪事实难以查清,被害人的损失难以得到补偿,这也是不可忽视的。笔者认为对此问题要全面认识,不能认为确立了沉默权就是否定了侦查讯问,也不能认为确立了沉默权,侦查讯问将无法进行了,特别是无法查破积案。应当认识到,在讯问中,犯罪嫌疑人选择沉默或者选择供述。甚至谎供,都是侦查人员在侦查中应当查明的情况,这些情况对查清案件事实有着重要意义。正像要求犯罪嫌疑人“应当如实陈述”并不意味着它就会开口陈述一样,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并不意味着其必然坚持沉默权。

三、沉默权制度的发展状况

沉默权在英国和美国确立后,随着现代人权观念的进步和民主诉讼的发展,不仅世界各主要国家开始接受并纷纷制定相关法律,而且也被联合国许多重要文件和区域性的人权约法加以确认和维护。可以这么说,国际社会对于沉默权的确立和支持已经达成基本共识。

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沉默权制度的内容并没有固定下来。随着世界和平安全的发展,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尤其是恐怖主义和有组织犯罪的猖獗,沉默权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而那些严重的犯罪人员利用这些弊端逃脱惩罚,使刑事诉讼中的惩罚目的彰显不出。因此有许多国家都对沉默权的行使给予了一定的限制,而这方面最典型的国家为英国和美国。(1)英国对沉默权的限制。英国在1994年对沉默权制度作了修改,从1995年开始实行了改变。现在的做法是:警察在讯问犯罪嫌疑人之前要告诉他:“你可以保持沉默,你可以不说任何话。但是,当我们提出一些对你稍后出庭有帮助的问题时,如果你保持沉默,所提的问题将会在法庭审理时作为证据,这对你以后的辩护将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按照此规定,如果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在警察讯问时不开口,而到了法庭审理时才进行申辩,陪审团就会据此作出不利于其的推论。(2)美国的例外规定。美国在“米兰达规则”实施后的30多年中,司法实践中也不断出现各种问题,使联邦最高法院不得不承认,僵硬地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执行“米兰达规则”是不现实的。因此,后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判例,承认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有例外。

综上所述,沉默权是保障人权的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权反映了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然而,它伴随着对配套制度较高的要求条件下,并可能对控制犯罪的利益带来一定的损害。因此,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司法资源不足,个人权利得不到充分实现的国家来说,沉默权的确立必然会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在考虑其制度的设立时应当注意:既要解决理论问题,但又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太远;既要充分重视保护人权,又要适当考虑打击犯罪、维护法律秩序的需要,从而实现利益与价值的平衡。通过建立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制度,不断完善沉默权,消除其负面影响,从而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制度,它必将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发挥应有的功效。

上一篇:浅谈新刑诉法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给侦查讯问带... 下一篇:侦查讯问话语参与框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