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外语测试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时间:2022-05-25 10:30:01

论大学外语测试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摘 要: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面临着挑战和问题,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我们要努力解决的问题之一。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文化知识的认知和意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开设文化课程,普遍提高文化素养能力,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来说有些不切合实际。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渗透一些文化知识是一条可操作的、切合实际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外语考核;文化渗透;测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223-02

如何正视当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如何探寻一系列培养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成为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核心话题。我国高等学校英语类课程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学与实践的脱节、理性与技术之争、英语课程教材内容陈旧、不重视学科专业知识,忽视师生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忽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同时现实中高师院校很少甚至没有对中小学英语的衔接,理论与实践脱节。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改变现有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提倡应用型教学。本课题所说的“大学考试”一词,指的是大学考试成绩是否全面反映学生水平,对于真正验证学生能力有欠缺。“实践教学”主要指技术和能力。如何提高高师院校英语类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促进师范生职前专业发展,是每一所高师院校所负担的重任。本研究将选取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部分教师与现在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质性研究与田野研究观点出发,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资料收集,并辅以问卷调查,进一步探讨大学考试与教学实践的影响,分析影响因素、找出相应对策。

就目前的大学外语考试而言,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考核主要是笔试,虽然我们都知道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实际的交流和应用,但由于受到师资和教学条件的制约,要使学生真正能够很熟练地应用一门语言是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英语测试中涉及的文化方面的知识主要是出现在阅读理解这个题型里,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从理论上讲,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的信息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和品质,通识化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视野,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外语测试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都是围绕这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出现的或者渗透着文化的信息,例如,对欧洲的时间观念、价值观念的介绍,非语言交际在世界各国的不同表现,国外的女权运动,宗教、政治以及大学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会使学生对别国的文化有所了解,在2012年12月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出现了关于文化方面的问题,快速阅读里涉及了诚信的问题,深度阅读里提到了单性教育和混合教育的问题,作者提出单性教育在英国的教育体制中还是应该提倡的,因为这种教育形式更有利于男孩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听力题型里经常会听到涉及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这样的内容。美国和亚洲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是我们在日常学习中经常遇到的,比如个人主义,注重隐私,强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对时间的重视,以工作为重心,热爱健身,喜欢变革和生活中的改变,注重物质生活,不拘理解,坦率诚实等,大学英语文化测试在国内的实践与研究刚刚起步,主要涉及三个问题:即大学英语文化测试原则,测试内容和测试比重。为了解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现在对文化教学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要求和态度。调查结果总结如下:一是学生的语言能力高的并不代表其文化能力高,学生的文化能力普遍偏低。二是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65%的学生认为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是造成跨文化交际沟通的主要因素;81%的学生现有的英语教学中有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但是所占比重不大;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文化能力,而且,他们一致认为文化知识的积累对求职和工作将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学生对于中西文化差异有一定的了解,从实验结果看,学生的文化能力和他们语言能力不是同步提高的,因此学生的文化能力和语言能力需要分别培养;随着外语界对于文化因素的意识提高,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有所涉及,但比重还要加大;学生已经认识到文化差异对沟通的重要性,也迫切希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更好实施文化教学,在编写教材时,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选材方面可以选一些具文化特色、反映文化差异的材料,并且注意系统性,能够反映文化的不同内容,从日常行为、风俗习惯到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等等方面;同时,在设计练习时,也要遵循贯彻文化教学的原则,尽可能地为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可理解性输入。鉴于文化和语言的存在紧密的联系,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内容,文化教学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外语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实践教学中也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助于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出国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更广,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更加苛刻和严格,学生在学校就要为就业做好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未来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对就业的考虑,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对文化能力的考查,大学的英语教育更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中实际所需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对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一般来说,目前的大学英语测试主要侧重考查学生对听力、阅读、写作、翻译四个方面的掌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就业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和测试都在面临着改革,一方面,英语学习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足够重视,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大学的教科书和试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同学英语水平超出了英语四级甚至是六级的水平,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进行调整,一些文化方面的内容也需要补充到授课内容当中,就文化教学而言,现有的教学大纲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大纲规定的目标是“使学生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因为用英语交流信息这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目标,但我们不能保证实际交流过程中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的得体性和使用的正确性;语言交流是非得体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很多都和非语言因素有关,比如眼神、语音、语调、手势语,而这些因素又和文化密不可分,在实际的交流和语言运用中还会有很多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沟通失败。

文化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有四种类型:说教型、经验型、泛文化型和专门文化型。第一,说教型,这种授课方式的特点是课堂信息量大,比较适合传授属于认知内容的知识性信息,尤其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第二,经验型,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感官经验,强调只有从实际经验中才能学习到真正的知识;第三,专门文化型,单一文化,第四,泛文化型,涉及多种文化。在这四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可以组合成四种教学形式:一是说教型和泛文化方法相结合,包括阅读语言材料、讨论、演讲、事件分析;二是说教型和专门文化相结合,包括语言提升训练、阅读大量的语言材料、搜集文化背景知识;三是经验型和泛文化方法相结合,包括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模拟训练、热点事件分析、自我评价;四是经验型和专门文化相结合,包括语言训练、专门文化知识讲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解释词的文化内涵。

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首先,情景模拟表演: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表现人物特点,是提高学生文化交际能力非常有效的手段。角色表演需要学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语境,考虑到例如文化习俗、人物关系,语言和行为表达的得体性。学生在表演之前需要搜集资料,排练,这个过程会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并意识到文化存在的差异,为学生将来交际能力的提高是很好的锻炼。其次,学校或社团会组织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给学生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社团的活动如圣诞节晚会,文化节等都是文化传播的机会,学校鼓励学生与外籍教师交流沟通,可也可以学习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有关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例如西方人不同的行为方式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另外,开展与文化知识有关的讲座讨论,介绍英美文化的各个侧面内容,课堂教学和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看原版的英文影片,必要时对文化差异进行讲解,鼓励学生阅读英文报纸、杂志和英文原版小说,并做读书笔记,这对学生积累文化知识、了解社会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是非常有效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听力,增强了语感,写作能力也会提高。让学生对看过的电影或书籍在课堂上通过做报告或演讲的形式锻炼口语。

本文对文化教学对学生测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开展课堂文化教学做了分析和总结,但在实际文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现在强调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但文化教学要取得效果和进展,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本身应该具备足够多的文化知识和阅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有相当多的英语教师没有出国的经历来真正体验,因此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不够准确;另外根据具体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师在教学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情景式、互动式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毕继万.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3):66-7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王振亚.社会文化测试分析[C]//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上一篇:股东协议与公司章程法律问题比较研究 下一篇:民事公益诉讼之原告适格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