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25 08:00:02

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汽车产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在国家各项相关利好政策的刺激下,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产销量连续两年实现全球第一。2011年上半年,随着各项政策的退出,中国汽车产销增速明显回落。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既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机遇与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1)05-0093-05

中国汽车产业在持续两年的高速增长后,受政策退出、日本地震、大城市限购、油价上涨等因素影响,2011年上半年产销大幅回落,进入了调整阶段。本文通过对汽车产业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未来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经济环境

(一)国外经济环境

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世界经济将继续复苏,继续呈现“双速”复苏的特征,但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威胁世界经济复苏的风险仍然存在,发达国家的债务问题仍是经济发展的隐患,而新兴市场经济过热、通胀压力快速攀升导致这些国家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正在增加。2011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了更新了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调低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期,预测今明两年经济增速分别达到4.3%和4.5%,其中,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仍将强劲增长,今明两年经济增速均将达到6.5%;发达经济体今明两年经济增长率平均增速约为2.5%,低于2010年3%的增速① 。

(二)国内经济环境

1.经济总体发展情况。

2010年我国经济实现较快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GDP为39.7983万亿元,同比增长10.3%②。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但增速有所回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6311亿元,同比增长9.7%,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9.5%,小幅回落(详见图1)。

2.国内经济政策环境。

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通胀压力逐渐加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6月份,CPI同比上涨6.4%, 创三年来新高(如图2)。通货膨胀压力的加大,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增长, 而且会降低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压力。

面对国内的通胀压力以及国外复杂的经济形势,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将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取向,其工作重点是在正确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同时,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货币政策收紧主要是为有效控制持续高位的通胀预期和调控楼市,进一步收缩银行的流动性。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年已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上调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截至 2011年7月6日,又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并3次上调基准利率。货币政策的收紧将会对汽车市场产生双重影响,从企业来讲,企业贷款难度加大,资金来源成本加大,将会影响汽车的生产环节;对消费者而言,消费信贷难度加大,影响其购车积极性,抑制消费需求。

3.汽车产业政策环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扩大内需,促进汽车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在过去的两年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汽车下乡,购置税优惠、汽车以旧换新等利好政策,刺激了消费者购车的热情,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在2009年一举取代日本和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2010年汽车产业实现快速平稳发展,产销量再创新高,分别为1733.67万辆和1527.78万辆,再次取得世界第一的好成绩。但是,受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转变的影响,汽车产业政策调控方向也正逐渐由以保量、保发展为重心向以重质量、重持续发展为重心转变,这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

二、当前经济环境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一)汽车产销增速回落

汽车产销在持续了两年的高速增长后,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优惠政策的退出以及自身所需调整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增速大幅回落,汽车产销自4月份以来出现连续负增长态势。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为835.84万辆和 716.81万辆,产量同比下降1.32%,销量同比增长 6.26% 。

笔者认为,中国汽车市场产销出现下滑是符合市场预期的,除受购置税取消、城市限购、日本地震、 季节性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庞大的基数也是其重要的一方面。在前两年的政策刺激下,中国汽车产销规模拉至历史高位,对比2010年1800万辆的这样一个基点,即使是汽车市场出现负的增长或者小幅度增长,那么中国汽车产销规模还是巨大的。

(二)兼并重组的步伐加快

近年来,中国积极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如2009年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鼓励汽车企业兼并重组,规划目标: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 [1]。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下,中国汽车业界开始了较大规模地重组,如广汽集团收编长丰、长安联姻中航汽车、北汽与福汽的重整,东风重组云汽,广汽兼并吉奥 、北汽收购宝龙等等。 随着兼并重组浪潮的推进,我国的汽车产业集中度也不断地提高(见表1)。当前,汽车产业已被列为中国“十二五”期间推进兼并重组的重点行业之一,未来的五年内,兼并重组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

(三)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加速回落

在汽车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自主品牌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促进汽车产业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支持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联合开发、国内外并购等多种方式发展自主品牌,提高其创新能力。通过两年的政策刺激,自主品牌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2011年在政策全面退出后,自主品牌汽车受到市场的冲击,市场份额逐月下降,这从某种程度说明中国自主品牌的竞争力还比较弱,政策的依赖性较强。2011年上半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生产268.55万辆,同比下降4.73%,与去年同期相比,市场份额由44.40%下降到41.03%,市场份额下滑了3.37个百分点。

(四)新产品推出加快,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新品牌不断推向市场。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汽车的需求理念也不断发生改变,个性化需求已成为市场发展方向,新品牌的汽车不断涌入市场,加剧了汽车市场的竞争,汽车降价已成为业界的家常便饭。(2)外资的大举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实力雄厚的汽车生产商,在国外经济环境复苏缓慢的情况下,各厂商纷纷转向中国这个巨大汽车消费市场,出现了国内厂商与跨国公司的各种形式的合资合作,如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长安PSA和东风裕隆等新合资项目,这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但对于自主品牌来说意味着市场竞争更加的白热化。

三、未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汽车产业面临的机遇

第一,“十二五”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未来的五年内,经济仍将会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这将会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

第二,汽车产业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期,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在产品质量和安全上下功夫,提高其品牌竞争力 。

第三,尽管中国已发展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汽车消费普及水平却很低,千人保有量还处于低位,汽车产业发展还具有较大的空间。虽然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中国汽车市场表现不佳,但这只是暂时的,应该理性的看待汽车市场增速回落。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购车能力增强,在推动消费升级的同时,也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将会成为推动汽车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四,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调整阶段,为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汽车企业海外扩张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强。

(二)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是交通、资源、环境问题的制约。汽车产业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与交通拥堵问题,在世界能源紧缺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这将成为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最大的瓶颈。从交通因素来看,尽管说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在不断地增加和改进,但是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城市堵车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像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也正因为如此北京出台限购政策即摇号上牌,导致北京汽车销量呈现大幅度下滑,汽车市场受到巨大的冲击;从能源消耗来说,中国对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大,据统计,2010年中国石油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52%,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能源消费大国,在缺乏国际石油定价权的情况下,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显然是不安全的,这也对汽车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从环境方面来看,汽车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有关数据显示,汽车排放的尾气已经成为一些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占45%以上,而且这一现象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

二是产业集中度较低。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规模报酬递增型行业,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产业的集中度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与汽车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汽车产业的集中度仍然较低,汽车企业数量偏多,规模偏小且分散。产业集中度低,不利于中国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从其他国家市场集中度来看,1994年日本的CR3为86%,而早在1984年美国的CR3就为90%,法国和意大利基本上是100% ,而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CR3仅为48.95%(见表2)。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在汽车的研发、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的各环节中,研发起着核心的作用 [2]。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但是,与汽车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创新能力与核心技术掌握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科研经费支出比例与国外的3%~5%相比依旧很低,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掌握不够,很多企业都是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对自主研发的重视还不够,自主创新的模式多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较弱。另外,在专利数据方面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也存在一定差距,如中国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技术含量较低的领域,发明专利授权较少,仅为国外企业在国内专利授权的1/9,而国外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发动机等关键领域(见表3)。

四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落后。汽车产业是一个关联性较大产业,近年来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尽管中国已经出现了少数较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但国际竞争力较弱,大多集中在技术含量不高的零部件领域,高尖端零部件依然由外资零部件巨头所掌控 [3] 。零部件产业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中国汽车产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要加快汽车零部件的发展,以避免将来在零部件产业上受制于国外企业的控制。

四、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对策

(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

当前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首先,要根据自身发展状况选择创新模式,如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要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同时,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技术创新,掌握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小汽车企业,仍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同时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4] 。其次,加大研发投入,研发经费支出是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汽车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加大研发投入的比例,并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提高对整车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的研究开发能力,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最后,注重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与培养,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通过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汽车专业人员,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

(二)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

通过兼并重组,可以整合行业资源,引进资本和先进技术,强化专业化分工,实现集团化规模化生产,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为此,要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建立完善产权交易市场,推动以市场为主导的兼并重组机制的完善;其次,降低企业退出壁垒,企业巨大的沉没成本以及职工就业问题等使得企业很难退出市场,因此要建立健全企业退出市场的政策配套机制以及就业人员安置等制度性安排,降低企业退出的风险;最后,建立健全行业兼并重组的法规制度,为汽车产业重组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加大新能源汽车支持力度,加快其产业化进程

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发展新能源汽车既是应对能源、环境问题的挑战,也是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被列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但是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从产业化进程来看,都不是十分成熟,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短期内可能很难显著增长。因此,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首先,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投入力度、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提高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并建立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自主创新。其次,继续完善税收与补贴优惠体系,可以借鉴美国按照销量范围划定不同的税收优惠额度的经验,结合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特点,设定适当的标准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差额补贴。再次,为新能源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如让新能源汽车优先使用公用停车场、减免停车费、享受车位购买优惠政策以及减免通行费等方法,都值得尝试;同时加快充换电标准的制定,尽快建设快捷方便的充换电服务网络。

(四)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中国要由汽车大国发展为汽车强国,就必须加强品牌建设,提高自主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经过近几年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自主品牌汽车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无论是从产品性能、质量还是技术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更是有所提高。但是相关支持政策退出后,中国自主品牌受到重创,市场份额不断下滑,这也给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挑战。加强品牌建设,首先要提高产品技术,只有在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安全性,因此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尤其是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同时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加大先进技术引进;另外,采用多渠道的营销策略,提高产品服务质量,采用广告等方式加大对自主品牌的宣传力度。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网2011年6月19日《IMF下调全球经济增幅至4.3% 通胀增长超预期》一文中。

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于2011年2月28日公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EB/DL].www.省略/rwgk/2009-03/ 20/contet-1264324.htm.

[2] 杨沿平,方海峰,周俊,孟先春.关于提高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J].汽车工程.2007(10):919.

[3] 赵树宽,巩顺龙,卢艳秋.从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3(8):8-12.

[4] 翟彬,鲁笑颜.基于SWOT分析的后危机时代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4):183-187.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st Financial Crisis

ZHENG Ji-hu, LIU Chun-hui

(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enter,Tianjin,300162)

Abstract: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s the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stimulated by relevant favorable policies of our nation,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developed fast and ranked ON.1 in the world for its production and sales in two consecutive years.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1,because of the ending of the favorable policies , the growth rate of production and sales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obviously slowed down. At present,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is facing both valuabl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severe challenges. We must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of self-innovation, improve th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ratio, intensify the support to green car and reinforce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owned brand.

Keywords: post financial crisis;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untermeasures

上一篇:以行动学习理念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下一篇:人力资源结构与广西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态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