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事务所选择与审计意见

时间:2022-05-25 07:59:25

盈余管理、事务所选择与审计意见

【摘 要】 审计师“经济警察”的外部治理作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文章以2001—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遵循“盈余管理——事务所选择——审计意见”的研究思路,实证检验独立审计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之一能否揭示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盈余管理越严重的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小规模的事务所(“小所”);在相同的盈余管理程度时,选择“小所”的上市公司被出具“不干净”审计意见的概率较低。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没有高质量审计需求,倾向于聘请“小所”;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尤其是“小所”没有发挥“经济警察”的外部治理作用,未揭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审计质量令人担忧。

【关键词】 外部审计; 盈余管理; 事务所选择; 审计意见

一、引言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以及审计师的外部治理作用一直是证券市场上备受关注的问题。Healy and Wahlen(1999)在对盈余管理研究回顾的基础上,给盈余管理下了如下定义:“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可见,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从而损害了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外部审计作为公司很重要的一个外部治理机制,公众希望注册会计师在揭示公司财务欺诈、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方面发挥作用。那么,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会计师事务所自1998年底脱钩改制以来是否发挥了“经济警察”的作用——对于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出具“不干净”的审计意见①以提醒投资者,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呢?本文尝试从盈余管理的视角考察上市公司外部审计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以2001—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外部审计作为公司的一种外部治理机制,能否揭示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研究发现,盈余管理越严重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小规模事务所(“小所”);进一步地,“小所”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出具“不干净”审计意见的概率较低。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没有高质量审计需求,倾向于聘请“小所”;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尤其是“小所”没有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未揭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审计质量令人担忧。

以往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研究,关注盈余管理的公司是否更容易被出具“不干净”审计意见,它们并未注意到揭示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外部审计是公司聘请的。也就是说,外部审计治理作用的发挥是以公司的事务所选择为前提的。因此,本文的“盈余管理——事务所选择——审计意见”的研究思路,对外部审计作用的考察更为准确。此外,本文长时间窗口(2001—2008年)的研究,为外部审计的治理作用提供了一个整体的证据。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盈余管理与事务所选择

一般认为,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其审计质量较高,这一观点得到了国外一些研究的证实。比如,Becker et al.(1998)、Francis et al.(1999)、Zhou and Elder(2004)都发现,规模较大的国际大所能够显著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在我国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研究结论(王艳艳和陈汉文,2006)。原红旗和李海健(2003)、刘峰和周福源(2007)等发现规模大的事务所其审计质量并不优于小所。而蔡春等(2005)、李仙和聂丽洁(2006)、王良成和韩洪灵(2009)等则发现大所的审计质量高于小所。对于这种不一致,王艳艳和陈汉文(2006)指出,利用2001年以前的数据进行的研究,大都认为大所与小所之间的审计质量没有差异,而利用2001年之后的数据进行的研究,大都发现大所的审计质量高于小所。他们认为,这与我国审计市场逐步开放、事务所脱钩改制和监管措施加强等因素有关。因此,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规模较大的事务所,其审计质量应该高于小所,大所更可能发现并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反之,如果公司由于各种动机对盈余进行操纵,那么他们应当更倾向于选择审计质量较低的小所对其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

假设1:限定其他条件,盈余管理越严重的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小规模事务所(即“小所”)。

(二)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

公司盈余管理越严重,审计师越容易发现公司存在的违规行为,从而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Francis and Krishnan(1999)、Bartov et al.(2000)等发现,具有较高盈余管理水平的公司,更有可能被出具非标意见。国内的研究中,夏立军和杨海斌(2002)、李东平等(2002)认为审计师没有揭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而章永奎和刘峰(2002)则表明,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标意见。徐浩萍(2004)提供了更为细致的证据表明,审计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鉴别会计盈余管理的程度,但这种鉴别能力与盈余管理手段有关。刘继红(2009)进一步考察了公司股权性质对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的影响。可见,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关系在我国仍然没有得出一致意见。

但高质量的审计应当能够发现并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因此,那些意欲对盈余进行操纵,并希望审计师“无视”其盈余管理行为的公司,会通过选择审计质量较低的“小所”来实现这一目的。而“小所”相对而言的低审计质量,为公司的这一行为提供了可能。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

假设2:限定其他条件,相同的盈余管理,聘请小规模事务所(即“小所”)的公司得到“不干净”审计意见的概率较低。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模型与变量定义

为了检验假设1和假设2,本文分别建立模型1和模型2,如下所示:

AudSmall=α0+α1DACC+α2

LEV+α3ROA+α4SIZE+α5BIG1+α6BIG25+α7IndRate+α8GOV+α9~26IND

上一篇:内部控制系统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下一篇:中国银行理财产品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