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服务业发展与趋势研究

时间:2022-05-25 06:54:23

环渤海地区服务业发展与趋势研究

内容摘要:环渤海经济圈作为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圈和城市带之一,其服务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本文着重考察了环渤海区域服务业发展现状,包括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发展比较,以及环渤海区域服务业的总量分析、效率分析和结构分析。然后对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关系进行相关数据比较,以对环渤海区域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进一步促进该区域服务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 服务业发展 生产型服务业

引言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同样作为我国沿海三大城市带之一的环渤海地区,拥有京津两大直辖市、大连和青岛两个计划单列市,还有众多大中型城市,自然也要率先实现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本文对环渤海地区的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讨论,研究环渤海地区服务业发展动因及相应的发展对策,通过对环渤海地区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提出其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预测其发展的趋势,为进一步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环渤海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

本文将三大经济圈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了解环渤海区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一)沿海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比较

比较我国三大经济圈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服务业增加值总量高,但是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和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比一般,而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则低于其他两个城市带,显然这与该地区作为我国沿海重要城市带与经济圈的地位是不符合的。同时,表2所列数据显示,环渤海地区内部三省两市间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也制约了该地区服务业总体水平的提升。

(二)环渤海内部各省市服务业发展比较

比较环渤海经济圈内部各省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在环渤海区域内,北京市的服务业发展一枝独秀,天津的发展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河北、辽宁和山东则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但服务业对GDP与就业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服务业本身的劳动生产效率也在不断增加。由表3可知,1996-2010年,全国服务业劳动生产效率平均水平逐年递增,从13011.8元/人上升至65732.6元/人;同期,环渤海地区的平均水平从18098.3元/人上升至98368.26元/人。具体看各省市可以发现,北京的服务业生产效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而天津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在2010年已超过北京,其余三省份则低于区域内平均水平,河北省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通过与表3所列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四大类服务业所占比例几乎没有变化。河北省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在环渤海地区内是最低的,同时,其所能收集到的数据也最少,显然,没有为实现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做好思想和政策准备,在当前我国的增长模式下,这种落后将直接制约服务业的发展。

环渤海地区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一) 城市化带动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是伴随着城市化而产生的,因此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城市化率相匹配。可以通过三大城市带的比较来观察环渤海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由图1可知,三大经济圈城市化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是环渤海地区城市化水平却始终低于其他两个经济圈。从这三大经济圈城市化比较情况可以预测它们在这几年间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即环渤海区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会低于其他两个经济圈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近年来环渤海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在沿海三大城市带中由领先而逐步被长三角超越,由于环渤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未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也存在较大的空间。

(二) 区域内服务业的集聚与辐射

从服务业的区位商来看,环渤海地区服务业集聚程度处于较高水平的城市有北京、天津、沈阳、大连、济南和青岛。这6个城市2000-2009年间服务业区位商均保持在1之上,说明这6个城市的服务业均具有扩张能力,其中北京市的服务业集聚水平处于环渤海区域前列,天津、沈阳、大连、济南和青岛5个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相当。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山东东营的服务业聚集水平上升迅速,由2000年的0.56上升至2009年的1.06;其他则有很多城市的服务业聚集水平有所下降,例如石家庄、秦皇岛、沈阳、威海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总体上来看,除部分城市的服务业聚集水平上升或保持基本不变外,有将近10个城市的服务业聚集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以上城市服务业区位商多年来的数据可以得知,环渤海区域已经形成了区域性的服务业发展群,以北京、天津等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带动了环渤海整个区域的服务业发展。

(三)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空间较大

生产者服务业在服务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产者服务业在我国也称为生产业,是指在商品或其他服务产品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企业为企业提供的中间服务,是为进一步生产或生产最终消费品的企业所提供的中间投入。生产者服务业是服务业中的“亚产业”集群,是经济增长的“粘合剂”与“推动器”(程大中、陈自武,2002)。随着我国经济由以工业为支撑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支撑的经济转型,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的走向,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环渤海区域各省市的生产者服务业自然也必须加快发展速度,然而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生产者服务业所占比重始终没有成为最大的板块。

(四) 区域内各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凸显

根据前文的分析,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结构以及集聚的角度看,环渤海区域内各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明显的。通过聚类分析可知,现有21个主要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区域中心城市,当北京莫属,其集聚与辐射效应都十分显著;第二层次,即区域次中心城市,就是各省域内的中心城市,包括天津、大连、沈阳、济南和青岛,这些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都比较显著;第三层次,即区域被辐射城市,包括其他16个城市,这些城市的集聚效应不显著,也缺乏辐射能力,在服务业发展水平上明显落后于各中心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中心城市行列的不是直辖市,就是省会城市或者是计划单列市,这些城市不仅自身区位有优势,在经济发展上具有传统优势,都是工业强市,而且行政级别也高于相应其他城市,都位列副部级以上,在现有体制下,其整合资源的条件与能力自然比周边城市优越。由此可见,在新一轮发展服务业的周期里,环渤海的城市间的经济位次并未有明显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水平格局依旧。这也说明,服务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以往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割裂了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历史,单纯地谈论服务业发展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也不断地促进了各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环渤海区域的服务业在空间上也呈现聚集和辐射的态势,通过区位商的比较,发现环渤海区域已经形成了服务业发展群,中心城市开始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服务业的发展;由于生产者服务业是服务业的发展重点,目前尚未成为该区域各省市服务业中比重最大的部分,生产者服务业将成为各省市推动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最后通过分析环渤海区域21个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发现该区域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凸显,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虽然各省份和城市发展速度不一,但是其发展的方向始终是在前进中的,都有其各自的服务业发展重点,必将为该区域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裴长洪,谢谦.聚集、组织创新与外包模式—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视角[J].财贸经济,2009(7)

2.陈建军,陈国亮,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4)

3.陈剑.中国都市圈竞争的大格局[J].中国城市经济,2003(9)

4.赵群毅.对“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的再认识[J].北京社会科学,2006(2)

5.刘书瀚.环渤海经济圈生产业发展模式选择[J].商业研究,2010(9)

6.王玉婧,陈雁.天津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滨海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J].环渤海经济望,2011(5)

7.楼武林,吴殿延,张艳平.环渤海地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当代经济,2010(5)

8.程大中,陈自武.WTO与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J].学习论坛,2002(6)

作者简介:

谢章福(1989年-),男,江西赣州人,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上一篇:就新时代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深论 下一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