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都札记 第7期

时间:2022-05-25 03:38:31

金秋醉人,不仅仅是因为景美,更因为那景色中深深含着收获的喜悦。

就在这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我来到了被誉为世界客都的梅州市,参加第三届海西四省(闽、浙、赣、粤)二十市老年书画交流会。在开幕式上,广东省原省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朱森林到了现场并题词;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在致辞中说,梅州是元帅的故乡,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祖居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既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落脚点,也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是客家的精神家园,这里崇文重教,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造就了、宋湘、丁日昌、丘逢甲、黄遵宪、曾宪梓、田家炳等一大批光耀中华的名人贤士,是国家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我被那动人的致辞打动,从感动人心到激动人心。

客从何来?闭上眼晴,我思索着那记忆中的历史。

骄阳在上、一队长长的迁徙人群在黄土平原上仆仆行走。他们疲倦极了,饥饿极了,不时用搜索的眼光向四野张望。但他们雄心勃勃,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到更远的蓝天下开垦那肥沃的土地,重建家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这是公元前的事了。那时,始皇帝为了发展农业,推行奖励农垦的政策,先后把几十万人迁到边疆和劳力不足的地区,把大片荒地开垦为良田,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

当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晚上,主人请我们观看大型客家民众歌舞“客家意象”。帷幕拉开,一群疲倦的人群肩挑行李、扶老携幼,从中原迁来。舞台的人物、布景重现于两晋至唐宋,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人被迫南迁,先后经历五次迁徙,流落南方定居。当时平坦富庶的地区已有当地居民居住,故南迁汉人只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南迁移民登记户籍时,称之为“客户”客籍,此为客家人称谓之由来。

是的,客籍,“”,即“我”。走进那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客家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几米大的“”字。令人想起客家人经过五次大迁徙,在历史长河汇成了一首雄壮的歌:“是客家人”。

在这里,我不但了解到:没有迁徙,就没有客家人。客家民系在千百年的迁徙路上,不断淬炼自己,不断吸取各种文化精华,非但没有沉沦,反而创造了辉煌的客家文化。领略到客家人凭着自身的勤劳智慧和特别吃苦耐劳、团结奋进的精神,在南岭三角地带拓荒开埠、建基立业,乃至衍播四海,为粤赣闽的开发建设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由于初来,客家人势单力薄,客家人须聚族而居,共同防御外敌及野兽侵扰,故形成围龙屋,走马楼、五风楼、土围楼、四角楼等城堡式建筑。眼前这座大形立体围龙屋模型,就是客家民居建筑文化之集中体现。

就是这些民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这是因为贫苦的生活条件使读书出仕成为梅州客家人获取更多社会资源、生存条件,维持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科举制度的盛行,地方官员及社会士绅倡办社学以及客家人的门第观念及崇敬观念,形成激励后裔“学而优则仕”、“读书报国”的人文环境。所谓“民居出名人”、名人造名居。故居就因叶帅的伟绩而使游人络绎不绝。

在青山隐隐、绿水迢迢、茶田绵绵的环抱下,我步入了纪念园。

在纪念园右侧台基上,一棵棵翠柏,一簇簇鲜花,掩映着叶帅的坐姿铜像。铜像手执斗笠,目视远方,形态从容,像在车间与工人探讨问题,似在田头与农民共话桑麻。上面镌刻着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供人们瞻仰。

园内分人文秀区、纪念景区、生态林区、旅游休闲服务区,融客家民居、现代建筑于一体。展馆分上下两层,以丰富的实物、图片再现了叶帅伟大光辉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曾三次在历史转折关头“四两拨千斤”,扭转乾坤。其最令世人难忘、称许的是1976年9月9日逝世后,“”加紧了他们篡党夺权的步伐。在紧急时刻,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团结众人,挽救危局。10月6日,等人根据党中央政治局多数同志的意见,代表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了反革命集团,在危难中挽救了党。在这场关系着党和国家命运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联想起在展馆门口看到生前对叶帅作出“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赞誉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高度评价,心里顿生无限敬仰。即时,我在留言薄上,恭敬地书写下这样一副联语:“驱倭捣蒋担在任,救国兴邦建奇功。”

客家迎家客,家客喜客家;一天客家人,一生客家情。在离开客都途中,我还念念不忘那客都的风物人情。思绪的游丝仍在空间飘浮:客家,一个人口仅次于北方人。成员遍布世界的中华汉族民系,经历过漫长的岁月风雨,始终散发着黄土地的芳香,执着地谱写着华厦的辉煌。

客家,一个在近代史上留下动人篇章的中华汉族民系,正面临当代潮流的新挑战,必将迎着时代潮流腾飞。

上一篇:云浮加强帮扶老区重点村 下一篇:饮食锻炼双管齐下防治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