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紫砂壶的泥料特色

时间:2022-05-24 11:59:06

摘 要:紫砂泥是大自然赋予江南宜兴的恩泽,因其丰富的天然色彩被称为“五色土”,本文简要介绍紫砂泥的分类、颜色、特性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紫砂泥;颜色;特性

1 前 言

紫砂泥是大自然赋予江南宜兴的恩泽,大自然孕育了历代紫砂名匠,历代紫砂陶艺家以聪颖灵巧的双手,为后人创造了蔚为壮观的壶艺天地。

紫砂泥是粘土、石英、云母,以及共生的有色耐火粘土,经1100~1200℃烧制而成,紫砂壶泥色分五色土、岩中泥色、天青色、暗肝色、海棠红色、朱砂紫色、水碧色、葵黄梨皮色、墨绿色、黛黑色、栗色、桐绿色、榴皮色、沈香色等。其中以朱、紫、米黄为紫砂泥的基色,可分成:红泥(朱泥)、紫泥(底槽青)、团泥(即本山绿泥呈米黄色),这三种基泥由于地质成形条件不同,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时温度也会略有不同,其色泽也变化多端,妙不可思。

2 紫 泥

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紫砂泥矿体形态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米左右,稳定性差,有时不延续而灭尖。原料外观呈紫红色、紫色,带有浅绿色斑点,软质致密块状,斑状结构,烧后外观为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由于它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收缩率小等优点,是生产各种紫砂陶器的主要的泥料,目前仅产于丁蜀黄龙山一带。

3 绿 泥

绿泥是紫泥砂层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在一起的泥料。绿泥量小,泥嫩,耐火力低,一般多用作壶身的粉料或涂料,增强紫砂陶的装饰性。

4 红 泥

俗称“朱泥”、“朱砂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夹色,以粘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左右,常制小件器物。70年代中期,此种红泥甚缺,即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换,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与其相似。80年代以伏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其泥质娇嫩,制作成型工艺较高,泥土收缩率较高,故成品率低,一件大壶佳作更是难求。

5 缎 泥

缎泥即团泥,天然团泥是紫泥和绿泥的共生矿,本山绿泥如不加拼制,直接成泥效果是很不理想。因此一个经验丰富的艺人会少许加入紫泥,这样就成为现在的拼制“团泥”了。宜兴方言里“团”和“段”同音,团泥料相对要比紫泥和朱泥更为直观。好的团泥矿料是天然的紫泥和绿泥共生矿料,但如果紫泥料偏多,颜色就会偏红,高温下就会偏青,偏灰;相反如果绿泥成分高,烧成的颜色就会偏黄,高温下就会偏灰白,其颗粒结构的特征是质感十分丰富。

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可以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产品烧成后呈现天青、栗色、深紫、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等多种颜色。若杂以粗砂、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产生新的质感。紫砂泥色千变万化,紫砂泥原料处理也耐人寻味。在制作处理上大致要经过:天然风化、泥料粉碎、筛选除杂、级配、炼制、陈腐等原料加工过程。从制作方法上:又分手工泥和现代机制泥。从原料互配上:有原色泥原配和互配之分。但不管怎样,原料加工一旦成品即称熟泥,即可经陈腐后成形制作之用。历史上有许多好的调砂泥,不同时期、不同历史年代,有不同的代表性泥色和调砂特色,这就给收藏者和紫砂鉴赏家们提供了历史作品鉴赏的佐证。一件上好的紫砂陶艺品,特别是壶类,在实际使用中壶体表面肌理给人以手感舒畅、细而不腻,雅致迷人。

对于紫砂壶的性能“色香味皆蕴”过去早有定论。而且,科学机构也对紫砂壶的“暑月越宿不馊”一事,紫砂壶与陶瓷做了详细测试,的确证实了紫砂壶较陶瓷优越,这一结论是基于紫砂原料的独特性。紫砂壶实用性强,乃在于它具有比较高的气孔率,使其具有透气性好的优点。

6 总 结

紫砂泥质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能,较小的干燥收缩、较高的生坯强度、泥料不需加配其它化工原料、透气性好、不需施釉即平整光洁,加之外观端庄,色泽沉稳、质感好、颗粒美等诸多优点,其所制陶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深受当今收藏者喜爱。

参考文献

[1] 曾柱昭.宜兴紫砂壶的鉴定历程[M].北京:中国文物世界,1986.

[2] 梁白泉.宜兴紫砂[M].上海:文物出版社,1990.

[3] 李英豪.紫砂茶壶[M].台北:艺术中心,1991.

上一篇:浅析紫砂壶的艺术格律 下一篇:论青花装饰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