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者广告投放认知偏差研究

时间:2022-05-24 09:14:22

企业经营者广告投放认知偏差研究

摘要:主要结合传播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企业经营者在投放广告的相关决策中存在的种种认知偏差及其原因,希望能够为企业的广告投放决策提供帮助。

关键词:广告;投放;认知偏差;企业经营者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196-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企业正以积极的危机意识和崭新的姿态迎接国际性的挑战,中国媒体也迎来一个广告发展的黄金时期。在2006年,企业广告投入额是1 573亿元;而到2008年,广告额达1 899.5614亿元。这充分显示了中国企业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以及广告投放意识。企业的发展和成熟是可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企业在广告投放中存在的问题。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许多企业的经营受到严峻的挑战,在广告投入方面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下面就结合传播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对企业广告投入认知偏差作简单分析。

首先我们来关注企业对广告媒体的认知,一般来讲,企业希望用最少的广告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而媒体正是连接企业和消费者的最佳途径。所以企业在选择媒体投放广告时,往往会关注媒体的收视率/发行量、受众群、广告价格等因素。具体如下:

1.媒体的影响范围。通常人们会认为大的覆盖范围和高收视率、高发行量代表了其最大可能影响的受众群体数量。所以媒体影响的范围越大,企业为了争取更多的消费者,就越愿意在它上面投放广告。

2.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尽管企业在媒体投放广告是一种商业行为。但实际上,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不仅决定了该媒体节目的可信程度,也对在其中的广告的受信任程度产生很大影响。一般而言,媒体级别较高,公信力越好,广告达到的效果就越好。以全国电视媒体为例,央视的市场份额占有绝对优势。究其原因,中央电视台正是凭借其权威、快速的新闻节目资源,广泛的受众面以及深入人心的公信力,才赢得了众多企业的青睐,央视每年的大型广告招标会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3.媒体受众群的商业价值。在广告投放中,不仅应该关注媒体的视听率和发行量,更应该关注其在目标消费者中的表现。如在CCTV-5的广告中,体育类广告可以说占了很大比重,像国外的体育运动品牌NIKE,ADIDAS、国内的Lining,ANTA等都旗帜鲜明地打出了自己品牌的特色。很明显,央视5套有着一大批体育爱好者作为其核心受众,这些企业正是瞄准了这潜在的巨大市场,所以才不惜大量成本在国内级别最高的体育频道上大做文章。

4.媒体的广告价格因素。在企业广告投放费用有限的情况下,媒体的收费高低,将决定广告的频次,要使广告在受众中留下印象,并刺激其购买欲望,需要一定频次的积累。而在广告几乎“泛滥”的今天,频次太少的广告很难形成持久记忆。所以企业在投放广告时,对于投放的成本,还有投放的时机、次数,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案。

5.媒体的广告投放环境。媒体的广告投放环境是指媒体和企业广告的契合程度,它主要取决于媒体的类型、企业广告和媒体栏目的契合程度以及在媒体上投放的其他广告。切合程度好,广告可以取得更好的记忆效果和说服效果。反之,即使频道收视率很高,广告也可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还可能引发消费者的抵触和反感。

下面我们来看看企业广告投放中存在的几种认知偏差:

1.基于企业经营者自身的认知偏差。主要有过于自信、过度乐观、损失厌恶、后悔效应导致的偏差。其中过度乐观与过于自信相似,在金融学中过度自信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企业投资者对于自己专业领域方面的知识显得特别自信,从而导致他们在面对决策时,一般都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力。然而自信度的高低和成功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当企业经营者投放广告时,往往对自己的产品市场的预期充满憧憬,对自己的产品和企业前景充满希望。

损失厌恶是指行为人对于财富的损失比财富的获得显的更加敏感,即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财富和损失时,损失会使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波动。当面临损失时,人们往往表现为风险寻求。于是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企业面临市场危机时,企业经营者愈加愿意选择广告。而在此时,企业所承担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它所期待的广告效果。

后悔厌恶是指人们通常有这样一种倾向,即在发现自己的判断错误之后,会感到痛苦、有挫败感。人们为了避免悔恨可能带来的痛苦,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行为,除非能够充分说明那种可能的痛苦。正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对失败总是讳莫如深,而对成功则会津津乐道一样,当企业经营者发现有对自己决策后悔的行为时,为了避免后悔,常常会想方设法继续执行原有的行为决策。美国雪佛兰公司由于广告导向失误使同行福特汽车站在了第一品牌的宝座。事后雪佛兰就一直希望继续坚持用自己的广告经营策略以期挽回颓势,但一切都于事无补,因为福特已在美国消费者心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2.基于广告投放决策方式产生的认知偏差,包括参照效应、框架效应、沉没成本效应、代表性偏差等。

参照效应是指相比于结果的绝对数值而言,人们通常对结果相对于一个参考水平的偏离程度更加敏感。也就是说,相对于外界条件的绝对水平而言,人们对外界条件的变化更敏感。这种现象被定义为参照效应。在相同的条件下,由于参照点的不同,会激发决策者内心不同的风险倾向,从而让决策者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参照点选择的不同,同样一件事情该不该做、价值如何评价都会完全不同。

这种在受益时偏爱保守而受损时偏爱冒险的抉择行为违背了理性选择的不变性原则,因为某种形式上的改变从而改变对同一问题的风险偏好所示范的效应被定义为框架效应。拿企业广告投入来讲,若一家企业在正常广告投入的情况下取得了相应的回报,这时企业可能会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和广告宣传力度,以获得更大的收益;但相反,如果企业正常的广告投入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则很有可能大幅度增加广告投入额,以期转亏为盈。

沉没成本效应是指企业经营者在决策时会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在发生未实现的损失后,仍会继续自己的投资行为,不愿意接受投资遭受损失的事实,继续追加投入。不少广告并没有实现预期效果,但是由于前期已经投入,一旦撤出,损失即成事实,于是多数投资者开始对广告侧重点或者广告代言人、广告形式进行调整,继续投资行为。2002年李宁公司进行重组,并聘请中国足球明星李铁等担任形象代言人,取代之前广告效果不佳的代言人瞿颖。当时李宁的新广告语是“一切皆有可能”,但是仍然难以使消费者体会到产品的运动精神,广告效果依然不佳。后来,李宁公司聘请NBA球星奥尼尔等作代言,才扭转了被动局面,获得成功。这种更换广告代言人的方式就是受到前期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继续执行广告,但是进行相应调整。

代表性偏差是指群体示范效应,是一种“羊群行为”,“羊群行为”是一种有意识地模仿他人决策的现象,普遍出现在经济生活中。“羊群行为”的出现有两个潜在的必要条件:第一,他人的决策是可观察的,否则无法模仿;第二,各决策有先后次序,而不是同时作出决策,否则就无模仿他人决策的机会。在广告市场上,企业广告投入决策羊群行为的产生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1)行业内其他人拥有某种有用信息,而他人的行为揭示了这种信息,引起广告决策者的模仿;(2)由于从众的心理,决策者可能有与其他人保持一致的内在偏好;(3)决策者是不完全理性的。

3.基于广告投放市场信息环境的决策偏差。首先就是可得性偏差。这种理论认为,某件事情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行为者便误以为这件事情经常发生;相反,如果某类事件在人们的记忆当中相关信息不明确,行为者就会不自觉的低估该事件的发生率。心理学研究发现,与那些不熟悉的信息相比,熟悉的信息更容易被相信是真实而且相关的。

而与此类似的有锚定效应,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过去已有的估计联系起来,同时易受他人的影响,所以经常会因思维定式或保守而造成判断上的偏差。一些企业广告策划者经常迷惑不解:夸自己产品“物美价廉”、“信誉保证”,究竟有什么不对?这不正是消费者期望得到的吗?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每天都处在海量信息的包围之中,类似广告根本无法进入消费者心智,这正是造成很多广告资源浪费的根本原因。一言以蔽之,真正成功的广告应找到生产和购买的结合点,达到产品和市场在突破点上的统一,产品与消费者在心智上的统一。

另外,还有本地偏差效应,它是指人们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习惯性的将思维局限在当地现有的条件和资源之上,而忽视了外在的可行的解决办法。就企业广告投入来说(以电视媒体为例),虽然各省市卫视台市场空间无差异,但是由于企业对本地媒体的“偏爱”,所以企业在进行广告投入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当地媒体。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往往会有习惯性思维:本地企业在本地媒体做广告,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实不然,因为企业广告的到达率与当地媒体的收视率有很大关系。若本地电视台收视率低,那企业在当地媒体进行再大的广告投入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企业在广告投入方面很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偏差,尤其在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环境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这使得企业广告投入风险系数大大增加,鉴于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广告投入就不仅仅是经济学或传播学一个学科的问题了,应该是需要多学科多角度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央电视台一网打尽各级市场传播优势明显[J].中国广告,2009,(10).

[2]赵敏.风险决策行为分析的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8.

[3]胡林春.企业广告投入羊群行为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31.

[4]陶应虎.广告理论与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甘忠泽.现代广告案例――理论与评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6]方博亮.管理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吕一林,岳俊芳.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蔡嘉清.广告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王长征.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0]黄合水.广告心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1]寇非.广告・中国(1979―2003)[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

[12]张金海.经典广告案例评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13]傅根清,杨明.广告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 王晓燕]

上一篇:低碳经济对河南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 下一篇:孕婴企业:调整渠道策略争夺“80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