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之后,谁的天下?

时间:2022-05-24 05:23:46

塑料袋之后,谁的天下?

生命是一种轮回,周而复始的延续;情感是一种轮回,悲欢离合的应验;时尚是一种轮回,久远年代的拷贝;纸包装也是一种轮回,环保节能的捍卫!

俗话说“货卖一张皮”,可见包装是十分重要的,现如今出门购货,归来时手中总会提着几个塑料袋。但由于不能被再利用而造成很大的麻烦。人们称之为“白色污染”。可在老北京,就没有这种因一时的方便而最后带来的不方便,那么老北京用的是什么包装呢?

茶叶铺的包装手艺代代相传

珙桐是我国树种中的活化石;傩戏是贵阳风俗的活化石;要我说,茶叶铺的纸包装和包装手艺,也能算是“活化石”。因为自打有了茶叶铺,纸包茶叶的习俗就从未改变过。

据说百年老号张一元茶庄的纸包包装手艺,已经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您要是想看看这“活化石”般的手艺,一定得去大栅栏张一元总店。内外搭配的粉白两张纸,直角体型见棱见角的茶包,不偏不倚的商标,彰显着茶庄卫生、环保、美观的包装主体。

正如茶庄的人所说,百年老号,追求的就是品质。这其中包括纸包装的品质。至于塑料袋的成本是否低于纸包装,这似乎并不是追求品质的商家要费心考量的。

一代代人手把手传承下来的手艺,不是只言片语能述说清的,只求这片段的文字,能令读到的人稍稍领略纸包茶叶手艺的风采。

首先将印有商标、电话的白色方纸衬底,同等大小粉色方纸垫上,一撮茶叶放在粉纸中央,同时拿起朝向自己的重叠在一起的粉白两张纸的一角,与对角单层粉纸捏合,并向上提;然后将捏合部分朝外向折叠两次,并保证茶叶不会从左右两边散;再将右侧重叠的两张纸角向中心折叠,并根据茶叶多少按压出梯度角,同时保证茶叶在纸中心;接着捏住左边两个重叠纸角,提起整个茶包,这时以右侧梯坡为底,轻轻磕几下,保证茶叶紧实集中,再将左右边两边纸角叠至纸包中央;在茶包上方压住左右纸角,把剩下的一边单层白色纸角摺到合拢的左右纸角下,别住纸角,保证茶包不会散开,这才大功告成。

折好的茶包,上方等腰体形为正面,中间刚好是“张一元茶庄”字样,两侧是直角梯形,分别印着“诚信为本顾客至上”和“金般品质百年承诺”的红色宋体字,与正面对应的反面也是等腰梯形,上面清楚注明“代客邮寄ISO-9001:2000标准国际质量认证企业”,正对包装人的底部印着“气味芬芳清香适口”,字样下方一盏飘出茶香的茶杯分外显眼。所有这些字样图示,分散在茶包每面的正中心,丝毫偏差,都会泄漏手艺不精的秘密。

瓷器包装,怎一个巧字了得

一日去朋友家作客,朋友父亲沏茶招待,从厨房一路笑眯眯捧出一套磁质茶具。顾不上大红袍的清香,我眼见那茶具异常熟悉,圆肚茶壶,独把儿茶碗,壶身杯体一概是蓝底红花,那娇艳的红色牡丹就像年代的标志,杯口处的零星缺豁显示着岁月的沧桑。“我家有套一模一样的!”心直口快的我顾不上宾主客套,朋友父亲也不见外,“可不是!那个年代结婚的人恐怕都得置办一套呢!”是啊,听爸爸说过,那套茶壶的年岁比我都长。虽说这瓷器是年代产物,可还是令我产生了与朋友前世结缘的幻想,就因为我们的父辈拥有着同样的瓷器。

隆福大厦,早年间在北京人心里怕是属于高档消费的地界儿了。它前身是个集市,要追溯到明朝了。我们不说那么远,只追30年。30年前,在隆福大厦的小百货售卖区,有一群售货员每日包装着各式瓷器,她们算是隆福大厦里最有“手艺”的人了。

1978年进入隆福大厦的郭玲,在1996年的下岗高峰中主动申请离岗,这些年一直经营着服装买卖。“以前卖工艺品,现在倒腾服装,还都算一行吧!”郭玲可是因包装手艺利落精湛在小百货组屡屡获得“优秀组员”称号的好员工,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也没忘了师傅教她的手艺。

在郭玲所属的柜台,鳞次栉比地码放着各式工艺品、瓷器和玻璃器皿。通常工艺品一出厂就有自己的硬纸盒包装,所以需要售货员帮顾客包装的只有瓷器和玻璃器皿,最难包装的当属瓷器。所谓碰瓷儿,说的也就是瓷的精贵吧!

那个年代,说是瓷器,其实多是成套的瓷质茶具。一套茶具能否从商场安然转移成为家中细软,全靠包装了。成套茶具中包括4个圆盘、四只茶碗,1顶茶壶。圆盘反扣在茶碗上,中间夹四方形硬纸板;壶盖反搁壶上,壶身平躺、架在合拢的4个圆盘中央。这时再用印着商场商标、建筑物的白纸绿字包装纸将整套茶具囊入其中。说着简单,但要把这成套的茶具紧实地包成馒头形,才算合格。最后用4股纸绳从6个方向同时向中间捆绑,4股纸绳在包裹正中央汇聚成8股,一撮一转一系,一个纸绳提手就成了,保管你提溜着包裹安全到家。

除了瓷器,玻璃器皿也需要包装。卖得最多的当属玻璃杯,而且哪个买家不是成套成双地买。那会儿的玻璃杯通常是口宽底窄,杯体下半部用纸裹住,另一只玻璃杯,两只一组合,合拢码放,中间用硬纸板隔开,再集中打包,与瓷器类似。单说玻璃杯相互插放,虽然有纸作为缓冲,但插放的气力多一分易碎少一分松落,怎一个巧字了得!

菜市场,毫不讲究的包装纸

说起不让用塑料袋,恐怕最先发愁的并非时尚女郎,而是筹办一家人伙食的厨房女主人。甭管是大妈还是小媳妇,没了塑料袋,拿什么买原材料呢?这一琢磨,就琢磨到了建国之初。五六十年代,菜市场里卖肉的大摊小位都备着木纸,顾名思义,木浆压出来的纸,和去了树皮的树木一个色儿。一卷木纸的大小和现在手纸卷差不多,进货时也是10个一捆,成捆进货。到了夏天,有的摊位不用木纸而用荷叶,但也是季节性的,天冷了,荷叶少了,还改回木纸。谁买肉,扯段木纸,托着就走了,没什么讲究。到70年代,除了木纸,报纸也成了包生肉的家伙。至于卫不卫生,不是那个年代的人能考虑的,吃饱就好。这时,替代纸绳的塑料绳出现在菜市场,菜啊肉啊,拢不住的就拿塑料绳一系。现在想想,塑料绳的普及也算为塑料袋推向市场试了一。把水。进入80年代后,老百姓已不再是追求单纯的吃饱不饿了,副食逐渐成为菜市场的新宠,于是包裹副食的包装纸应运而生。这种印着菜市场名牌的白色包装纸2尺见方,500张称一令,菜市场找到厂家,按令进货。豆制品、调料、点心,都离不开包装纸,当然也有人干脆拿着钢种盆就奔菜市场了。这时候买肉用纸也有了细分。成块儿的生肉多用姜黄色的豆纸包,肉馅改用灰白色的小块儿油纸。到了80年代末,开始有了其他颜色的包装纸,比如粉色、黄色,但多用来衬在白色包装纸上作装饰。老北京人不是最讲求脸面吗?过节送礼,这粉纸、黄纸就是脸面。

说起送礼,不得不提点心铺。

早先的点心要么散卖,要么装匣子。散卖,将点心分四摞码成四方块,用白色包装纸打成包裹。按点心的不同口味分开打包,最后叠摞一起,用纸绳绑定。当然,为了脸面好看,封顶处一抹粉纸是少不了的。

在北京消失了50余年的“京八件”礼盒开始重现在著名老字号稻香村的门店。椒盐饼、太师饼、白萨其马、枣花酥和印着福、禄、寿、喜的糕点,盛着这些正宗的京式点心的“京八件”礼盒将重新和市民见面。

据了解,稻香村今年推出的“京八件”礼盒在原料的配比上更符合现代人对绿色、健康、保健的要求,包装上用红花绿底的纸包装糕点盒,用纸绳捆扎并附有红色“门票”。

从80年开始,塑料袋开始抢占菜市场。只要买菜,就送塑料袋;不买菜的人想要塑料袋,就得花上5分钱或者一毛钱。其实最早接触塑料袋的并非菜市场的输出端,而是进货端。从肉联厂运送出来的整扇生肉,都用厚实的大白塑料袋包装。套着塑料袋的生肉被130卡车运进菜市场。多数塑料袋都在运交过程中被钩勾坏了,少有完整的被菜市场的员工捡回家。那年景用塑料袋装物件绝对算是前卫了。

在北京生活的少数民族,尤其以回族为主,他们与汉族最大的区别之一是饮食禁忌。在五六十年代,凡是经营清真肉类的商铺柜台,无不准备湿荷叶,回族是不用木纸的。夏天的荷叶是新鲜的,其他季节,尤其是冬季,风干保存的荷叶都要先经水浸泡,有了水分,才不至于和湿黏的生肉贴在一起。不管是成块的生肉,还是零散的肉馅,买得多就用整张荷叶,买得少,店家也会节约,撕半张荷叶给您,托着就回家了。困难时期,吃肉绝对是风光的事,光天化日托着一坨肉,恐怕肉没吃,心里的馋先解了。

唯独回民常吃的羊蝎子不能用荷叶。因为羊蝎子通常论根卖,一根二尺来长,不是荷叶能照看得了,于是买家都自带口袋,只是每次购物归来,都不得不清洗,除去血水和肉腥味。说起这口袋,还真是经历了一番变迁的。50年代,是白色纯棉小线编织的棉质网兜,有时还染上红黄蓝的颜色,不过很容易掉色。60年代,是用尼龙线绕着梭子编织的尼龙网兜,也染成红黄蓝色,但尼龙网兜已经不掉色了。到了70年代,网兜渐渐被尼龙兜和布兜替代,最早的布兜类似于穷人及孩子上学的书包。那会儿孩子上学还没有双肩背,有钱人家就给孩子准备斜挎包,有蓝绿两色;日子过得清贫的,就干脆找块棉布,四方对折缝合,袋口再缝根带儿权作提手。这也就是后来买菜买肉的布口袋的原型了。要不总说劳苦大众最智慧呢!到了80年代,布兜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塑料袋。折叠式尼龙兜曾与塑料袋匹敌过一阵,但到90年代,也销声匿迹了。

追忆“百岁老人”命运多舛

我从一本时尚杂志的外包装口袋中疑惑地抽出叠成四方形的银色帆布制品,这是什么?当然是环保袋了!我觉得老公刚刚只是不经意地乜斜了一眼。是啊,枉费我自诩舍钱舍命追逐时尚,当下,谁还能怀疑环保袋的风靡与流行呢!

2007年,英国设计师Anya Hindmarch与超市Sainsbury’s合作的环保购物袋,正式推出了“I am not a plastic bag”的环保包款。“环保概念+限量版+5英镑”的售价使得各大销售点均排起长龙,并在数天内销售一空。这款环保手袋已经成为明星Keira Knightley、Reese Witherspoon、Alicia Silverstone、Lily Cole和Lilly Allen的至爱。

2008年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从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

在一片对塑料袋的喊打声中,又有谁知道塑料袋从诞生之日起至今,已有106岁了。这位“百岁老人”并不是从出生就不讨人喜欢,它曾经也贵为奢侈品、时尚品,也曾有过众多追随者和粉丝团。

白色奢侈

19世纪50年代,摄影师亚历山大帕克斯的一次试验导致了塑料的产生。一天,他试着把胶棉与樟脑混合,惊奇地发现,混合后产生了一种可弯曲的硬材料。帕克斯称该物质为“帕克辛”,这便是最早的塑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开始研究塑料的新用途,于是家里的装饰品换成了五颜六色的塑料制品,人们惊呼塑料的神奇。

1902年,奥地利维也纳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并制造了第一个塑料袋,最初吸引消费者的是它的廉价、清洁、方便和耐用,给人类的生活起居带来极大方便,十是塑料袋很快成了人人向往的“奢侈品”,被称为科技界的“白色革命”。

免费帮手

20世纪中叶,塑料袋在国外风靡,花色、样式不断翻新,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必需品。到了80年代中期,当国人拿报纸简卷着花生米,用粗稿纸垫着刚出炉的火烧,看着电视上外国人手中那个神奇的袋子时,不禁发出了艳羡:“咱什么时候能用上塑料袋,那多好啊!”随后,南方的商店、超市最先开始向顾客附送塑料购物袋,之后塑料袋之风迅速刮遍了大江南北。

没落王朝

20世纪后半期,生态危机开始在地球上四处蔓延,它让人类遭遇到环境污染、气象异常、资源枯竭、植被破坏、物种灭绝等一连串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环境保护”的概念首次在欧盟被提出,人类手中的塑料袋被视为垃圾,抵制白色污染最先被环保主义者在欧美国家发起。

20世纪90年代,环保的概念从国外渗透到了国内,国人开始关注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次听说了“白色污染”的概念。政府也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加强对环境的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始终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抵制“白色污染”的蔓延。

国内 购物袋京城热

在官园、天意、万通等市场发现了不少卖环保购物袋的摊位。价格基本在十几元,颜色、图案可挑选余地很大。据摊主讲,这几天有不少穿着时尚的女孩来挑购物袋,生意非常火爆。

通常,购物袋是没有拉锁的,如果是放些贵重的东西,很怕丢失。苏阿姨有自己的办法,她把女儿买回来的漂亮购物袋拿到修拉锁摊位添个拉锁,只花5角钱,一个既漂亮又经济的书包就做成了。

几乎所有超市都对限塑令举双手赞成。但由于事发突然,并没有制定出周密的解决方案。

沃尔玛北方区公关经理黄里表示,早在去年年底开始,沃尔玛就在一些店内销售环保袋,销量很可观。造价约10元的纯棉环保购物袋售价仅为3元,并将出售环保购物袋所得的费用全部用于环保购物袋的投入再生产中。除此之外,黄里还表示,尝试将员工的旧工服经过消毒翻新后制作成购物袋发给顾客。

屈臣氏在购物袋的设计上可算费足心思,标价7元,但颜色鲜艳、图片可爱。

来购物的小女生都在难以抉择中拎走最爱的那个。

万客隆超市原本不提供塑料袋,只有新开的四道口店实行购物送塑料袋,但“限袋令”出台后,工作人员表示超市马上就会取消免费塑料袋的供应。目前超市内已经开始出售棉质环保袋,售价为2元,而超市计划将来的塑料袋售价将会高于2元,以此鼓励大家多用环保袋。国外超市塑料袋收费征税

欧洲的很多国家的超市都采取出售一次性购物袋的办法控制购物袋的使用量。事实证明,运用经济杠杆应对“白色污染”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的许多大型超市为每个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顾客收取0.3欧元的费用,其中0.1欧元为成本费,0.2欧元为环保税。塑料袋开始征税后,消费量大幅减少。

爱尔兰在2002年前塑料袋消费量惊人,人均每年消费328个塑料袋。2002年3月,爱尔兰开征塑料袋增值税,购物者需要为每个塑料袋交纳0.15欧元的税款。从那以后,人均每年塑料袋的消费量降至21个,减少约94%。

上一篇:天使投资人徐新的三大法宝 下一篇:传奇刑警斗贼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