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文育人,文道统一

时间:2022-05-24 05:13:22

摘 要 语文教学因教育的本然、语文学科的要求以及学生成长的需要使得文道统一成为其学科教育的必要性。但目前我国语文学科德育存在着以下发展困境:教师的“德育忽视”、应试教育的社会风气。这些问题横亘在育人与育文之间,只有提高语文教师的德育自觉性和“德能”,重视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实施引导式德育教学,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化和人文化,我国语文学科德育才能走出困境。

关键词 语文教育 学科德育 文道统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19

Abstract Chinese teaching due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Chinese subject and the demand of the students' growth makes the unity is the necessity of the education. But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teacher's "moral neglect" and the social atmosphere of the examination oriented education. These problems lie in between education and Chinese, only to improve the language teacher's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moral ability,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subject posi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o guide the establishment of moral teach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design of science and human cultur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moral education to out of the predicament.

Key words Chinese education; subject morality; unity of Chinese and morality

在当今工具理性盛行、普遍追求高效益的时代,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更多的是成为了残酷的战场。“高效率、大容量、长时间”是课堂教学的金科玉律。在这种背景下,语文课堂变成了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所。鲜活的文学被人为地分割成冷冰冰的句法、结构层次等知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德育性被抹杀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教育生态下究竟会培养出怎样的人才,我们不得而知。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渠道,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着传授知识和德育的双重任务,尤其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为明显。本文作者将着眼于语文学科德育问题,探讨当前语文课堂中育人和育文的关系。

1 文道统一的必要性――“回归教学本原”①

1.1 教育的本然

教书育人原本就是教学的根本使命,只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渐渐迷失了方向,忽视了对人内心的培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健全的生态人。所谓“生态人”,即是具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拥有“喜怒哀乐”的正常人。知识教育是培养生态人的基本条件,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授知识。健全的人还要注重品德的培养、人格的健全。只有育人和育文良好地统一,才是真正的教育。文道统一的认知在全世界的教育界都被奉为真理性的存在。赫尔巴特曾这样论述:“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也没有离开教学的教育。”单纯强调知识功能的教育必定是不完整的。

1.2 学科的要求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包含着育人育德的资源,学科知识的背后的德育资源就像藏在窗户纸后的宝藏,要想得到很容易,关键要看教师是否有“捅破”窗户纸的意识,发掘出知识背后的宝藏。

语文这一学科很特别,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有些人认为国文这一科并没有什么内容,只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而已。但是有些人却以为国文科简直无所不包,大至养成民族精神,小至写一个借东西的便条,都得由国文科负责。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有种种的看法,各不相同的认识。”②可见语文学科性质的复杂性、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对其认知的多样性。实现语文教学任务是通过呈现以文章为主体的学习材料。学生通过这些文质兼美、题材多样的精品文章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这些文章一般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课文中包含着大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学生在学习言语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这些形象的熏陶感染。语文是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必须将教文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文与道的统一。

1.3 学生成长的需要

语文教学需要文道统一,更多的是来自学生发展的主体需求。首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智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正确的价值观尚未建立。其次,学生渴求正确的、强有力的价值观的引导,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发展中的学生人格以及品德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学生成长的特点表明了教师进行德育、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性。

2 文道统一的困境

2.1 教师的“德育忽视”③

课改后,我国提出培养“健全人”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学科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兼顾德育。传统的学科教学理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使得在真正的课堂实践中,形成文道分离、知识主导的局面。教师的德育忽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的知识本位观,长期的重知识、轻德育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忽略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存在。学科教师在观念中形成了一种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模式。重视知识的学习无可厚非,只是应当把握合适的尺度。其次“专门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学科教师一般认为进行德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专属工作,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传授语文学科的知识,这样的思想会阻碍学科德育的进行,造成在语文课上的德育忽视。我们应该清楚德育并不是一两门专门的课程就能够完成的,日常教学的潜移默化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再次,学科教师弱化自身的“道德引导者”身份,在日常教学中不太重视自身的言行,常常忽视自己对学生德育的影响和作用。

2.2 社会风气的影响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从学校管理者到任课教师再到学生,每一个人都身处社会之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教师的教学不只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理念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应试教育下,教师不得不在一节课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技能,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这势必会造成课堂教学德育的缺失。这其实也是许多学科教师面临的困境,不是教师不想进行德育,而是根本没有时间和空间让教师实施德育。这就造成了语文课堂尤其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师都会以语文知识与技能传授为主,即使是涉及人文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大都以要求学生记忆的方式出现,这样的课堂谈何文道统一?其次,整个社会盲目追求速度、人心浮躁。市场经济和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思维。人们已经习惯追求“快”,已经忘记该如何“慢”。这种思维映射在语文课堂中,便有学生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品读诗词文章,更多的是希望教师直接将文章划分重点、理清层次、直取文章要义。“囫囵吞枣”式的学习和“快餐式”的阅读从来都不是学习的捷径,反而将语文学习陷入了文道分离的困境。

3 文道统一的实施方法

3.1 提高语文教师的德育自觉性和“德能”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具有教育性,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基础学科更是如此。不同的教师在教授同样的内容时,德育效果不尽相同。原因就在于教师的德育敏感度、学科内容育人价值的把握以及实践教学的智慧不同。要想提高语文学科德育水平,最紧要的是提高语文教师的德育自觉性。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语文知识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以及生活理念的形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学习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只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语文教师切不可将语文课变为语文知识训练课。

其次,语文教师的“德能”亦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德能”包括两种基本的能力:其一是道德能力,是指个体选择道德价值、实践道德价值的能力。其二是道德教育实践能力,是指应对道德伦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它包括敏感觉知道德问题的能力、善于道德推理与引领的能力以及对不同道德观点宽容与信任的基本能力。④语文教师只有自身能够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拥有高尚的道德,才具有指导学生发展的基本资格。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思维方式和道德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只有对不同的道德观点兼容并包,才能和学生平等交流。只有保持德育的敏感度,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德育的引领者,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升华自己的道德情操。

3.2 重视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实施引导式德育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直以来是课堂教学遵循的原则。主体指的是学生是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同样在学科德育过程中,学生也是德育的主体。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没来得及思考诗词的思想内涵、文章的情感价值等,老师便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尤其是在高考语文作文中,考生的思维方向高度一致。这种情况不是语文教育的成就,恰恰是语文教育的悲哀。我们可以反问几个问题:这样的语文教育价值到底有多少?德育效果如何?是否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忽视学生德育主体地位的语文教育,只是外在的强加灌输,要么抹杀学生的自主性与思想性,要么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抗。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引导式、启发式的教育,每一位学生内心都有向善的种子,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这颗种子阳光雨水,引导其自主健康地成长,强行灌输只会适得其反。

3.3 教学设计的科学化、人文化

好的学科德育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要有精心的准备。首先在教学目标上,把握好“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原则。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精准理解三维目标,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实现。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当准确理解课本知识,注重知识与德育的有机结合,不必刻意追求德智统一,教师只需要将语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活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熏陶感染。这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有生活教学的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和生动有趣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注释

① 于漪.心存敬畏 回归教学本原[J].思想理论教育,2013(12).

② 王晓霞,王显槐.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J].江西教育科研,2004(6).

③ 叶飞.从“德育忽视”走向“德育自觉”:学科教师的教育使命.理论探索,2011(7).

④ 田保华.试论学科德育的问题与出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5(7).

上一篇:论新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 下一篇:事业单位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