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实践=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时间:2022-05-24 03:56:27

生活+实践=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摘 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论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几点体会――“生活情景”融入数学情境、“生活经验”融入数学实践以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谈谈生活化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数学;数学实践;高效课堂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其不断地在数学的大道上越走越远。下面,简单谈谈生活化教学与增加实践环节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一、生活情境融入数学

数学知识抽象,教学中教师以灌输方式教学,学生学得枯燥乏味,甚至难以理解。

例如,对于小学二年级“角的认识”的学习,如果教师只告诉学生什么是角、角的分类等,学生记住的是数学知识,而这些知识的意义学生很难把握。

换一种思路,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对于“角”,教师可以改变告诉学生什么是角、角的顶点、角的边、角的分类――直角、锐角和钝角等方法,而是呈现生活中的用具,如剪刀、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图形、三角板的三个角等,熟悉生活画面的基础上介绍角,学生会感到抽到知识的直观化,容易理解。

又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时,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几部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如《葫芦娃》《海绵宝宝》《大头爸爸和小头儿子》《哆啦A梦》《喜羊羊与灰太狼》,再呈现以下表格:

二、生活经验融入数学实践

为了降低数学的抽象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注意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给出生活化的实例:60个师生乘车旅游,一辆车最多能做24人,那么,需要几辆车?经过思考,学生很快做出答案,但答案不同,有的是60÷24=2(辆)…10(人),有的学生列出了60÷24=2.5(辆),也有的列出算式为60÷24=3(辆)的算式。此时,再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到底需要2辆、2.5辆还是3辆车,最后学生明白60÷24=2(辆)…10(人)的需要2辆车,但那10个人,也需要一辆车,即使没有坐满,不然就得有10个学生和老师不能去旅游了;60÷24=2.5(辆)学生也清楚车没有半辆的,所以得出需要3辆车是正确的答案。

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接触社会,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发挥自己的舞台,真正学有所用。

三、借助于数学情境解决生活问题

四、增加实践环节,活动中体验数学价值

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开展“我是社会调查家”的活动:调查小组中喜欢吃水果,如苹果、香蕉、橘子、桃、西瓜的人数,比较小组中最喜欢吃的水果是哪种,几个人?调查班级中喜欢红色、绿色、蓝色、黄色等的人数,分析调查结果,学生中最喜爱的颜色是什么……

再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对于思考题:将一个长方形减去一个角,剩下的图形中,总共( )个角、其中( )个锐角、( )个直角、( )个钝角。

如果教学中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又利于应付考试,直接告诉学生:情况有三种,结果也就不同,剩下的图形可能是5个、4个、3个角。这样的教学,学生会坠入云里雾中。此时,不妨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通过折纸,或者剪去一角的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剪法,得出剩下的图形也不同的结论,这个结论的得到,远比教师的讲解要有数学价值,且增强了学生数模的构建,增强实践活动能力。

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做基础,增加实践环节,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发展数学思想,从而实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双重目的,凸显数学价值和生活化,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也体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陈婧巧.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3(6).

[2]杨晓卫.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3(6).

上一篇: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认识 下一篇:浅谈提高低年级学生写字基础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