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进南融 第7期

时间:2022-05-24 11:25:14

摘 要:开放带动战略是徐州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六大发展战略之一,“东进呼应沿海开发,南融接轨长三角”,为徐州的区域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未来“大徐州”的发展勾勒了美好前景。徐州东进对接连云港,使沿海经济带和陇海兰新产业带更紧密地连接起来,中西部地区将更充分地共享港口资源,广阔的腹地与港口能力的提升,从此将进入良性循环;徐州要积极地融入长三角,承接长三角的经济能量,实现跨越发展。

关键词:东进南融;开放带动战略;区域经济

开放带动战略是徐州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六大发展战略之一,“东进呼应沿海开发,以大城市对接大港口,以大交通对接大开发,促进沿东陇海线工业走廊和城市群快速崛起;南融接轨长三角,全方位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全面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在区域一体化、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增创发展新优势①”,为徐州的区域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未来“大徐州”的发展勾勒了美好前景。作为全国和江苏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徐州未来的区域发展格局决定了其发展水平和地位。本文试图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分析徐州的开放带动战略,即东进南融,以进一步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增强区域的综合实力。

一、徐州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

随着徐州被纳入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沿东陇海线发展带成为国家十二个重点开发区域和东中西合作示范区的建设等一系列战略实施,徐州市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开辟了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广阔空间。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跃上大台阶,2011年全市经济总量居全国百强城市第34位。影响徐州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包括自然和社会条件等,本文选取了资源限制、区位条件和区划影响三个较为重要的条件进行分析。

(一)资源限制

徐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农业和城市手工业发达,自古有“丰沛足,养九州”的美誉。自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知州时发现煤炭资源后,徐州开始开采煤炭,1882年应洋务派重要首领、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的要求兴办“徐州煤铁矿”,开启了徐州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煤炭开采的历史。解放以后至今,徐州是全国基础能源供应基地之一,为江苏省乃至华东地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重要贡献。从70年代初期开始,为支援江苏工业迅速发展崛起,徐州长期超强度开采,累计开采原煤7.43亿吨,在此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以矿产资源采掘、原材料初级加工为主的畸重型单一结构。截止至2011年,三次产业比例为9.6:50.7:39.7,轻重工业比重为30.7:69.3②。近几年来,徐州针对煤炭资源已进入枯竭期的现状,到2007年底,先后关闭6座大型煤矿和160多对矿井。作为一个以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徐州的经济发展日益受到资源的影响和制约。在四大主导产业中,装备制造和能源产业仍然要依靠煤炭资源,产业结构仍然偏重。在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徐州市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转型难题。

1.资源枯竭使传统产业面临生存危机。目前徐州煤炭资源已进入枯竭期,部分矿井采掘深度已超过-1000米,矿井服务平均年限仅仅还有20年,制约和影响着地方财力的增长。近几年来,全市煤炭关闭已减少年财政收入7亿元以上,今后一个时期还将每年减少近10亿元左右。

2.体制性制约矛盾突出,缺乏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徐州资源型企业的体制仍然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企业机构臃肿,冗员负担沉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与地方管理两条线,互不隶属,各自为政,致使企业与地方形不成合力,不利于区域内经济资源整合,制约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3.技术落后导致资源型企业失去竞争力。徐州的资源型企业,多数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存在着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的突出问题,工人劳动强度大,企业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

4.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任务艰巨。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和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企业在岗、下岗和退休职工数量相对全省都较为庞大,加上辖区内的中央和部省属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地方,社会保障任务十分艰巨,在职工养老、医疗、工伤三大保险上就有5.75亿元缺口。

5.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迫在眉睫。多数下岗工人文化不高、年龄偏大、技能较少、观念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初步统计,已关闭的煤矿直接减少就业岗位达3万多个,今后几年矿井关闭后还将减少就业岗位4万个左右,就业和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6.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全市已形成采煤塌陷地27万亩,按平均每亩15000元的标准计算,约需复垦费用40.5亿元。同时,采煤区仍以每年5000亩以上的速度塌陷,预计到2020年采煤塌陷地将达40万亩以上,复垦治理将在较长时期内面临资金投入的难题。

(二)区位条件

徐州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是毋庸置疑的,也造就了过去的辉煌。明末清初地理学家和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写到:“(徐)州冈峦环合,汴泗交流,北走齐鲁,西通梁宋,自昔要害地也。经营天下,岂可以彭城而后图哉!”徐州“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但是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及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传统区位优势逐渐减弱。距离全国三大经济高地较远,距离本省经济发达地区远,区位和政策低谷的双重叠加,使得徐州难以接收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

1.区域优惠政策缺乏,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发区、中西部地区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区域优惠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经济迅速崛起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至1999年,江苏省仅剩徐州、淮安和宿迁三地为未开放地区。为此徐州市许多外商投资企业不愿意继续追加投资或在发展后向国家政策扶持区域迁移,例如目前天宝集团在扬州设立分厂,逐步退出徐州市场。

2.开发区优惠政策不足,对外商投资缺乏吸引力。《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获利年度起,免征所得税2年”。徐州由于没有经国务院批准为高新技术开发区,许多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企业在徐州市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2010年3月21日,国务院批准徐州经济开发区升级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在徐州市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徐州投资环境有了新优化。

上一篇:试论未来群众文化的突破方向 下一篇:境外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军队形象传播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