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善相谐”的艺术教育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时间:2022-05-24 08:09:53

“美善相谐”的艺术教育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摘 要:过去,人们将艺术教育看成是德育的附属,而现在却鲜有人再提到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这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都不利于艺术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只有“美善相谐”的艺术教育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关键词:美善相谐;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221-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整个社会在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舒适。然而,物质丰饶除了带给人们以娱乐和享受之外,同样也带来了精神上的失落和道德上的无助。在许多人发出“穷得只有钞票”感叹的同时,这种成人社会所存在的精神、道德危机也渐渐影响和辐射到校园,进而影响到了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一方面,他们的主体意识开始萌发,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当面对五光十色的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时,他们尚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在这种情况之下,品德尚未定型的未成年人,其价值观念特别是首位价值观念难以定型,处于经常动荡变换之中。特别是近些年来,关于未成年人道德行为的问题纷至沓来,如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言行举止的失范、违法犯罪现象增多,等等。这些都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何重建未成年人的精神家园,如何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成为了全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术教育即未成年人的艺术教育,是侧重于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它是一种情感的教育,在建设未成年人的精神家园,使未成年人成为和谐、完整的个体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然而,过去,人们将艺术教育看成是德育的附属,使艺术教育丧失了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立地位,更抹杀了艺术教育自身的审美特性,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和价值得不到正确和有效的发挥;现在,艺术教育作为了一个独立的教育门类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它的审美本质和价值,它的独立地位得到了保障,然而,却鲜有人再提到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唯恐确认这一育德功能会导致艺术教育的德育化,让艺术教育再次成为德育的附属。而笔者认为,我们既不能避开艺术教育的审美本质,一味地强调它的育德功能,更不能为了强调艺术教育的审美本质,而否认它还具有的育德功能。这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都不利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我们说,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审美功能是其最根本的功能,其他任何功能都必须围绕“审美”这一特性来完成。但是,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艺术教育理应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性,理应背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义务。艺术教育不仅应教会学生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也应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道德人。因此,笔者认为,只有“美善相谐”的艺术教育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善相谐”的艺术教育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历代学者对艺术教育的性质是怎么界定的。

笔者在对诸多艺术教育专著的研究中发现,涉及到“美”“善”理念的艺术教育性质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述:艺术教育是:“一种既非必需亦无实用而毋宁是性属自由、本身内含美善的教育。”①“艺术教育是灵魂教育,是审美教育,而艺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净化人的灵魂,培养审美情操。”②“艺术应为教育任何自然而崇高的形式。……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才能解脱人类心灵所受的压制,才能达成民主社会的教育目标――自我实现,完成团体的职分,才能真正为人类的未来带来幸福的机运。……通过艺术的教育,以培养孩子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标。”③“艺术教育中的“艺术”,不能是“纯艺术”,而只能是“教育化”改进后的艺术,是艺术与教育的内在结合。”④“美育的基础目标是培养人的审美价值观和审美能力,但其实质和最高目标与精神教育的实质和目标仍是完全一致的:促成受教育者积极人生价值观的建立。”⑤

学术论文中关于艺术教育或审美教育性质的相关表述有:“审美教育是培养人品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人们的爱好和娱乐中,在处世接物中,在艺术欣赏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把人们塑造成具有不同人品的人。”⑥“美学文化的育人活动的最高本质乃是对自身文明素质理想性的美学文化设计与塑造,使其成为人类最高文明的拥有者和发展者。它以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解放被束缚人性并走向自由为核心……是一种既独特又神圣的理想性的做人教育。”⑦

从上述表述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对艺术教育必须具有审美特质和健康的审美取向是达有共识的。但是他们对于艺术教育性质的表述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美善相谐”这一理念。综合前人的研究和本人的思考,笔者认为,“美善相谐”的艺术教育是指:以美为本质,以善为追求,既能体现出审美基本特征,又不失教育性内涵的艺术教育。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既具备艺术美的规定性,又符合社会伦理道德;教学方法上,既具有优美的形式,又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教学目的上,既以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知识技能为目的,又以完整学生人性、帮助其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的;而对于艺术教师,则既要有外表仪态的美,又要有言行举止的善。也就是说,“美善相谐”的理念应该贯穿整个艺术教育的始终,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乃至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评价和艺术教师上,都应该体现出美和善的品质,达到艺术美与人的身心之间的调谐、融合。

在笔者看来,“美善相谐”的艺术教育具有两个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即艺术性和教育性,这是“美善相谐”艺术教育的根本规定性。艺术教育要具有艺术性,就必须具备“美”的特质,这体现在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艺术教师本身以及艺术教育的环境等因素上,如何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接受美的熏陶从而获得审美享受,是艺术教育实现艺术性所要思索的最主要问题;而艺术教育要具有教育性,就必须具备“善”的特质,这就意味着艺术教育不仅要“育艺”,更要“育人”,培育具有完整个性和道德修养的人是艺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这其中又包涵三个层面:一是教育内容要“善”,既然是教育,就必须对教学内容加以选择,确保内容的健康、积极向上;二是教育者要“善”,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即教师首先得是一个热爱学生的善良的道德人,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教学手段要“善”,在具备了前两个条件的基础之上,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手段来教学也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才有可能实现艺术教育的教育性,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完整人性的道德人。

“美善相谐”的艺术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应具备如下一些特征: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注重“美”“善”的相融性,更偏重于教育内容的人文性而不是专业性;在教育氛围的营造上注重谐和性,更偏重于营造和谐、温馨的教育环境而不是严肃、冷漠的技能训练场景;在教育意图上注重隐蔽性,更偏重于让学生自主获得审美体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道德的提升,而不是通过单纯的说教和学生机械的模仿来使其达到预设的教育目的。总之,“美善相谐”的艺术教育是一种作用于人的心灵、指向人类自由和幸福的艺术教育。

注释: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引自《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杜1985年版,第119页。

②郭声健:《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③[英]赫伯・里德著《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

④陈建翔:《有一种美,叫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⑤赵伶俐:《人生价值的弘扬――当代美育新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页。

⑥蒋孔阳:《谈谈审美教育》,《红旗》1984年第22期。

⑦李田:《再论美育的本质》,《教育研究》1994年第11期。

上一篇:学校如何实施校本研修工作 下一篇:关于高校音乐专业生就业形势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