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甘肃武威方言语音与普通话的差异

时间:2022-05-24 07:48:09

浅析甘肃武威方言语音与普通话的差异

摘要:武威方言属于西北次方言,武威方言无论是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上都与普通话有差异,差异最大的地方表现在语音上。将武威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从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其中的具体差异以及与普通话发音的不同之处,以期为武威人学习普通话提供帮助与指导。

关键词:武威方言 语音 普通话 差异

甘肃武威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北次方言。现在按照地域可将武威方言分为:凉州方言、民勤方言、古浪方言和天祝方言。同普通话比较,武威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语音方面的差异较大。“因此,学习普通话主要从语音入手,学好普通话语音是提高普通话水平的主要途径。”[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分析语音就不能离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社会习惯。”[2]我们就从武威语音的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声母

1.舌尖后音尖zh、ch、sh与舌尖前音z、c、s与普通话有差异

一组是用舌尖前音替代舌尖后音,当普通话中的声母zh、ch、sh 与开口呼韵母相拼时读为z、c、s。如:“炸、志、争、柴、迟、差、吵、市、沙、生”。

另一组是部分舌尖后音替代舌尖前音,只将部分普通话声母中舌尖后音读成舌尖前音。如:“闸、指、插、杀、师、山”读为z、c、s;而“知、照、真、城、车、伤”仍读zh、ch、sh。

在普通话中按照舌位z、c、s为平舌音,zh、ch、sh为翘舌音。区分平翘舌音的方法主要是区别舌位。 z、c、s发音时舌尖平伸,舌尖前端顶住上齿背,展唇、呲牙,气流摩擦而出,完成发音。zh、ch、sh发音时舌尖翘起,舌尖的后部顶到上颚前端,先顶住然后舌尖下压,打开一条缝隙,气流摩擦而出,完成发音。只要找准正确的舌位,通过训练就可以区分平翘舌音。

2.舌尖中音n、l有混读现象

武威方言有个别字相混的现象,如:“农(nong)”读“long”,“糯(nuo)米”读“糯(luo)米”,“蔺(lin)”读“nin”等。这种现象是受民勤方言的影响。

普通话中n与l是一对浊辅音,舌尖中音,发音部位都是舌尖与上齿龈形成阻碍,但发音时气流通道不同, n是气流振动声带后从鼻腔流出,l是气流振动声带后从舌头两边流出。掌握了正确发音方法就很容易区分n与l。

3.普通话j组声母的一部分字在武威方言中读作z组或g组声母字

普通话中的舌面音“j、q、x”是从中古声母“g、k、h”和“z、c、s”中分化出来的。武威没有g组声母演变分化的遗迹,留有很多古语音。如:“街(jie)”读作“该(gi)”,“壳(qio)”读 “壳(ke)”,“腔(qing)”读 “康(kng)”,“巷(xing)”读 “行(hng)”, “鞋”(xie)读 “孩(hi)”,“杏”(xing)读 “横(heng)”,“吓”(xi)读 “蛤(h)”“睫(jie)”读 “匝(za)”,“觑(qu)”读 “促(cu)”等等。另外,武威话中的“解”字,除了有些场合读“该 (gi) ”外,还有读成“载 (zi)”的,如:“解开”和“解放”这两个词,在方言中就分别念作以上两种音。

普通话j组声母的字数量不多,对于这类字音的区分,需要找出没有分化的词的规律,然后反复记忆,比较容易区分。

4.零声母字较普通话少[3]

零声母在普通话的声母位置上是“虚位”,零声母音节在四呼发音时候常带有一定的摩擦,不太明显。但在武威方言中将一部分零声母读为有辅音字母的字。

在开口呼er的零声母音节前加[R],使其与相对应的韵母“w”相拼 [4]。如:二、而、儿、耳等字。

在齐齿呼i和撮口呼ü的零声母音节前加舌面、前、浊擦音声母。如:一、因、英、语、月、元等字前面有了浊辅音。

在合口呼u的零声母音节前加浊擦音声母v。如:我、武、威、网、晚、文、翁等字。

二、韵母

武威方言中韵母和普通话的差异要比声母大。下面从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进行分析比较。

1.单韵母。普通话中有10个单韵母,有7个与武威方言发音有差异:

是一个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当它为零声母音节时,武威方言区的人的舌根和软腭间的距离过近,使得这个元音产生了摩擦,发出具有辅音色彩的音[a]。如果舌位基本正确,唇形存在在开口度偏小的问题。

o是一个舌面、后、中、圆唇元音。武威方言发此音时唇形不圆,它就变成了另一个元音“e”了。所以,武威方言中凡是单韵母“o”和声母拼合的场合,几乎是均由“e”替代的, 普通话里没有这个音。如:“播(bo)”读 “be”,“坡(po)” 读 “pe” ,“模(mo)” 读 “me” 。

e是一个舌面、后的、半高的、不圆唇元音。一些武威人发这个音又将其舌位靠得较前,所以,发出的是一个有缺陷的“e”音。

i是一个舌面、前的、高的、不圆唇元音。武威人发此音时,舌尖和下齿背间有了摩擦,类似一个辅音。

u是一个舌面、后、高、圆唇元音。武威方言发此音时,唇形不圆, 常用唇齿浊擦音v去替代,使这个元音变成了辅音。

ü是一个舌面、前、高、圆唇元音。只有当舌尖中音“l”和它拼成“绿(lü)”字时,武威方言都把它读作“路(lu)”,是用“u”代替了“ü”。其他场合与普通话的读法相同。

er是一个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武威方言发它时,却变成了后的、高的、不圆唇舌面元音,不卷舌,开口度小。武威方言缺少儿化韵。

普通话单韵母的发音特点是:发音时,舌头、嘴唇以及口的开闭在整个发音过程中始终没有什么变化。在练习单韵母的发音时,要按照发音要领训练,注意舌位的高低、前后和唇形的圆展。

2.复韵母。复韵母在发音过程中舌位、唇形都有变化过程叫“动程”。与普通话相比,武威方言复韵母大都舌位动程不足。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将复韵母读为单韵母,没有动程。

i在武威方言中有时会用单韵母e[e]音代替,如“掰、白、百、拜(bi)”等字的音就读 “be”,“拍(pi)”读 “pe”。

ei音在武威方言中较为复杂,在不同读音中,有四种变化情况:

一是脱落韵尾“i”,剩下韵腹“e”。如:“勒(lei)”读 “乐(le)”,“黑(hei)”读 “贺(le)”,“北(bei)”读 “be”,“没(mei)”读 “me”;二是脱落韵腹,只剩下韵尾“i”。如:“眉(mei)”为“迷(mi)”,“被(bei)”为“必(bi)”;三是被单韵母“u”所替代。如:“没(mei)”为“木(mu)”;四是增加韵头“u”,成了中响复韵母“uei”。如:“雷、儡、类(lei)”、“馁、内(nei)”等字就分别被读作“lui”和“nui”。

o在武威方言发音中的最大问题是口形自始至终没有任何变动,生硬地发成一个[O]音了。

ou在武威方言中有时会用单韵母“e”代替,如:“剖(pou)”读 “pe”;有时韵腹会脱落,只剩有韵尾“u”,如:“谋(mou)”为“木(mu)”,“否(fou)”为“扶(fu)”,“妯(zhou)”为“主(zhu)”等。

另一种是将韵腹读得过高,使得舌位起伏过小,动程不明显。

在发“o”、“ou”、“uo”、“io”、“iou”这些圆唇元音收尾的音节时,口形拢得不圆,或圆得不够;在读以元音“u”起头的零声母音节ua、uo ui、uei时,比普通话多了一个声母,即唇齿浊擦音v。

普通话复韵母在发音过程中,舌头、嘴唇和口的开闭程度是有变化的。而武威方言在发复韵母时,违背了这个特点,在整个发音过程中没有前面的元音向后面的元音滑动的动程,缺少了唇形开合、圆展的变化,生硬地将两个或三个元音复合成一个音。这样,许多复韵母音节就失去了语言本身的弹性,变得不再柔和,这是形成武威话铿锵有力的方言语调的主要原因。

3.鼻韵母。武威话的鼻韵母与普通话不同。普通话的两套鼻音韵母,在武威话中大多数前鼻音韵母都被后鼻音韵母所代替,鼻腔深处的共鸣比鼻腔前部的共鸣要强烈得多,浓重的鼻音是形成武威方言语调的又一重要原因。武威话中n、in、un、ün、en、in、uen、ün这些前鼻尾韵几乎读作相应的后鼻尾韵,例如: “班(bn)”读“帮(bng)” 、“根(gen)”读“庚(geng)”、“因(yin)”读“英(ying)”、“君(jun)”读“(jiong)”,“春(chun)”读“冲(chong)”。

武威人学习普通话最大难点是区分前后鼻韵母。要想区分清楚,首先是搞清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首先,舌位不同。发前鼻音-n时,舌尖顶住上齿龈,不要松动,不要后缩;发后鼻音-ng时,舌头后部高高隆起,舌根尽力后缩,抵住软腭;其次,口形不同。发-n时上下齿是相对的,口形较闭;发-ng时,上下门齿离得远一点儿,口形较开。再次,音色不同。前鼻音-n较尖细清亮,后鼻音-ng的声音则浑厚响亮。

三、声调

和声母、韵母相比较,声调是造成武威方言语音与普通话差别最大的因素。普通话有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有四个调值: 55调(高平)、35调(中平)、214调(降升)和51调(全降)。武威语音仅有三个调类:阴平、阳平、去声,缺少上声。上声在武威语音中归入阳平,阳平的字多于普通话的字,语音柔和度欠缺,这是形成武威方言语调的又一重要原因。另外,其调值和普通话不一样,阴平为33调、阳平为24调,去声为31调。形成了“阴平念不高,阳平升不上去,上声都缺失,去声不够长”的声调特点。

虽然武威方言语音和普通话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由于我国大力推广普通话,武威方言语音已日趋向普通话靠拢。在年轻一代的武威人口语中,武威语音的痕迹已越来越少了。要提高普通话水平,需要找到普通话正确的发音部位,学习正确的发音方法,对照普通话的声韵调进行有效训练,才能提高普通话的纯度。语

参考文献

[1]马显彬,赵越.普通话教程 [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0.

[2]赵颖,朱建国,冯昀霞.普通话口语教程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6.

[3][5]白继忠.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教程 [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9:60,69.

[4]吴开华.凉州方言与普通话比较 [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3:58.

上一篇:和谐师生促进教学 下一篇:让语文教学更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