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和酸梅汤

时间:2022-05-24 02:19:24

最近这段时间,全国各地都进入了烤箱模式,动辄40℃ 的高温,着实难耐。外出一身大汗归来,倘能喝上口冰凉酸梅汤,实在是种惬意的享受。

不过您可别小看这酸甜的吃食,据说来头可不小呢。很多人讲,这酸梅汤,可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明。

说元朝末年,湖北襄阳发生大瘟疫,朱元璋恰好贩卖乌梅至此,染病卧床,偶食乌梅,顿觉神清气爽,便用来熬汤,不久身体复原。于是,他将所有乌梅熬成酸梅汤,免费施放。恰在此时,襄阳城中有童谣,称:“桂花开,乌梅香,江南和尚做客商,左金鸡,右玉兔,起事在襄阳。”日后,继承大位的太祖皇帝,还时时不忘当年救过自己一命的酸梅汤。

其实看到此处,估计不少人都已经笑尿了。这种三流民间传说,实在太符合冀宝斋的节奏。朱重八同志不过是沿街乞讨的破落和尚出身,倘若有贩卖乌梅的实力和医治瘟疫的神技,家人也不会全死于疫病,生活和和美美的他,又何必起兵造反呢?哦,还有,朱皇帝也不是在襄阳起的兵。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说酸梅汤是乾隆皇帝的发明。据闻满洲历来有饭后食酸以解腥膻之习,入关前用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但乾隆认为它不易消化,且本身也是粮食,饭后食之,容易过饱,便让御膳房开发新品,研制出了酸梅汤,乾隆喜食不已,常饮不辍。

其实酸梅汤这东西,做法并不复杂,乌梅、甘草、桂花和糖放一起熬就成,这些材料在东汉的《神农本草经》里就有,起码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以中国人的烹饪智慧,做点糖水实在不费事。而在南宋《武林旧事》中,就已经有“卤梅水”这种类似酸梅汤的东西,实在不需要再等两百年让朱元璋同志去发明,更轮不上四百多年以后的十全老人。

不过酸梅汤真正风行,倒确实是清代之后的事情,而且似乎尤以北京城为正宗。《清稗类钞》记载:“酸梅汤,夏日所饮,京、津有之。以冰为原料,屑梅干于中,其味酸。京师卖酸梅汤者,辄手二铜盏,颠倒簸弄之,声锵锵然,谓之敲冰盏,行道之人辄止而饮之。”

唐鲁孙在《北平的甜食》里曾写到:北平酸梅汤是驰名中外的,就是上海郑福记,以卖酸梅汤出名,他的招牌上也是写着北平酸梅汤来号召的。这道理其实也不难理解,凡事讲究个师出有名,做生意尤其如此,小笼包一定要杭州的才正宗,土布鞋一定要老北京的才能卖上价。尽管全国各地做酸梅汤的店家多如牛毛,但京城里的酸梅汤品牌诸如“信远斋”、“九龙斋”,都号称自己的配方是宫里学来的手艺。这沾了领导仙气儿的酸梅汤,气度似乎都不凡了些,一碗抵别人五碗,加上京城文人骚客云集,喝了酸梅汤之后神清气爽,免不了技痒来首诗文,更为京城酸梅汤做了活广告,于是也就顺理成章坐上了头把交椅。

这里还有一个小段子。北京最著名的酸梅汤品牌叫“信远斋”,不但唐鲁孙大加推赏,梁实秋也称其赞其“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浓而配。上口冰凉,甜酸适度,含在嘴里加品纯醪,舍不得下咽。很少有人能站在那里喝那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可在民国,这信远斋只不过是开在琉璃厂的一间不起眼的小门面。可店家很会做生意,借着琉璃厂地利之便,请书法家兼收藏家冯恕题了幅匾,老冯大笔一挥写下“信远斋记”四个字,这“斋”不是“斋”,“记”不是“记”的,其实很不合规。但在店铺云集的琉璃厂,这奇怪的名字倒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探个究竟。这好,来了发现是个卖酸梅汤的,正好歇脚喝一碗。逛琉璃厂的不乏社会名流,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信远斋从此就声名远播了。

由此不难看出,小小一碗酸梅汤,细细咂摸还是能品味不少故事和滋味。只不过遗憾的是,此后信远斋历经坎坷,如今虽然依然健在,并且做大做强,但早已不是过去小作坊式的精工熬制,而是工业化生产的瓶装大路货,这总归是要少那么点意思的吧。

《京报》创始人徐凌霄在《旧都百话》中写道:“暑天之冰,以冰梅汤最为流行,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都可以看见‘冰镇梅汤’四字的木檐横额。有的黄底黑字,甚为工致,迎风招展,好似酒家的帘子一样,使过往的热人,望梅止渴,富于吸引力。”昔年京朝大佬,贵客雅流,有闲工夫,常常要到琉璃厂逛逛书铺,品品古董,考考版本,消磨长昼。天热口干,辄以信远斋的梅汤为解渴之需。

上一篇:在作文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一篇:日本“南洋姐”明治年间海外输出数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