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

时间:2022-05-23 05:38:03

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

[摘要]自由观是马克思的核心价值观,我们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精神,就必须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要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就要把握好三个最基本的特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最根本立场是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本质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全人类的解放为最高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无产阶级立场;实践性;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3-0014-04

在西方哲学发展进程中,自由问题始终是哲学家们关注的命题,特别是自笛卡儿以来西方哲学已经自觉地把自由当作人类认识的一个核心命题。贯穿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自由精神,其基本思想就是论证人类历史从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其中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学说都是这种近现代自由精神的伟大代表。马克思面临的最重要的时代问题是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制度化的性质及其内在限制,马克思积极地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继承和发展德国哲学的批判精神,进一步把哲学引向时代的实践性改造上,创建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我们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精神,就必须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自由观

追求自由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对人与世界多重规定的综合反映,是认识论、价值论与社会自由论的内在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内容极其丰富而宏伟,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各个领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并且贯彻于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融为一体,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哲学和社会科学的革命变革,论证了人类历史从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吸取以往的特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运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批判地吸取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严密论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剥削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的最深刻根源,深刻揭露和批判了阶级对立的旧社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束缚和压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使少数人得到了自由和发展的垄断权,而多数人则不得不为满足最迫切的生存需要而斗争,失去了自由和发展的可能性。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是一种统治和压迫人的工具,是一种使人丧失自由的工具。而且,在社会两极分化的条件下,少数人的自由和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畸形的。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剥削,实现所有人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真正平等,才能使每个人都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依据,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目的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它指导无产阶级谋求解放,扬弃资本主义的异化从而复归于人的真实本质,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重新恢复了人类自己应有的主体地位,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才获得了真正的历史主导地位,获得了人的全面自由和解放。

综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人的自由问题始终是它的一条主要线索,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索的整个过程,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归宿。

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最根本立场是无产阶级立场

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阶级性,二是实践性。其中阶级性就是强调它的特殊本质,强调它有自己特殊的立场。

1842年,马克思发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把出版自由问题同各个阶级的态度联系在一起。他站到广大人民的一边,提出把自由看作是人类天性永恒的贵族,自由确实是人所固有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成为对人民大众最有吸引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立场,就是无产阶级利益立场。这个立场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在观察、处理任何问题时,都要从无产阶级固有的特殊本质以及无产阶级和其他事物的固有联系出发。离开无产阶级,离开无产阶级在历史进程中的利益,就根本谈不上马克思主义,就是取消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本质,就等于同时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本质。显然,这是历史赋于马克思主义的光荣使命,它越是体现无产阶级的特殊本质,就越能体现历史进程的普遍本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和阶级性,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公开申明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是由它的阶级性所要求的,在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基础上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成为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步入自由王国的思想武器。

在历史进程中的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无产阶级利益立场,就是坚持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一切先进阶级和人们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本质是实践性

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与唯心主义赋予主体依靠在精神上摆脱外在的限制而获得自由和旧唯物主义者把自由理解为人对必然的认识与服从不同,马克思主

义哲学立足于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的观点来说明人的自由的本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深化,提出异化劳动理论。指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地、自觉地活动。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和自由劳动的对立人手来认识人类自由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自由观的发端。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实践观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内在的包含三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思想意识。解决这三种关系,就是生产的实践、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从而构成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基本社会生活领域。实践是自由的基础、源泉和动力,实践活动使人们既认识了客体,又认识了主体,进而认识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使人类形成一种独特的自由的认识,人们的实践经验越丰富,这种自由的认识就会越深刻。因此,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本质就是实践性。

人通过实践实现自我的过程就是自由,这一过程是在人与客观世界互为对象化的运动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人类世界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和本质力量,使“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是创造人化世界的过程,从而消除了精神的历史与物质的自然对立的神话。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从现实的、社会的人出发,始终认为人的自由通过实践这一媒介,表现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一种现实关系。揭示了人通过实践的中介与对象世界建构的认识关系,说明人只有通过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摆脱对象世界的外在性和神秘性,并使其纳入自身认识的视角,成为一种被掌握、被调节、被控制的内在必然性。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实践目的服务。自由是对必然的实践,是在认识必然基础上的对象化活动。所以,就自由而言,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必然的实践同样重要,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人的自由蕴涵着人的自主性与选择性,但人的自主性与选择性不能视之为随心所欲。必然性既构成了人的自由的限制和约束,又构成了人的自由成为可能的基础和条件。人不能不顺应客体,不能不受到外在客观必然性的限制,但是,人不是外在必然性的奴隶,而是驾驭和利用外在必然性的主人,人能够运用自己的实践力量去打破外在的限制,这才是人的自由之所在。当人以实践的方式存在时,就意味着人的存在是自定的,不是天定与他定的。人是一种自由的存在物,是一种能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解放的存在物。

自由本质是实践,这意味着人类的存在和自由自始至终都是不可分割的。无论是从人的自由的能力的获得方面看,还是从人的自由的实现方面看,都是人的实践的结果。人的自由的能力不是天赋而是自赋的,人的自由的实现不是给予而是争得的,从而使自己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使自由成了人的本质。从人的自由的实现方面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人在自然领域中的自由最主要的表现在人对自然对象和自然环境的认识、改造、超越等方面。其次,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自由,是指人对旧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与束缚的突破。最后,人在自身关系中的自由,既包括人对自己的本能、欲望与情感等自发性因素的自我控制与协调,对自己的某些缺陷与惰性的自觉克服与弥补,也包括从旧的观念、旧的思想、旧的知识结构和旧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

在对必然的认识和实践中,马克思逐渐开始以社会关系去规定“人的本质”,因而,对必然的认识最终就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规律的把握。对必然的实践最终也就突出地表现为生产实践中的对象化活动,生产实践中的对象化活动必须依赖于共同体,因为生产实践就是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社会活动,所以生产实践就只能是以现实共同体为基础和条件进行的。因此,人的自由就在于共同体中是否能够真实实现,是否是集体利益的真实体现;在于人是否能在共同体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实践中的对象化活动;在于共同体条件下的生产实践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对象化人,最大限度地对象化出人的各种能力和智慧。就人类社会整体而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时,人们就完全自觉地、自由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实现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四、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全人类的解放为最高目标

自由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一生深切关注人的发展、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并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主题和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马克思对现实的批判,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实现的途径。马克思面对的资本主义现实社会,是一个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力迅速提高,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条件下,但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并未消失。反而越来越大,资本主义使人们再一次丧失了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而获得的自由。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认识和诠释自由问题确实使人感到很困惑。马克思重新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困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审察社会,从双重维度解析现实问题,既着眼于批判悖谬的现存状态,又从实践层面展望应然的未来图景,解构与建构并行不悖。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的统治、剥削和压迫,使人失去了自由,当理想的自由状况因需要现实支撑而困于资本主义统治的泥潭里,马克思倡导工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扬弃这种现实状况;另一方面,马克思从积极的角度发掘自由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提出构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阐明了人类自由和解放的条件、依靠力量、实现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使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前景变得明了。

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最崇高最根本的价值目标。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自由的实现既要考虑物质条件,又要考虑自由主体意识的觉醒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而正确把握必然制约性与自由主体能动性的关系是实现自由的认识前提。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人的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的阶段;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对“物的依赖性”的阶段;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其实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发展的三大阶段。在《德意志

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深化了自由的认识。马克思辩证地否定了自由主义关于一般的人、抽象的人的观念,指出独立的个人的形成过程是历史的进步,是个人从人类或群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

由于人的劳动的社会性和人的存在形式的整体性,人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实践作为人的本质规定并作为社会性而存在。如果要实现一个人的个体的自由,其前提必须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社会,首先以整体的方式实现自身的自由,在生产关系的框架下获得,并且最终体现为对这种活动舞台的不断突破。因此,只有在一种使人与人之间真正成为一个整体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形态中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自由与平等关系,只有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人才能真正实现其自由本质,人才能过上一种真正的属于人的生活,才能有真正意义的自由。

总之,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实践的基础上,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追求真理与实现价值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社会与人自身发展的统一,是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自由的统一,是解决现实困惑与实现崇高社会理想的统一。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无产阶级立场要求我们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本质是实践性,告知我们应当积极参加改革开放的实践,参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和谐建设的实践,参加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比抽象的袖手旁观的议论和空喊“自由”更为重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要求我们深化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深化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厘清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有助于我们在面对西方自由主义的自由观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方面,清楚人民群众物质需求的满足是我们一切建设的起点,努力搞好经济建设是我们的头等大事,在经济领域鼓励与提倡自由,促进人们创造财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重视政治维度的自由,推进我国民主政治体制改革,创造一个使人们的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的自由、和谐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同时,教育广大人民树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赵刽英,庞元正,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性建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赵剑英,陈晏清,马克思注意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启良,西方自由主义传统――西方反自由至新自由主义学说追索[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上一篇:矛盾与实践 下一篇:政府向社区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