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观看方式转变

时间:2022-05-23 04:27:45

【前言】互联网时代的观看方式转变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历史上,文字读物长期雄踞图书市场,由于社会文化与印刷成本的原因,图像只是作为点缀出现在书本中。有些书没有图像,人们只能靠想象来完成对故事情节的解读。而现在,这种想象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需要更加直观的形象来辅助对书籍的理解。因为现代社会...

互联网时代的观看方式转变

【内容摘要】看,是人接触世界的方式。从内容来看,观看的对象主要包括图像与文字,其中图像是最直观的观看对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有了更多图像可以观看。文章从观看的文字性与图像性、隐蔽性与透明化、模仿性与虚拟性、具象化与抽象化、静态化与动态化五个方面,论述了信息传播工具的不同导致人们观看方式的不同。

【关键词】观看 观看方式 图像 文字 转变

随着社会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观看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英国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中解释道:“我们只看见我们注视的东西,注视是一种选择行为。”①过去人们会为亲眼欣赏到悬挂于卢浮宫墙壁上的《蒙娜丽莎》而疯狂。而现在,由于复制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蒙娜丽莎》被拍成照片、影片,大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观看的渠道增多了,身边的艺术作品每时每刻都在向人们传递信息,渐渐忽略了身临其境观看原作的鉴赏方式。

互联网时代提供了大量的可用信息去选择与使用,人们根据自己的优势、喜好、习惯筛选出适合自己的信息加以接收,而信息接收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观看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观看方式是在历史的发展中渐次更新的,并不断为人类提出改变与适应的要求。在平衡与差异中孕育出迥异于传统的观看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从观看的文字性到图像性

历史上,文字读物长期雄踞图书市场,由于社会文化与印刷成本的原因,图像只是作为点缀出现在书本中。有些书没有图像,人们只能靠想象来完成对故事情节的解读。而现在,这种想象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需要更加直观的形象来辅助对书籍的理解。因为现代社会拥有的具有视觉吸引力的事物太多,导致人们倾向于观看那些能给眼球带来直接的事物,如图片、漫画、影像等。这种观看方式的变化除了体现在平面读物中,还出现在传播信息的各种媒介中。与图像充斥的电视荧幕相比,循规蹈矩的报纸更显亲切生动,充满视觉张力的电影与互联网上持续流动的图像都显示出独特的乐趣。

时下改编自经典小说的热播影视剧是文学读物的视觉化表现,大多数人(特别是青少年)会更喜欢“读电影”而不是“读书”,这种视觉重心的变化恰恰说明人们更喜欢轻松直接的观看方式。图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价值并不比文字少,在某种程度上更胜于文字。

二、从观看的隐蔽性到透明化

在古代社会,由于文化等各方面条件的禁锢,人们对于身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欧洲中世纪是教皇统治的精神黑暗时期,神权凌驾于一切科学思想,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文化交流严重匮乏,更不用说艺术的孕育与发展了。在之后浩浩荡荡的文艺复兴运动中,长期受压迫的人们渴望摆脱一切被禁锢的因素,艺术花朵在各个隐蔽的角落绽放开,尤其在建筑、雕塑、绘画等领域取得了不朽的成就。

中国古代书系列,在今天看来文学韵味浓烈,思想的高度与深度是都值得借鉴与探讨的,而在当时社会则是被制止观看的。在中国儒家文化《礼记・内则》中指出:“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②据考证,封建社会的女性是不能随便出门的,即使出门也要掩盖其容貌,袒胸露腹、衣不遮体更是禁忌。而同时期的西方艺术遍地开花,诞生了高贵圣洁的女性《维纳斯》与体格健美的男子《大卫》,这些都来源于生活的进步下人们对观看的不同解读。

三、从观看的模仿性到虚拟性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模仿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中国古典绘画讲求“与物传神”,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还原现实世界的人与物。罗丹的《思想者》把劳动者苦闷沉思的表情与动作刻画得惟妙惟肖,注入了艺术家对苦难大众怜悯的情感,引起了人们的思想共鸣;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形态逼真,堪称一绝,是人们渴望收藏的经典名作。模仿与人的生存一直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人蹒跚学步到快速运动,从农耕劳作到城市文明,从钻木取火到科技创新,都是在模仿的前提下人类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

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拍照成为模仿的新艺术语言,照片能够瞬间完成对艺术品的模仿,同时更是一种虚拟的模仿。照片本身是建构在电脑里的一种数字档案,是一种虚拟的存在,不会因为时间的逝去而泛黄褪色,可以永久保存与观看。摄影最初是从模仿绘画艺术的构图形式开始的,后来加入了人主观意识的渗透并形成了多种风格。

如果说摄影是将真实生活定格在快门中,那么比真实生活更夸张的景象就出现在网络虚拟空间里,网络可以将模仿的能力表现到极致。电脑虚拟空间是幻象与现实并存的世界,对时空的虚拟代表了其幻象性特点,而对真实生活的再现就是其现实性的表述。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观看通过眼球的捕捉将画面传输到大脑中,这种观看的虚拟性是建立在模仿自然万物与人类行为的基础上升华发挥的。

四、从观看的具象化到抽象化

西方艺术传统来自于古希腊罗马艺术对写实的描绘与追求,这种追求一直延续到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尽管各个阶段有各种不同的风格倾向,还是体现了写实主义的整体趋势。中世纪时期的绘画题材偏重表现宗教神权,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更多地探求人性,画家总是尽最大可能将一草一木、一点一滴呈现到画面中,技巧娴熟精湛,表情自然真切,并将透视原理运用到绘画中,使欣赏者几乎不能分辨画作与实物的区别。这时期的代表性画家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历史在向前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有所改变,画家开始了抽象表现的尝试。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在发展写实主义的同时强调个性化的表现,塞尚、梵高、高更都是对后人影响深远的艺术家,从此在艺术的土地播下了现代主义的种子。此后,野兽主义的马蒂斯、立体主义的毕加索、抽象主义的蒙德里安等都是现代主义具有前卫特色的美术家。他们的作品是对写实风格的完全脱离,突出主观个性甚至人性丑陋的一面,大胆尝试极端的艺术表现,给人深刻的思考与启迪。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更是将多元化的抽象思想与社会现状相结合,打破文化界限,企图从不同角度反映时代精神和审美意义。

中国原始社会彩陶纹样经历了由植物花卉纹到几何形纹、由动物形纹到人形纹的变化,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转变亦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中国画大写意的笔墨用法与具象的形态有很大差别,画面的组合方式、艺术语言、表现空间体现的是抽象构成的思维。抽象化的思维方式不仅体现于绘画中,还普遍存在于其他艺术形态中,包括现代装饰图案在环境中的应用,具有象征意义的旅游纪念品及形式感强的大型立体雕塑等。

五、从观看的静态化到动态化

从去美术馆或博物馆欣赏大师的绘画作品,到在任意时间和地点在相机上浏览艺术作品的照片,再到足不出户登陆网上数字博物馆,这之间的变化不仅仅是视觉形态上的差异,人的视觉规律也一直在不断颠覆传统、推陈出新。摄影是带来惊人变化的第一步。摄影把绘画作品变成静态的照片,技术使一张图片复制出千万张图片副本,第一张复制品与最后一张并无形式上的区别,人们拿到复制品便可得到与原作相关的信息,而且不用局限在原作的创作环境中。

现代社会数字化影像开始改变人的眼光与思维,正像英国学者李斯特认为的“当人们在复制手绘影像时……他们还重视静态的相机与动态的摄影机再现当代世界的独特方式。”③电视、电影等媒体以一种特殊模式将静态的图像生成为动态的图像。比起静止不变的图像,循环流动的图像释放出强烈的视觉感,从而引起观众持续性观看。电脑使动态图像有了稳定的发展平台,互联网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把不同层面的图像连接在一起,网民通过点击鼠标就能轻松进入感兴趣的话题。文字与图像环环相扣,吸引着人们一层层地深入、探索并循环往复,而页面就像施加了魔力一样牢牢占据着人们的眼球。页面上浮动的文字与图形是一个个活跃的视觉符号,在彼此的交错与联结中实现着观看方式的重构与颠覆。

图像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除了自身形式的变化外,还有如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提到的图像韵味的消失。技术手段将大量复制的、流动的图像推向大众,降低了艺术品的神秘感,从而使原作独有的灵气消失。

结语

当前社会正在经历着文化形态的转变,以图像语言为表征的视觉文化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典型,以至于出现图像泛滥的后现代景观。互联网的出现为图像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道路,可以说图像不仅改变了大众接收信息的方式,还影响着大众对世界的思考方式。当同样的信息由文字与图像分别表述时,几十个文字往往与一幅图像表达相同的意思,而一般情况下,大众会首先调用形象思维分析图像的信息,这样花费的时间与精力相比文字阅读较少,从而使文字传播信息的方式失去了优势。因此,传播信息的方式影响着人的观看方式,人的观看方式影响着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会创造不同的传播方式,由此形成了传播――观看――思维――传播的循环往复的接收与消化信息的过程。

注释:

①[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②曹述敬.文史英华・群经卷[M].湖南出版社,1993:340.

③[英]葳尔丝.摄影学批判导读[M].郑玉菁,译.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380.

参考文献:

[1]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品良.网络文化传播:一种后现代的状况[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3][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M].葛红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上一篇:谈钢琴弹奏中的放松问题 下一篇:浅析华严寺建筑构件鸱吻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