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政府公共性思想当代审视

时间:2022-05-23 07:44:26

马克思恩格斯政府公共性思想当代审视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政府公共性思想是对古希腊政治思想的公共性理念、近代社会契约论的公共性维度、德国古典哲学的公共性资源、空想社会主义的公共性素材的批判性继承与超越。当下,人类面临的全球性公共问题与公共危机日益增多,而我国政府职能的缺陷和公共性缺失仍较严重,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 政府公共性 政府职能转变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恩格斯政府公共性思想为我党和政府“为民服务”理念提供了思想源头,为我国当前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我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努力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政府公共性理念

现代政治学理论关于政府公共性的概念。在现代政治学理论中,虽然多次提出政府的公共性,但目前尚没有一个学界公认的关于政府公共性的概念定义,但大多赞同将政府公共性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政府公共性是指政府具有公共性与共享性,而非私有和排他的,这表明政府的行政行为是面向整个社会公众的,而不是为某个政治团体或特定的阶层服务。

二是从政府的行政价值角度看,政府的公共性意味着政府的行政行为必须以公开民主、公正公平、自由平等以及责任正义等为价值取向。在行政活动中,求真是其首要的美德。

三是从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看,政府的公共性要求政府的一些管理行政行为都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在行政行为中应该具有社会发展的长远眼光,以公众的公共利益、根本利益为准则,满足人们的利益期待。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府公共性的理念。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揭示了其阶级性、矛盾性与无序性,并呼唤政府的公共性,认为政府应该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自由解放而创造条件,政府应该超越阶级利益的局限。

作为政府基础的人民性是马克思政府公共性理念的重要表现。政府是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意志的机构,因而它必然代表着国家的本质,因此对国家本质的理解是分析政府行为的关键。马克思指出,政府固然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但与此同时国家又代表着社会,它有着维持社会生活、生产秩序、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与义务。马克思在其著作《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分析了亚洲国家的政治统治形态,他提到从远古时期,亚洲国家的统治必然涉及三个政府部门:一是财政部门,二是战争部门,三是公共工程部门,前两个部门或多或少的都有着对内掠夺劳动者财富,对外进行战争掠夺的功能,唯有第三个部门是“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在其《资本论》中,他认为政府只有服务于大众,履行公共职能,其统治才能具有合法性。

作为政府基础的人民性并不意味着政府只为社会公众服务,它同时也要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地位,这是由国家的本质决定的。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国家是伴随着阶级的划分而产生的,这意味着其所建立的政府必须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其行政行为也必然体现了该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愿望。但是统治阶级要想获得更多的利益,并且维护其统治的稳定,就必然要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这就要求政府来承担一定的社会公共职能,例如进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普通大众能够进行生产生活实践,提供多种渠道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还要兴办学校、建设卫生医疗,这能够提高民众的生产力。这一切其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稳固以攫取更多的利益。国家的一个重要特性还在于其拥有暴力机构,这些军队、警察等对内可以维护社会秩序,镇压反抗民众,对外可以抵御外侮或实行对他国的侵略,这同样也是为了维护和扩大经济、统治势力而存在。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政府公共性是比较客观的,他认为政府的性质从属于国家,因而其必然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在其社会的管理过程中又带有公关性特征,但这种公共性归根结底还是为其统治服务的。只有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消灭阶级之后,公共权力为大众所掌握,这时所建立的政府才具有真正的公共性。

马克思主义的政府公共性还特别强调了其应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类创造了历史,是历史产生的前提和可能,而人又在历史的更迭中不断发展。马克思认为历史社会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代替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发展应该是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进步的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社会生产力与社会关系发展到了高级阶段,人类社会中的阶级与剥削才可能消失,这时才有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自由发展境界的到达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密切相关,只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人类社会才有可能跨入自由发展的境界,反之,这只是一种社会空想而永远无法实现。

分析马克思的理论可以看出,他认为能够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努力创造条件的政府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而资本主义的、只为统治阶级和利益群体服务的政府其实质上只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而已。

马克思主义的政府公共性还包括政府应该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无法独自前行。马克思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该是全面的、持续的,而非片面的、断裂的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可以说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除了受社会自身的各种因素影响外,还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马克思在描述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明确指出,人依靠自然才能生存,人类为了自身的存活就必然要与自然持续不断的作用和影响,而且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在自然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其实质是人的劳动与自然物质相交换的一个过程,人通过劳动来获得物质,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而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正是人类劳动和改造的对象,人又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锻炼与发展。在整个自然系统中,人的劳动产生的使用价值并非就在人的消费使用中结束,其还会对自然生态产生诸多影响,而人类必须重视这种影响,因为其最终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动力,但离开自然环境根本无从产生生产力。因此,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本身就包括了在人类自身的发展中要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的保护是一个并重的问题,且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共产主义正是实现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和谐完美的重要途径。人的发展本身是有局限性的,但其可以借助政府这一形式来完成其所不能达到的目标,由此政府便肩负着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责任。而当代社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正是政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职责的公共性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对政府公共性回归途径的探究

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境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重视政府公共性的回归。而回归的途径,马克思认为必然是要通过所有制变革,取消生产资料私有制来实现。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之上的政府才能够体现公共利益,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因为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之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其统治阶级的最终目的是维护自身利益并获得更多利润,这就决定了其政府职能必然不是真正为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而服务的,这样的政府也就不能带领社会进入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时代,而按照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其必然要被更加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的性质也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而国家的性质又决定了政府的性质,因而也可以说,政府公共性的缺失根源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因此政府公共性的回归,最关键的是要变革社会经济基础,这就要求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将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支配,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将这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过程总结为共产主义,而在此之上形成的是一个真正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社会。在这一社会中,政府真正为社会大众服务,代表公共利益,更加具有公共性。而政府公共性回归的具体途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政府具有了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公共性。马克思认为阶级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定义,也是一种经济定义,它具有经济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也决定了其能够掌握国家权力。资本主义控制下的国家决定了政府必须维护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要想实现政府公共性回归必须对经济基础进行变革,新社会的经济基础应该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这将解决由经济权力带来的政治权力控制问题,使国家具有人民性,政府也便要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在这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中,政府便不存在为某一阶级或利益集团服务的基础,而只是一个进行社会管理,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管理机构。这样政府便可以从社会整体运行以及全体公民的利益出发来实施其行政行为,以服务全体公民为宗旨,这必然就是一个具有广泛公共性的政府。总的来说,这样的政府是一个任何阶层与团体都可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也是任何一个个体都能享受其服务的共同体,而不是一个实现阶级统治、压迫另一阶级的工具。

第二,在经济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政府。在资本主义社会之中,资产阶级不仅掌握着经济权力,而且还把控着国家的政治权力,使政府不能干预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实践与社会的自由、平等等价值相联系时,经济活动便有了公共性的特征。但在资(下转256页)(上接219页)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为了在经济活动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断剥削其他阶层的利益而阻止政府干预经济发展,政府无法就经济的公共性特征进行调控,也便无法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马克思在研究了资本主义的运行之后认为,新的国家应该对资本权力进行一定的限制,例如对其收取更高额度的税费,并将一些经济部门交由政府调控,这样国家将通过对经济权力的掌控来进行社会经济宏观调控,这种调控是以全体公民的利益为准则的,在社会经济发展上体现公平性,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也为政府公共性回归提供可能。

第三,消除阶级壁垒,建立能够防止公共利益被分割的政府。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进步。但只要存在阶级,就必然出现公共利益被阶级利益分割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阶级的经济权力对政治权力的控制和渗透,这使得其能够影响社会公共利益的方向,而这背后是通过影响了政府的公共性实现的。在阶级社会中总是充斥着阶级矛盾,一部分人占据统治地位,统治、压迫和剥削处于被统治地位的群体,在不平等的社会中,人的发展无疑是片面的。而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阶级壁垒能够消除阶级,这也就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使得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再一味地维护自身的利益,这为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提供了人性基础。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组成的公共管理组织便不会受个别阶级和群体的影响,而会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做出相关决策和行为,这便有利于政府这样的组织公共性最大化。因此,要想防止公共利益被分割,需要建立一个平等的经济基础,这样才能够瓦解建立在私有制之上的经济权力控制政治权力的状况,去除阶级意识形态的束缚,使政府的公共性回归。

马克思恩格斯政府公共性思想的当代审视

是我党和政府“为民服务”执政理念的思想源头。马克思恩格斯政府公共性思想为我们当代政府执政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供了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因而马克思的政府公共性思想也在不断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而完善和发展,获得更加丰富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就明确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成为我党的一个根本宗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为民服务”的宗旨之上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理念,进一步阐释了党与政府的公仆性;在中国第三代领导执政期间,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确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政府为公共利益而服务、为社会公众谋福利的公共性;我党第四代领导提出了“三为民”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人的发展提至更高位置。我党围绕“为民服务”而提出的执政理念,其都是对马克思政府公共性思想的一种继承,并结合我国的实际不断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因此,其提出的“为民服务”的理念便是我国政府的执政理念,是其行政行为与决策的依据。

为我国当前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提供理论基础。公共服务型政府并不是马克思所提出,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新公共服务”和“新公共管理”中提出的,但在马克思的有关政府公共性的论述却包含着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这也成为我国进行公共型政府构建的理论基础,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府公共性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实现的,这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而西方国家提出的“新公共管理”等有关政府公共性论述却不可能成为我国政府转型的理论基础,因为无论其如何强调政府的公共性,其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其服务理念从本质上仍然将继续为资产阶级和统治集团服务。因此我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政府公共性理论指导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由权力型、控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建设政府的公信力与公共性。

指导我国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是指在国家社会的运行中,政府所起到的管理、维持社会运行所发挥的职责和功能,它包括政府对社会运行要进行哪些管理,如何对这些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以及在管理的过程中,政府该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何种作用等问题。具体来说,政府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几种基本职能。政府这些职能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并不是说政府的职能在不断变化,而是指政府的这些基本职能随着时代的变化、环境的变迁以及社会的需求而不断调整,使之最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其在职能重心、具体内容、干预调正的强度和力度上会有所变化。但无论政府职能的重心、形式等如何变化,其依然以公共性为准则,这是其实现职能的基础,而且也是目前我国政府建设的主要方向。

我国政府职能在中国的建设发展中,从最初的全能型政府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型政府,再到现代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这是我国政府执政方式不断进步的体现,在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马克思的政府公共性理论起到了现实的指导作用。

(作者分别为陕西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陕西科技大学教授)

责编/王坤娜

上一篇:水利工程施工中控制混凝土裂缝的技术分析 下一篇: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突破、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