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践行情感教学的方法探析

时间:2022-05-23 01:05:33

关于践行情感教学的方法探析

摘 要:一种以情感为基调,以学生为本位,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发挥教师主动性、积极性、指导性的教学策略--情感教学日益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和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行为的情感投入,发挥情感教化作用,灵巧地践行情感教学,对当今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教师 情感教学 方法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能动的人为因素,教学是双向反馈的沟通方式。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催化剂。而情感教学又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所以,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行为、践行情感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效果的尤佳之选。

一、理念革新,使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入脑入心

人们对教学行为的界定不一,对于情感的界定又多见于心理学范畴,很多教师对情感教学的认识尚处初级阶段,甚至还存在模糊不清、无从着手的现象。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教学还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性两个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就必然包含了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因素在内。传统教学仅仅凸显了教学中的认知方面,而情感性显现不够,这造成了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重知轻情的教学思想,进而内化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就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侧重于个体认知和社会经验的传递,而忽视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以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其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不断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达成教育目标的实现。有效践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必须革新理念,充分认识情感教学的重要性。

1.情感之于教学的有利作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现代教学的发展要求教学不仅是认识传递的过程,同时还是情感交流、感染的过程,是师生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同时交互作用的过程。情感的投入是教师教学行为实施的催化剂,可以提高教师教授的有效性和学生授受的主动性,有利于认知的进行,是教学实施的关键因素。

1.1 驱动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驱动性指的是情感在教学实施中的可行性及其对教学行为的促进作用。当前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反映这个时代的教育是情感教育,情感的交流和激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师生之间情感的积极交流是教学的动力。融入情感的教师教学行为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认知需要,引唤学生的情感和智能投入,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情感对于教学来说具有一种内在的驱动作用。

1.2提升性

情感的实施使得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教育性。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它包含有道德、理智及美的体验,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和主观行为相互作用下才得以实施。教学行为的情感投入有助于教师人格魅力的强化,有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高尚的道德感、积极的理智感和至真至善的美感,这些因素作用于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因此,情感作为教学资源和手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一种无形的提升作用。

1.3迁移性

情感的实施不是单向的,投入情感的教师教学行为会对学生的认知、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效率产生正面影响,而一旦教师受到来自学生这方面的积极感召则会以相同的方式回应,从而产生情感的积极互动,有助于积极教育效果的达成。以情生情,赋予情感的教师教学行为有助于内化并发掘学生情感,因此,情感作用于教学行为具有移情性。

1.4 同益性

教育不仅是教师施教于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展自身、丰富自己的过程。情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行为实施中丰富自身情感,养成个人的独特教学魅力,有益于提升教师工作技能,以情感为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思维促进认知发展,真正实现师生同益。

2.情感之于教学行为的积极影响

教育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情理结合,“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产生正向情感回应,进而最大限度地增强教育效果。笔者认为,践行情感教学积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有助于培养良好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是师生态度、情感、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与表现。教师是教学氛围的主要创造者。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及其个性品格等因素影响着教学氛围的构建。教师热情、乐观、振奋等情感因素对施教气氛的形成起直接作用,因为教师的情感因素是鼓舞自身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对学生极有感染力,便于形成良好施教氛围。

2.2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

情感调节理应先于其他教育行为。其他教育行为是指通过完成特定教育任务而发展学生智慧与身体素质等的行为。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的紧张焦虑程度、智力活跃程度及其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等。因此,要优化教学过程,教师的情感便首当其中。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情感对教学行为的作用并适当调控。教师通过施教给予学生关怀,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有助于将教师的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在促进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师生互动,有效增强其教学行为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优化教学过程。

2.3有助于淡化角色差别,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在融洽、饱满的气氛中进行,学生才乐于受教。教师以良好的心境、开朗的性格施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使教师的教育要求内化于学生,实现在民主、平等的角色交流及体验中,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弱化教师角色形象,真正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形成具有亲和力的情感氛围,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2.4因情导智,提升学生潜能、转化后进学生

事实上,在教学中,认知、情感和智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感的实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动机、培养兴趣、坚定意志,而且可以以情生情实现情感沟通,更重要的是情感可以产生智慧,达到因情导智,进而促进学生发展的效果。情感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端正自身教学态度,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公平对待学生,不遗弃每个学习者,尽己所能实现学生发展。

二、方法创新,践行情感教学,全面育人

教师的教学行为作用于学生,微妙地、潜移默化地进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恰当利用教师的情感是促使教师教学顺利进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有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有助于师生之间交流思想、情感、兴趣、爱好等。在教学行为中,教师“心到”、“情到”,充分发挥情感的教化作用,使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体现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把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对自身完成教学任务自信、乐观的态度及体验贯穿于教学工作始终,发挥情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内隐、规范性影响,这是教师积极投入教育工作的前提。

1.钻研教育理论,深化对教育的认识

情感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认识活动而进行的,对某种事物认识得越充分,对其产生的情感也就越深。教师只有努力研习教育知识,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逐步认识教育的本质,才能够在教育行为的实施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加深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投入情感的教学行为不仅对教师是一种品格的升华,更可以通过教学的实施在反馈教育成果的同时使教师看到情感的正向促进效应,提高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引发教师积极情绪,形成良性循环,构建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氛围,这也是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

2.加强角色意识,提高自身修养

我们提倡用积极的情感作用于学生,以此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果始终把“动之以情”作为其他各项活动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加强教师的角色意识,同时修习教育理论,注重自身内在修养,不断调控自己的情感成分,则情感便可以作为调动师生积极性的纽带,起到剂的作用,从而使得学校的各项活动都富有情感意义。因此,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并把这种对工作的情感作为从事教育教学的动力和源泉,不断激发自身工作的责任感,以自身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进而对教学工作投入更多的激情和热情。

3.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明确教师主导是为学生的主体服务,教师指导教学,发挥教育教学主导作用的有效性有利于师生更好地交流,促进学生学习、理解与领悟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自主见解的提出,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优质、高效。

4.增进与学生的了解,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俗话说,“谈心容易动心难,不动其心也枉然”。因此,教师就有必要在进行教学时情真意切,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扬教师教学民主意识,实施心理换位,做到以心交心、以情换情,培养学生的广泛的兴趣爱好,怀有平和的心态赏识学生的能力和情感变化及其点滴进步,在学习的开始阶段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维持并推动动机的持续进展。积极促进师生交流,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沟通情感,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促使教师教学行为的人性化与合理实施。

参考文献:

[1]饶湘,张钰川,周彩华,张承康.浅谈情感教学[J].剑南文学,2012,(6):327、329.

[2]魏宏聚.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几个维度与评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26-130.

上一篇:《二手车鉴定与评估》教学探讨 下一篇:浅谈新时期教师角色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