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自拍的“人类学”

时间:2022-05-23 12:35:14

手机自拍的“人类学”

“人类无可救赎地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老习惯未改,依然在并非真实本身而仅是真实的影像中陶醉。”自拍的年代里,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的朋友圈不知何故,最近似乎刮起了一股怀旧风,很多人不止把“此次此刻”的当下生活场景装进手机相册里,而且还扒出年代久远的儿时照片,翻拍上传和分享,非要围观者猜猜其中哪个是他。

我认识的一个小朋友,据说她的手机里下了20几个不同的美图、修图APP,理由是每个APP的功能都有所不同,刚好各个形成互补。她坚持如此信条:不美图怎么可能发朋友圈呢?

这些场景,以及我自己同样不自觉地想晒晒娃、炫耀下见到的风景,或是试图将某个时刻凝固在手机照片里时,我觉得自己也陷入了那首网络歌曲《自拍是一N病》的状态之中:当你在刷着别人的朋友圈,我在自拍的路上没有尽头。真的,什么都无法阻挡人类自拍的脚步了。

自恋?

新媒体研究者胡泳介绍说:四年前,全世界网民平均每天分享照片的总数就超过5亿张。按照“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的估计,到2020年时,可能大家用智能手机所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拍照片,然后上传。而在中国,日常生活中用户非常频繁地上传和分享照片,使得照片成为用户分享最多的个人类目。

过去,拍照往往选择特定的时刻和空间,将之凝结为一种特定的“记忆”,而今天,拍摄和保存照片的介质的变化,使得拍照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变得易如反掌。

仔细想想,当自拍的对象已经波及到全民,自拍的范围已经渗透进你生活的每个场景,甚至成为人们一种新的表达形式时,你不得不承认,自拍,事实上已经成了今天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对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做了认真地回顾和总结后,印象最深的可谓“狂热自恋型”。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夸张的面部特写,拍摄者基本都美图,拍摄场景以镜子前的自拍居多。我刷了刷这类自拍照,发现这类自拍者大多在心里有个模仿的范本,网红脸可算是时下最为流行的选择。

这类自拍者,用什么角度、何种特效,一样都马虎不得。这部分人,说得丝毫不夸张,从睁开眼睛那一刻就开始自拍。

看过的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个即将临产的孕妇,在进产房前最后做的事情是自拍一张。有个调查,据说今天18岁-24岁的人中,55%的人拍过自拍照,不仅拍,重要的是必须要把它们传到社交网络里。

还有一个更加耸人听闻的发现,说的是2015年,在自拍过程中不幸遇难的人比因鲨鱼袭击而离世的人数量还多。你可以据此展开丰富的想象:人类自恋的程度已然到了你无法想象的地步。

自我?

“到此一游型”可能是中国人自拍照里最为显著和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了。我的一个朋友,是某公司的老总,频频出访多个国家的企业,每到一处,必然留影。奇特的是,这位老兄,不论在哪个地方出现,双手并拢放在肚子前方,是永恒不变的动作。在不同的照片里,他的表情基本一致,看不出他有太明显的情绪起伏。

我想,他或许并不在乎自己的动作是什么、脸上是否微笑,重要的是,照片记录了“我曾经去过那里”,这已经足够了。

有段时间,网上流传一些教程,教人们怎么把饭菜和食物拍得好看。经过调色、修饰等美图的功能后,这些食物呈现出一种极高的色彩饱和度。在镜头下,不论什么食物,看起来都足以让人垂涎。

可是,这些食物最大的功能,偏偏不是用来吃的。对于这一类自拍的人来说,强行先和食物们合影一张是最大的乐趣,至于怎么吃,那倒是其次。因为,在那一刻,让人们感受到别样的生活,这才是自拍世界里的“生活意义”。

有人愿意把吃喝玩乐尽情展示,就有人偏偏要晒晒自己的工作状态。上下班中、开会中、堵车中、紧张的工作节奏中……总之,对于这部分“工作狂人型”的自拍者来说,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

我不知道,是否人们都渴望拥有那种对局势的“掌控感”,在这些类型的自拍照里会得到瞬间的爆发与自我心理的满足?毕竟,现实中真正要实现对环境和自我的把控,有时很难,而自拍,似乎让这种“掌控”,轻而易举就实现了。

曾经看过一个调查,显示年轻人爱自拍的动机,排在首位的是“展示和炫耀”,这种展示和炫耀,自然就包括了对自我个性的张扬与表达,由此,也足见“奇特搞怪型”的自拍大有市场。

据说,一个名叫安吉丽娜的俄罗斯姑娘就凭借高空“危险自拍”而走红。一群英国的大学生用透明胶带把自己的脸部捆绑起来,发起一场疯狂的自拍活动。更有甚者,一个美国青年在推特上发出一组神奇的自拍,在镜子前用定时功能找好时机,然后扔出手机,抓拍自己双手合十的一幕,于是,一组奇特诡异的自拍照诞生。

自拍的世界里,没有你想不到的,只有你不敢尝试的。如果说,过去的照片更多是仪式性的记录和共同记忆保存的话,今天的自拍更多了几分对自我的认知和展示。换句理论性的话说,就是释放本我,创造“自我”。

自由?

在一部曾颇为流行的美国网络短剧《有话好好说,不要发自拍》里,一个年轻女孩在卫生间里,幻想出另一个自我,那个“我”在不断催促她自拍。那个“我”告诉她:“自拍是一种能量,它帮助年轻女孩重新定义美丽。你知道自拍意味着什么吗?自我画像。在自拍的过程中,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艺术家”。

大家不妨回头去看看,想想自己用传统拍摄方式留下的那些照片。那些照片拍摄常常略显慎重,人们会挑一些有着明确和特定的时空完成拍照。那时候的拍照,时间的指向也是较为明确的,拍照不可能随时随地发生。这种情形之下形成的照片,需要我们精心收藏。

然而,在今天的自拍里,随时随地,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一切都由自己说了算。轻松、自嗨、戏谑成为自拍者基本的态度。

当然,要最终完成自拍,最后,还必须有一个重要环节,唯此,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手机自拍。那就是,把这些照片传到社交媒体。如果它们只是安静地躺在你的手机或是电脑里,真正的自拍还没有完成。

这个最后的环节,指向的是自拍所带来的颠覆性改变:手机自拍,实则就是一种社会交往的方式。还是在那部《有话好好说,不要发自拍》短剧里,剧末,最绝的是,另外两个年轻女孩看到主人公发在社交网络里的自拍照,忍不住说:“好恶心,她就是故意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可是,边说这话的时候,她们在手机上按出几个字并发送出去:“好可爱!”这,恐怕就是手机自拍的交往逻辑。

当我写下这大篇的文字时,我仿佛听到有人对我说:“别讲那么多大道理,来,我们先拍了再说。”

上一篇: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综合探析 下一篇:为啥中国人发明了麻将,西方人发明了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