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动力源于何处?

时间:2022-05-22 07:09:02

转型动力源于何处?

编者按

近年来全球资本的频繁流动,中国产业格局也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迫在眉睫。激发中国经济内在潜力为当前要务。而在调整过程中,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盈利下降的情况,不同的行业与公司也在学习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求发展。

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扭转经济增长放缓的根本在于企业自身能力的提升,而后者与政策的引导与实施密切相关

目前,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形势都比较复杂,中国GDP增长放缓,一方面源于现今的发展阶段:中国人均GDP在5000多美元左右,到了一定程度后,再继续高速增长就比较困难了。我们曾做过研究,认为5至7年间,中国GDP会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下降到7%至8%。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也是和世界经济联系起来的,世界经济若都是低迷状态,短期下行是必然。所以,现在的经济放缓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长期客观规律,既需面对短期的困难,又应对未来长期经济增长面临的下一个趋势做准备。

经济增长放缓,从微观来看,如果企业规模不够大,没有足够的产品多样性,很可能就在这个环境下面临着倒闭。这就会导致失业,从国家来讲,就面临着一个怎样利用闲置劳动力的问题,以目前的美国为例,解决失业问题已成为美国复苏的着力点。

其实,任何企业都会面对宏观经济波动问题。方法无非有几个:规模、市场足够大,产品足够多样化,或者进行产业升级。而现在这轮经济放缓中,受冲击的主要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出口加工行业。这些企业自身通常缺乏核心技术,边际利润非常薄,经济一旦下行,所受影响就会很大。

因此,企业要有长期的发展目标,顺应时代潮流,要有做百年老店的想法,这才可能有内在的动力,有意识地在技术能力、管理能力、销售网络中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应对产业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实力,其实是基于此才产生的。转型是长期行为,不能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再进行,技术发展可能会导致整个行业的重新洗牌,如果没有长期准备,这就是一个危机,企业也未必能生存下去。

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意识,我认为是不够的,当然也有做得比较好的,比如华为,成立20多年已经成为全球通讯设备行业里的领头羊。通讯技术行业是一个全球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技术变化非常快,也是一个人力资本决定企业竞争力的行业。华为在不到30年时间里,从一个小公司变成一家大公司,首先从组织能力上面及时做了很多调整,既学习国外管理,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才有可能实现。技术方面,很早以前,他们就每年把销售额的10%用于研发,现在已从技术的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这需要长期的技术储备,还要探寻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华为就曾提出怎样“过冬”的问题。

可见,企业转型还在于企业内部,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竞争策略,要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独特的技术、管理,以及商业模式。每个企业如果有在竞争中生存下去的强烈愿望,就会努力发掘出自己的核心能力。而国家的责任,则是在公共政策层面上鼓励企业家发现新的创业机会,要建立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鼓励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国家的整个经济才能上去。国家政策要支持企业家创业,支持产业升级及城市化,进行不同区域间的协调,支持不同群体共享发展成果,这是个长期的过程。

从产业来看,国家提出了未来七个战略新兴产业,每一个都有希望和亮点。例如,在信息通讯产业,我认为中国已经到了一个产业结构和技术能力爬坡的临界点。仍以华为为例,它新出的手机产品很快就会使用自主芯片,现在的芯片都是以ARM为代表的需满足移动通讯需求的新一类芯片,功耗低,性能也在不断提高。这轮向移动网络升级的变革,中国正身处其中。信息通讯产业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产业之一,也是我国充分利用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产业,除了一两个特别关键的环节,中国在芯片制造及相关配套服务方面的产业链基本全了。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是新能源。无论是从可持续发展还是满足人们需要的角度来说,它对中国未来发展格局的意义不用多讲。目前光伏风电在中国占比还比较小,未来肯定是一个多种能源并行的态势,市场是很大的。新能源汽车方面,在动力电池、电控、电机方面,中国都有一些进展,尤其在锂电池方面中国已位于世界第一梯队。但也要看到,中国在这个领域还属于早期发展阶段,有很多重大的技术问题尚未解决。比如平衡电池重量和电量的问题。而且,发达国家长期的基础研究支持也比我们深厚得多。国家需要提供给企业较好的知识产权制度,并给与它支持而不是制约。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我们的优势在于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另外就是充分的人力资源供给,每年600多万的大学生、二三十万的硕士生、五六万的博士生,这是支持产业升级的人才基础。另一个优势,仍在于中国广阔的市场。发达国家很多面临的问题是市场已经饱和了。我们巨大的需求释放出来,就会大大解放本地企业。况且,现在知识流动较为便捷。中国还有一个独特优势就是知识转换成产品的能力很高。

目前,政府在宏观政策导向上是没错的,投入上也很大。但我觉得现在政府最应该做的,还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比如金融体系发展还不是很健全,资金供给扭曲仍很严重,造成有融资渠道的——主要是处于垄断行业的企业,大量占有宝贵资源,使需要资金的创新企业得不到支持。目前税收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征管上面的随意性很打击企业的积极性。另外,对企业的研究开发有明确的税收优惠,但很少有地方政府实行。因此,我们首先需要解决这些基本问题。

另外,中国存在的一个现状是,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很高,但不顾条件,一哄而上,结果不仅会降低政府投资效率,也会搅乱市场竞争。所以政府要做的首先是完善制度,改进投资环境,支持企业研究开发、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等等。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取决于整体技术水平和产业能力。

至于未来的投资重点,我认为首当其冲的是基础产业设施,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实现完全的工业化、现代化,经济结构、城乡结构、收入水平还没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里面就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交通、住房、乡镇的水利设施等等。此外,教育、医疗、健康等社会领域,需求也很大。总之,未来围绕城市化建设还需很多投入,也存在诸多机会。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采访整理倪妮

上一篇:Writer Bi Feiyu : Literature in China is to... 下一篇:Cultivation of Cultural Psy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