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成长

时间:2022-05-22 09:26:49

在研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成长

教育部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在高中增加“研究性学习”课程。这一改革,不只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增加,而是涉及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更新,以及教学目标的提升和发展。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之中,营造研究性学习的人文空间,开辟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呢?

在高中第一学期Excel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和尝试,试析如下:

研究课题――尊重主体 体验生活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与学生现在的学习有关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某个概念或原理的研究、对某一个事件的分析和思考、针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的调查分析、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等。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而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可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即源于课本,又超越课本,开拓探究的空间。针对课题难以确定问题,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再生知识,并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现实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后提出可探究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学期在Excel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题为“如何改善学校周边交通状况”的研究性学习。其灵感来自于一次信息技术课前两位同学的谈话,主要内容是抱怨因为拥堵的交通导致上学迟到而被班主任批评。当然在确定本课题前,我还提供了“学生消费观念的变化”、“中学生视力情况调查”和“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等三个主题由学生自主选择,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选了同一个主题。由于学生对所做的事情感兴趣,课堂管理也变得易于操作,同时,允许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使他们感到被赋予主动权。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大家表现出少有的热情,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研究内容――注重过程 彰显个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因而更加注重过程。与此相应,教学过程通常不是提供一个概念或原理让学生理解,而是为学习探索的问题呈现材料,但这些材料又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只可作为解决问题的某些依据,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由6-8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小组中有人负责统计学校周边马路上各时段人、车流量,有人绘制交通地图,有人整理录入数据,有人观察现有红绿灯设置情况。收集好数据后,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如何利用Excel的各种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加工,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对初步结论进行质疑。通过分析研究自己搜集整理的数据(运用排序、制作图表、分类汇总等方法)和提炼总结后,学生们会发现不同的问题,然后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如“红绿灯设置改良”、“上下班高峰期车辆管制办法”、“分时放学方案”等。既符合课本内容实际,又充分展现个性化。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欲望,学生在极其轻松的状态下参与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彰显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拟出了包容其它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创新性的主题。这些都是本次研学的闪光点,可见学生的创造力真是无穷!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才是研究性学习的精髓。

研究方式――合作探究 突出互动

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和探究性,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经历,去探究,去发现。教师要让学生自主研究,不给学生提生依赖的条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的研究,切忌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随时掌握动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或观察分析,或追本溯源,或思辩求新,或试验推理。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需要我的辅导之少,常常让我惊讶不已,他们对科学探究的投入程度,是进行课堂科学探究的价值的最佳证明。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自己查书、讨论解决,比如分类汇总如何操作,图表采用什么显示方式等。碰到不同观点,大家在真诚、协作和评议中取长补短,在激烈的争论、交流和探究中得到灵感。比如在给出“如何改善学校周边交通状况”方案时,大家意见不一致,有的建议改良红绿灯的设置,有的提出分时段放学,还有的主张修建立交桥,这时不同的思维在合作中产生碰撞,在互动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时我在巡视,提问他们正在关注的内容,参与他们的发现,学生相互间真实反馈所表现出来的批判性思维水平,常常让我非常满意。

将合作探究用在刀刃上,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参与探究的机会,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研究结果――自由表达 主演课堂

经过三课时的拟题、制定计划和中期研究,最后画龙点睛之笔就是“结题报告”,也是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我告诉学生所有的科学家都会报告他们的探究发现。这次,我将教室变为一个模拟会场,要求学生不要拘泥于形式,用个性化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充分展示个人和本组特点,来主演课堂。学生们也是如鱼得水,各显所长,有的通过调查报告、小论文的方式表达,用词诙谐,论据充分,观点独到;有的绘制一幅改造后的交通图,还用废品制作出一架贯穿市区的立交桥模型,充满着自己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憧憬;有的用歌舞、小品形式对研究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重组,加工和改造;PPT展示、MV合成,虽然还不够专业水准,但毫无疑问,这些都是他们学习成功的一种表现。学生对他们的作品感到自豪,在感受他们的成功时,我知道我也成功了!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适时提出,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尤其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抓住研究性学习的这四个特点,努力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时空,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发现和体验中获得真切的学习感受,使之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上一篇:让学生在愉悦的心理环境下学习信息技术 下一篇:信息技术――素质教育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