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文化差异解析电影字幕翻译

时间:2022-05-22 05:47:52

从中西文化差异解析电影字幕翻译

[摘 要]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中国人学习外语的热情日益高涨,看电影学英语作为寓教于乐的英语学习方式日益受到英语爱好者的喜爱。本文以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为例,探讨了中英文化差异对电影字幕翻译中词句翻译和情境叙述风格翻译的影响,希望为英语爱好者更好地学习英语、了解西方文化、提升翻译素养提供帮助。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国王的演讲》;字幕翻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与西方国家联系的不断加强,看电影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英语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英语爱好者的推崇,电影字幕作为观看者学习英语的媒介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为例,详细探讨了中西文化差异对电影字幕翻译的影响,以期为英语爱好者的英语学习、文化学习及翻译素养的提升以启迪。

一、中西文化差异对电影字幕词句翻译的影响

(一)中西文化差异对电影字幕词汇意义翻译的影响

在语言的各种要素中,词汇要素是最基本的要素。各种语言在其独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中,必然会产生有别于其他文化的内涵意义,所以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所包含的内涵意义上。[1]汉英词语内涵意义的差异主要通过词语的感彩和义项体现,所以在电影字幕翻译时要注意汉英词语在这两方面的不同。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汉英表示同一概念词汇的感彩体现出了不一致性,即汉语中的褒义词,在英语中可能是贬义,而汉语中贬义的,在英语中可能是褒义。如在《国王的演讲》中,当约克公爵在电梯上向他的夫人伊丽莎白询问罗格医生的情况时,她答道:“Oh,dear,perhaps hes a Bolshevik.”“Bolshevik”是翻译的难点,由于存在中西不同的感彩,若直译为 “布尔什维克”,无法准确地体现出该词的感彩。因为当时的英国反对革命,所以在翻译时应注意该词体现了说者的贬义情感,所以应译为“哦,亲爱的,也许他是个共产分子”。

中英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汉英语言间很少有意义完全相对应的词语。汉语词语意思较为稳定,而英语单词多为多义词,呈现出多个意思。如电影中,老国王去世后,在遗嘱中对约克这样评论道:“Bertie has more guts than the rest of his brothers…put together.”其中“guts”有多种意思,“(1)内脏,肠子;(2)勇气,决心;(3)(尤指机器的)内部结构。”[2]在此处“guts”取自释义(2),整句话应翻译为“伯蒂比他所有的兄弟加起来……都要勇敢”。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电影字幕句法结构翻译的影响

由于中国文化崇尚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使得汉语具有隐性语法特征,而英语具有显性语法特征,这就导致了汉、英在句子结构上出现了很多差异,如汉语重意合句,英语重形合句;汉语喜人称,英语喜物称;汉语多主动句,英语多被动句;汉语好重复句,英语好简洁句。以上文化差异对句子结构的影响在电影《国王的演讲》字幕翻译中都有体现。

汉语语法以神统形,英语语法以形摄神,[3]这就导致了在句子结构上最明显的差异为汉语句子重意合,而英语句子重形合。即汉语的句法关系主要追求句子意思表达的清晰,不强调形式上的完整;而英语的句法关系则比较注重句子结构形式的完整和逻辑关系的合理。

在电影中,约克公爵第一次演讲失利后,他的夫人伊丽莎白找到罗格医生的语言矫正诊所帮他治疗口吃,他们见面后有这样的一组对话,“But Im afraid youre late.”和“Yes,Im afraid I am.”这是两个典型的英语形合句,但在翻译时要体现汉语的意合特点,即句子结构松散但表意清晰,所以第一句应译为“你迟到了”。第二句应译为“是的,恐怕是的”。以上两句话的转译更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更有利于中国观众对影片内容的理解。

由于汉语以“万物皆备与我”的思维方式为主导,注重主体性思维,倾向于从自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者叙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多用人称,其主语为“有灵主语”;而英语喜欢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不用人称叙述,其主语为“无灵主语”。表现在句子结构的翻译上,汉语句子多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顺序为句子结构的逻辑顺序,层层推进,呈现出流水形的结构;而英语句子以主语和谓语为中心,分层展开,呈现树形结构。

在电影《国王的演讲》中,由于老乔治患了重病,大卫被召回,在和约克见面后,以为是父亲为了召回他使的苦肉计,所以说道,“Old buggers doing this on purpose.”在这句话中,“old buggers doing”是“无灵主语”,但是在翻译时要结合汉语的特点,即汉语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喜欢用“有灵”充当主语,并且根据大卫针对的对象,上句应译为,“老家伙是故意这么做的”,以表示他对父亲的不满。

汉民族的思维是整体性的,时常把施动者隐含,将受动者作为主语,这种表达习惯便导致了大量的主动句;而英美人的思维是分析式的,明确区分了主体与客体,施动者与受动者,因此许多被动句被采用。

在电影《国王的演讲》中,当约克公爵因为口吃未能完成闭幕讲演,他的夫人找到罗格医生,希望他可以帮助约克治病,在说明来意时,她说,“My husband is required to speak publicly.”这是一句英语被动句,在翻译的时候一方面要结合汉民族的表达习惯,即整体思维;另一方面要结合语境,即公爵夫人和医生的对白,要使得译文通俗易懂,所以应翻译为“我丈夫需要做公开演讲”。

由于中国人形象的思维方式,在造句的时候讲究语义对称,强调行文气势,句子结构不避讳重复,然而西方人思维方式较为抽象,句子崇尚简练。因此,在将呈流水形结构的汉语句子翻译成树形结构的英语句子时,需要注意:汉语好重复,英语好简洁。

在电影中,约克与哥哥大卫见面后的寒暄就体现了这一点:

“Whereve you been?”

“Been busy.”

“So was I.Elizabeth has pneumonia.”

为了避免重复,约克的回答用到了英语句型“so+助动词+主语”来表示后面的情况也适用于前者,但是在翻译的时候要符合汉语习惯,所以以上对白可以翻译为:

“你在忙什么?”

“我一直在忙于奔波。”

“我也是忙于奔波。伊丽莎白得了肺炎。”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电影字幕情境叙述风格翻译的影响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由多个情境组成,而情境叙述风格是文化因素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汉英情境叙述风格差异就表现在其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上,具体表现为:汉语多螺旋式而英语多直线式展开叙述;汉语突出话题而英语突出主语。以上的这些差异在电影《国王的演讲》字幕翻译中均有体现。

Scollon R.和S.W.Scollon认为,“东方人看重的是悠久的历史,而西方人眼中的历史只是文艺复兴以后的短期政治组织。为此,西方人讲话时重视力图尽快切入正题,而东方人则善于进行冗长的、循序渐进的解释”[4],导致汉语的情境叙述习惯绕着主题讨论而不直接讨论,呈现出螺旋式;而英语情境则倾向于直截了当地叙述主题,呈现出直线式。

电影《国王的演讲》的开头情境字幕有这样一句话:“(1925) King George V reigns over a quarter of the worlds people.”

该英文情境叙述是典型的直线式,即先摆出结论,后陈述事实。如果按照这种形式生硬地直译则会显得很突兀,不符合汉语的叙述习惯,所以在翻译时应该结合汉语的先事实后结论的顺序对语序进行调整。因此译文应为“在1925年,乔治国王五世统治着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宣布退位”。

由于汉语的形象化思维和英语的逻辑化思维,表现在语言上即汉语是综合性语言,而英语是分析性语言,所以美国语言学家李讷和汤普森[5]提出新的语言类型学观点,即汉语是话题突出的语言,其典型的框架为“话题+评论”;而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以“主语+谓语”为中心,主语与全句甚至情境的关系密切。

在影片中,有一个情境是新国王要娶离过两次婚且行为不检点的辛普森太太,引来全国上下的担忧,以下是出自电台的话语,“There raised an age-old problem.Can the King separate his personal life from his public duty?”

英语用“there”作主语与实义动词相匹配来组建英语的句子结构,这就形成了相应的物称机制。而汉语的译文改变了这一信息点,汉语翻译以“绕不开一个老难题”作为话题,展开:“国王能否避免私生活影响自己的职责?”

三、结 语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6]本文以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为例,详细分析了中英文化差异对电影字幕翻译中词句翻译和情境叙述风格翻译的影响。英语爱好者需要有意识地针对这些因素去积累中英文化影响下相关的语言知识,这样才能提升自身的语言和翻译素养。

[参考文献]

[1] 穆军芳.从美学视角解析汉译英散文翻译――以英语专业八级为例[J].作家,2009(11).

[2] 艾迪生•维斯理.当代高级英语辞典[M].朱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681.

[3] 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64.

[4] Scollon R,S W Scoll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5:154-159.

[5] Li C N,S A Thompson.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133.

[6] Nida 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10.

[作者简介] 穆军芳(1983― ),女,河北邢台人,硕士,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汉语对比与翻译及英语语言学;高维婷(1980― ),女,河北保定人,硕士,河北工艺美术学校中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上一篇:《海上钢琴师》音乐赏析 下一篇:析《阿甘正传》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