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文化差异探讨英语习语含义的对比及翻译

时间:2022-10-02 11:50:24

从中西文化差异探讨英语习语含义的对比及翻译

摘 要:同一句话,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反应有时是不同的,甚至会截然相反。究其原因是说话双方没有真正了解对方的文化,因此,完全有必要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研究。习语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的风俗习惯,它作为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充分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因此,本文从最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习语着手,论述习语在下述各方面中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即地理环境,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心理文化的差异探讨英汉习语含义对比及翻译,

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

每种语言是一个民族在生存和进化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习语是一种经过历史浓缩后携带着大量文化信息的语言资料,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思维特征和思想特征的部分。习语是经过长时间使用而提炼出来的短语或短句,是语言中的核心和精华。

关于习语,“的解释是把idiom分为两义:(1)language of a people or country; specific character of this;(2)succession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 not obvious through knowledge of the individual meanings of the consistituent words but must be leant as a whole。因此,习语从广义上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惯用语,俚语和典故。

从文化的世界观角度来看,各民族生活的地球只有一个,因此,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共性。但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因物质环境和所处地域不同,社会文化的哲学渊源不同,因而也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现实。”习语是在劳动中创造的,与民族的一定现实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连,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习语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本文试图从地理环境,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心理文化的差异探讨英汉习语含义对比及翻译。

一、从地理环境差异探讨英汉习语含义对比

英汉习语在地理环境上的差异表现是明显的。我国盛产竹子,人们对竹子的感情深厚,因此,我们常常用成语“雨后春笋”来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生产,英语则用“like mushroom”.英国不产竹,甚至连英语中的bamboo一词也是外来语,所以英国人就不可能以笋做形象比喻。

二、从经济生活差异探讨英汉习语含义对比

民以食为天,人类发展的历史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食物而奋斗懂得历史。各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他们所赖以生存的条件也就不同。如生活在海边的人经常吃海鲜,生活在草原的人经常吃肉,生活在山地的人就很少吃稻米,不同的生活条件产生了不同的饮食习惯,英汉习语在经济生活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饮食上。

英国地形呈多样性,可耕地约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二,主要在东部地区,西北部以山地为主,适合畜牧业。英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是面包,牛奶,黄油和奶酪,这些主要食品当然也在习语中体现出来了,只要我们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构成词里有“bread”一词的习语不少,比如英国人用bread and butter来表示“生计,谋生之道”,可见他们对日常生活物质的主要追求是面包。而中国人的主食以米饭为主,因此,中英在日常生活的表达习惯上表现出很大差异,如“生米煮成熟饭”译为“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以上习语例子的对应表达可以看出,在西方的饮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米”在东方人的饮食中必不可少。正是由于这种饮食习惯的不同,英汉习语在表达同一种源于饮食文化的意义时采用完全不同的方式。

三、从风俗习惯探讨英汉习语含义对比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受民族心理状态的支配。民族风俗是丰富多彩的,它构成了习语丰富的底蕴,是习语赖以滋生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出自民俗。

以龙(dragon)为例:中华民族是一个以龙为图腾的国家,我们以“龙的传人”为自豪,因而“龙”在汉语中经常和吉祥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龙飞凤舞”,“龙风呈祥”,“生龙活虎”“龙盘虎踞”等等。而西方对“dragon”的解释却是指一种凶猛的动物,如果指人则含贬义,此类的例子还很多,又如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牛,因此,在语言中寄托了人们对牛的深厚感情,“壮如牛”,“像牛一样工作”“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而在英国,马是皇家饲养,御用的动物,因此英国人对马赋予很多寓意,用as strong as a horse 表示“壮如牛”,用work like a horse 表示“像牛一样工作”。

四、从心理文化差异探讨英汉习语含义对比

心理文化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在我国,人们在心理上厌恶鄙视狗这种动物,常用它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比如:狗仗人势,走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然而对于西方人而言,狗即可以看门或打猎,也可以视作人类的宠物,朋友或伴侣。所以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多没有贬义。而 “狗”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是一种为人钟爱的动物,是“忠实”的象征。英语中带“狗”的习语多含褒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习语折射出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习语的表达是不完全一致的。“因此,翻译习语时必须兼顾两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 。

(一)直译

有的英语习语与其对应的汉语习语在意义上和用法基本一致当然基本对应并不是说完全对等,两者有可能存在某些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对原文的理解,因此可用直译方式,以保持原文的特点。

例(1)In ancient times if a man’s eye put out by his enemy, he might revenge by putting his enemy’s eye out. This was the rule of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既然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同出一辙,意义未变,就可以直译。

(二)直译加意译

英语和汉语习语在用法和意义上存在着差异,但是仍然有共同之处,也就是部分对应。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式将英语转换成汉语;

例(1)To play a dance music at a funeral is to put new wine into old bottle.

“to put new wine into old bottles.”

直译为“旧瓶装新酒”,虽完整地按照原文的语言习惯进行表达,但是读者有可能误解其寓意,故需要补充“不协调”加以说明。

(三)意译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原语包含的信息在特殊的历史、经济、政治和地理环境下,人们的特殊需要毫无共同之处,如果硬译,不仅显得繁冗拖沓,而且对于那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读者来是或也会感到莫名其妙。这时翻译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拘泥于原文,可舍去形象,重在原文的表达,用非形象性的语言表达将原文中的信息表达出来,以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美妙之处。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路必有弯,事情必有转机。)若直译为“没有转弯的小巷的确是一条很长的小巷”正好与所要意思相反,这样就会贻笑大方。

以上几种方法是翻译习语中最常见的方法,我们首先要弄清它们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处理。只有这样,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我们才能够让别人准确地理解自己的思想,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语言认识世界,通过比较各种语言了解人们对世界的不同认识,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中英汉习语对比学习进行文化输出使本国习语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财富,同时,应学习外来习语以丰富本国语言,从而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构件多元共存互补的世界文化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P1

[2]乐黛云.跨文化之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66

[3]贾德江.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P267

上一篇: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 下一篇:试谈教师威信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