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方法在小儿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5-22 04:06:18

两种不同方法在小儿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在小儿全凭静脉麻醉中的效果及对小儿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5个月~12岁需在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病儿。随机分成两组:Ⅰ组为氯胺酮+安定(n=20例),Ⅱ组为氯胺酮+异丙酚(n=20例)。Ⅰ组氯胺酮2 mg/kg、安定0.2 mg/kg,Ⅱ组氯胺酮2 mg/kg、异丙酚2.0 mg/kg静脉推注。麻醉维持:两组均采用电子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Ⅰ组氯胺酮速率2 mg/kg、安定0.2 mg/kg;Ⅱ组氯酮速率1 mg/kg和异丙酚2~4 mg/kg。保留病儿自主呼吸,常规鼻导管吸氧1~2 L/min。并记录手术前、术后5、15、30分钟及术毕各时段血流动力学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术后苏醒时间及精神症状。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但Ⅰ组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术中单次追加药物的次数较Ⅱ组多;术后苏醒时间Ⅰ组较Ⅱ明显延长,P<0.01,差异有显著性,精神症状较Ⅱ组少。结论: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对生理功能干扰少,术后精神症状少,是小儿全凭静脉麻醉的最佳组合。

【关键词】氯胺酮;异丙酚;静脉麻醉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6-2418-02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氯胺酮由于具有明显的镇静镇痛作用已广泛运用于小儿科手术的麻醉,但单独运用不良反应较多。将异丙酚与氯胺酮联合使用,旨在观察其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并与氯胺酮、安定作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与方法:选择ASAI~Ⅱ组的小儿手术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5个月~12岁。手术种类:腹股沟斜疝12例,隐睾5例,鞘膜积液翻转术6例,四肢清创缝合术7例。随机将病儿分成两组,每组20例。Ⅰ组为氯胺酮组,Ⅱ组为氯胺酮+异丙酚组,两组病儿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用药剂量差异无显著性(P>0.5)。两组病儿术前禁食良好,无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心肺及肾功能正常。手术时间(1.8±1.1)小时。

1.2 麻醉方法:两组病儿术前肌肉注射海俄辛0.1 mg/kg,鲁米那钠1~2 mg/kg。对于不合作小儿,先肌注氯胺酮5~6 mg/kg,入室后开发静脉通道。诱导:Ⅰ组氯胺酮2 mg/kg,Ⅱ组氯胺酮2 mg/kg+异丙酚2 mg/kg,45秒内静脉匀速注入。麻醉维持:两组均用用电子微量泵(浙江医科大学出品,型号WG-2C)静脉持续输注:Ⅰ组氯胺酮2 mg/kg、安定0.2 mg/kg,Ⅱ组氯胺酮200 mg加异丙酚200 mg,速率2 mg/kg 。保留病儿的自主呼吸并鼻导管给氧。术中根据调节输注的速度。手术结束前10分钟停止用药。

1.3 观察指标:美国惠普监护仪监测SBP、DSP、HR、SpO2变化观察并记录术后5、15、30分钟及术毕生命体征和术后两组病儿醒时间,并随访术后24小时内的不良反应。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组间以t检验作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用量:Ⅱ组异丙酚(280±36)mg,氯胺酮(128±27)mg;Ⅰ组安定(10.2±3.1)mg,氯胺酮(216±15)mg。Ⅱ组氯胺酮用量比Ⅰ组减少38%。

2.2 呼吸循环功能变化:见表1。Ⅱ组麻醉后SBP、HR变化不大(P>0.05);Ⅰ组麻醉后SBP由(13.1±1.2)kPa升至(15.3±1.1)kPa较麻醉前升高11.2%(P<0.05);HR由(110±7.3)次/分升至(130±8.1)次/分较麻醉前增高14.3%(P<0.05);两组SpO2于诱导后一过性下降,但均在正常范围内,2分钟后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恢复情况:两组病儿术后均在不使用任何催醒药的情况。观察并记录术毕病儿睁眼、完全清醒时间以及清醒后的精神症状情况。睁眼时间:Ⅰ组(23.4±5.36)分钟,Ⅱ组(10.2 ±3.1)分钟。清醒时间:Ⅰ组(43.2±6.3)分钟,Ⅱ组(18.7±3.13)分钟。Ⅱ组术后恢复清醒时间明显短于Ⅰ组(P<0.05)。精神症状:术后躁动Ⅰ组8例,Ⅱ组为0。术后两组均无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发生。

3 讨论

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的短小手术中广泛运用,它具有较好的镇痛和确切的麻醉效果。但单独运用不良反应较多,可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苏醒期躁动等并发症。因此,临床上常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法来降低其不良反应。异丙酚是新型的静脉,具有起效迅速、苏醒快而且安全、短效、体内无蓄积等优点。但其镇痛较差,用药后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1]。但能有效的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及减压反射,虽然血压下降但不引起心率增快,并且能降低氯胺酮苏醒期的精神症状[2]。异丙酚与氯胺酮合用能减轻各自的心血管反应的不良反应,并用使氯胺酮麻醉后的精神症状减少。

本结果显示,与安定氯胺酮比较,Ⅱ组病儿无论诱导或麻醉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且氯胺酮用量明显减少。说明异丙酚与氯胺酮合用时镇静、镇痛、催眠有协同和互补作用,可增强麻醉效果;有效降低或逆转异氯胺酮的心血管不良反应。Ⅰ组病儿麻醉后血流动力学较麻醉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在苏醒方面,Ⅱ组在停药后10分钟左右睁眼,20分钟左右完全清醒,且苏醒后无躁动嗜睡现象。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异丙酚与氯胺酮对呼吸均有抑制作用,两组病儿诱导时现出SpO2下降,呈一过性,数分钟后恢复正常。应引起重视,常规鼻导管吸氧是预防缺氧的有效措施。有研究表明[3],异丙酚与氯胺酮复合麻醉无论从药效学还是药代学均适用于小儿麻醉。

参考文献:

[1] 欧阳葆怡.静脉注射异丙酚或咪唑安定对呼吸循环或能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5,7(16):299.

[2] 白 勇.氯胺酮-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5,7(16):295.

[3] 赵 凡,赵 伟.异丙酚对学龄前儿童静脉氯胺酮药代动力学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19:286.

收稿日期:2007-03-26

上一篇:406例脑卒中患者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