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油画创作的精神价值探讨

时间:2022-05-21 05:35:42

基于油画创作的精神价值探讨

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中国油画艺术原有的创作源泉必定随社会的变革而发生变化,其将以特有的表达方式再现精神文化。中国油画艺术是体现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人文精神的忠实守望者,其表达了精神价值,传承了文明。

一、探寻油画创作的“自由”程度

“人文精神”的核心问题就是“自由”。油画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自由”,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创作题材和形式的自由。对自由程度的评价,应该以人的精神解放的程度为依照。当代社会,精神解放的内容应该从三种文化角度理解:封建文化、殖民主义文化和时尚文化。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发展中,主观人格被忽视,人的个性被压抑,形成了一种抑制自我的文化特质。因此,艺术家必须摆脱封建文化的长期禁锢,追求精神生活的个性与自由,寻求精神解放之路,依靠作品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长期失落的“人文精神”的追求。

殖民主义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一种惯性意识形态。这种惯性的根源是旧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经历,也即后殖民主义。人们不知不觉地认同并移植西方的生活模式、价值观和文化习俗,而缺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反省。中国油画艺术应及时地对这种社会现实作出反应,通过感性认识的创造力量达到精神解放的目的,实现国际文化交往中的并存和共享自由。

时尚文化是商品化时代的产物。油画艺术以其特有的实验性,获得了游离于时尚的身份。正是这种自由的“游离”身份,才使得油画艺术能够对时尚文化作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并作出有效的回应,通过对时尚文化、流行文化存在的危机的思考,提出人类文化新的价值取向。

二、保持油画艺术创作中的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评论人或事物是非的一种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二是在对某种思想言行进行系统分析时坚持的原则和立场。

中国油画作品具有为宽广的艺术视角,一些社会中的焦点问题、敏感问题纷纷被油画艺术家捕获,艺术家通过艺术启迪人们的心灵,唤醒人们的良知,批判社会中的丑恶,扞卫“人文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人文精神就是对民族、对人的关怀,是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的追求与确认。”①油画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关注当代社会现实,表达他们对“文化制约性”的反省,维护了人的生命欲望、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油画艺术家要保持这种“批判精神”,在关注与批判中探寻“人文精神”的存在。

三、建构当代审美标准,引导油画艺术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油画乃至文化呈现出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这对于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来说,具有两种现实意义:一方面,为文化提供了较之以往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即从物质化到消费化,从大众化到世俗化。这两种倾向必然会造成人们对审美文化的审美标准的失衡,使审美趣味的低级走向愈演愈烈。

中国油画艺术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人们表达人文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在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经济效益被高度重视的当代社会,随波逐流或一味迎合必定自取灭亡。中国油画艺术必须保持“人文精神”,引导消费大众提升整体审美水平,使艺术消费大众的价值取向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大众需要富有精神价值的艺术品,而艺术家更希望自己的创作最大限度地贴近艺术本体。这样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的艺术市场环境,会使艺术最终得到持续性发展,并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要构建新的油画艺术审美标准,除了要对当代社会文化作出反应外,还应从中西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之中汲取营养,在对中西方两种审美文化差异的比较中找到一个契合点。两种审美文化的差异,大致可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道”与“逻各斯”的哲学思考。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与统一的“道”,在艺术作品中直接映射了今天艺术中所谓的“本体”;西方的“逻各斯”则被视为万物的本原,是支配一切的终极力量。第二,审美心态的不同。中国人的审美心态注重“虚”与“静”,以虚静心态无限扩大人的心灵空间,感悟审美对象的内在律动;西方人的审美心态则是“迷狂”与“距离”,认为人只有求助神的力量,在迷狂状态下才能参悟到“美”。第三,审美超越的区别。中国的内在超越表现为对主体的超越,并以此达到自我反省、提高修养和完善自我的目的;西方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不存在精神平等与情感的对话。第四,审美价值取向不同。中国注重美与善的联系,而西方注重美与真的结合。

上一篇:圆锥曲线综合问题的案例探讨 下一篇:地税征管分局纳税评估管理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