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走出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21 07:14:43

山西文化“走出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本文结合山西实际情况,挖掘对外文化交流资源优势,探讨山西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和问题,探索解决途径,以期为山西文化“走出去”提供参考,不断加快山西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提高山西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全力推动山西转型实现跨越发展。

一、山西文化“走出去”的现状

山西文化资源丰厚,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舞台艺术精品等均居全国前列。《立秋》《一把酸枣》《走西口》《傅山进京》《解放》《于成龙》等精品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山村母亲》等10多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以晋剧为代表的四大梆子地方剧种居全国前列。先后有45人获49次戏曲梅花奖,172人获小梅花奖,居全国第一。

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至今,山西省共派出110个出访团组,约2 000人次。从智利、墨西哥到美国、加拿大,从意大利、西班牙到德国、葡萄牙、芬兰、拉脱维亚、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法国,从斯里兰卡、日本、新加坡、韩国到澳大利亚……在世界各地留下了山西文化工作者的足迹。然而,对于山西文化“走出去”这一意义重大的战略活动,却鲜有学者关注和研究。

二、山西文化“走出去”的问题

山西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虽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访团组和人次逐年增长,交流质量和水平也不断提升。但和我国大部分省市地区比较,尤其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山西省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文化“走出去”认识不够,对外开放水平较低

加快山西文化“走出去”步伐,提升山西文化软实力,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办出国”“办手续”“要项目”等传统观念一直束缚着很多人的观念,没有把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列入考核的重要指标中去,造成工作的重要程度和实际的重视程度不符,不能为开展持续、有序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提供支持和指导,长此以往,将会形成严重的认识误区。其中表现为:小团队出访居多,项目总量和质量递减趋势明显。

(二)缺乏扶持政策,缺少参与对外文化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山西地处中部地区,经济实力在全国相对较弱,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既缺乏东部沿海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也缺少像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这样的政策环境,造成中东西部对外文化交流水平不平衡,难以下好全国一盘棋。截至目前,山西省还未建立完善有效的对外文化交流专项经费,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造成很多项目立项难,为优秀的文化院团走出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无法调动文艺工作者走出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制度建设不到位,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归口管理力度有限

山西省对外文化交流审批制度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电子申报系统,所有需报送文化部审批的项目,现在仍然是采用传真和邮寄纸质文件的方式,审批环节未实现无纸化操作,缺少统一的电子平台直接进行审批管理,为部省合作审批项目带来了不便;二是地市缺少对外文化交流管理审批部门和人员编制,目前,绝大多数地市没有相应的对外文化交流管理部门,对外文化交流造成部省市县文化部门信息不对称,资源共享渠道不畅通;三是缺少对外文化交流人才培养规划,没有可参考的对外文化交流人才管理办法,对外文化交流审批管理工作人才储备不足,未持续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工作。

(四)交流项目内容单一,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

文化交流项目较为单一,出访演出的团队相对集中在省直院团。在65项出访演出项目中,音舞类36项,其中省直院团占据20项;杂技类11项,其中10项为太原市杂技团的项目;戏剧类9项,省直院团占据7项。尚未真正打通国际交流渠道,交流活动仍相对集中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和周边国家。2009到2014年出访的地区中,港澳台41次,占41%;出访美洲地区20次,其中美国18次,墨西哥2次,占20%;欧洲地区17次,主要集中在法国、意大利、匈牙利、德国,占17%;亚洲地区18次,主要集中在韩国、蒙古、日本、哈萨克斯坦,占18%;非洲地区1次,占1%;澳洲地区3次,占3%。

三、山西文化“走出去”的对策

通过借鉴学习其他省份的成功经验,山西省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捋顺工作思路,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山西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实际的规章制度,探索实现中外合作、部际合作、部省合作、部直合作、官民合作的新举措、新办法,促进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

对于山西来讲,作为中部能源大省和文化资源强省,山西具有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西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攻坚期和机遇期,进一步加快实施建设文化强省战略,必须统筹发挥好山西的文化资源优势,真正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挖掘地下资源一样挖掘文化资源,像抓重点经济建设项目一样抓文化项目建设。

(二)借力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

针对新形势下地方文化交流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文化部提出了“四大工程”,即“文化中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文化产业和贸易促进”“港澳台中华文化传承”,要求各地通过这些品牌,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认识,开阔视野,创新实践,要注意深挖地方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努力调动社会各界资源与力量积极参与,推动地方文化交流事业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

(三)制定扶持政策,创造机会和空间

政府要给予中部省份更多的政策扶持,通过加快推动文化贸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等措施,设立专项交流活动,鼓励地方在人、财、资源整合开发与项目策划、渠道拓展和政策、法律、信息沟通方面得到部委支持,加强地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借以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当地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建设专项经费,提供保障和支持

据了解,全国大多数省份为做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都设立了相应数额的外事工作的专项经费。因此,山西应设立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专项经费,用于鼓励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艺术院团走出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对外交流的长效机制,扶植培育更多的文艺院团与国外合作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文化营销,增强创收能力,使得扶持经费得到有效利用,为项目的完成提供经济支撑。

(五)开展调研,提供信息和资源

科学统筹山西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行业的优势资源,把山西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全省各类对外交往中。建立定期交换信息、通报情况、加强融合的工作机制,做到机制共建、资源共享、平台共用,形成山西省对外文化工作“一盘棋”。精心打造凸显地缘、人缘和文缘优势的文化交流品牌,进一步拓展和宣传根祖文化、佛教文化、古建文化、关公文化、晋商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用好“互联网+”这一巨大变量,增强传播实效和影响。

(六)建章立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对外文化战略体系初步形成,按照“落实规划、科学统筹、完善布局、形成合力”的方针,加强对外文化工作的制度化管理、机制化建设、品牌化发展、系统化运作,注重机制、品牌、阵地与队伍建设,注重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外、政府与民间、大文化领域的协调与合作,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对外文化工作科学发展体系。

(1.山西省文化厅创作室;2.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基于2016年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山西文化“走出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A22)。

上一篇:不知谁唱归春曲,落尽溪头白葛花 下一篇:新媒体环境下微课的现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