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谁唱归春曲,落尽溪头白葛花

时间:2022-04-21 02:04:26

葛根,是来自于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块根。2002年,被卫生部确定为药食两用保健食材。

其实,我国栽种、食用葛根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证明。诗经《采葛》篇写道“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说的是男女青年在采葛劳动中互生情愫、心生爱慕。三国时期,曹植专门写了个《种葛篇》,尽管政治上不得志,却享受“种葛南山下,葛自成阴”的自在。宋代诗人王阮所作《代胡仓过圣德惠民诗一首》中有“葛根殚旧食,笔米继新”之句,说明百姓在粮食不够吃的时候以葛根充饥。

直到如今,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还依然把葛根当作主食或蔬菜来食用。而张家界的土家人还用葛根做的晶莹剔透、绵软可口的葛粑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宾。

妙用良多

葛根除了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可做食物,还有很多其他妙用,在农业社会里与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1.葛根的茎可编篮做绳。

2.葛根的纤维可织葛布。新石器时代就有技艺精湛的葛布出现。用葛布制作的衣服叫葛衣,在夏季穿戴像麻布衣一样透气凉爽。唐代韩诗中云:“葛衣香有露,罗幕静无尘。”宋代大诗人陆游《夜出偏门还三山》诗中说:“水风吹葛衣,草露湿芒履”。

3.葛根根系可固土。因根系发达、生命力旺盛,能防风固沙,被誉为改良土壤的“大地医生”。

滋补佳品

葛根一身都是宝,它的根、蔓、叶、花、种子都可供药用。葛根无毒、无异味,因淀粉糊化温度低,透明度高,黏度稳定性强,因而口感好,为药膳佳品。含12%的黄酮类化合物,包括葛根素、大豆黄酮苷、花生素等有效成分,还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十三种氨基酸和铁、钙、硒、锌等十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有“千年人参”的美誉。

南方一些省份将葛根磨粉当粮食吃,称其为“长寿粉”,其味甘凉可口,常煲汤用,平时烧菜可以用葛粉替代淀粉勾芡,使菜汁浓稠味美。葛粉除了充饥,还能调理身体机能,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补肾健脾、益胃安神、清心明目、润肠道便及醒酒等保健功效,经常吃葛粉可以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

1.需要清热、泻火、通便时取葛根粉少许,用凉开水冲服。

2.需要滋补、健脾和胃时,可用开水将葛粉煮熟吃。

3.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腹泻、痢疾患者宜常食葛粉粥。取葛粉200克、小米300克。先用清水浸小米1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滤去水分与葛粉一起煮粥,粥熟后加调味品即成。

4.容易上火或者风热感冒的人,当发热、口渴、心烦、口舌溃疡时可以吃葛粉桂花羹。取葛根粉50克、糖桂花5克。先用等量的凉开水搅匀成浆,再用400~500克沸水冲成透明状,加入糖桂花拌均匀,具有退热生津、解肌发表的功效。

鼓舞正气

葛根虽然价格不高,却是一味应用很广的中药材。在《神农本草经》所载365味药材里被列为中品,是当时医生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著名方剂“葛根汤”,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东晋时,著名医学家葛洪在《名医别录》中记载葛根:“无毒,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食疗本草》记载:“葛根蒸食之,消酒毒。”

现代研究显示,葛根具有抗病毒、解热和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可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痢疾以及关节痛等病。葛根汤在日本也被作为抗感冒药物服用,医疗机构每年开出的处方量高达数万件。

葛根入药的特点是轻清升散,善于鼓舞机体的正气上升,使津液分布运行。《神农本草经》记载葛根“主消渴,身大热”,《本草正义》说葛根“最能开发脾胃清阳之气”,因此常用于治疗内热消渴、疹发不畅、腹泻、痢疾等。

把葛根切成块与猪臀肉一起炖,是病人和老年人的健身佳品。将葛根洗净切成薄片,每天30克,加水煮沸后当茶饮用,具有清热解毒、醒酒健胃等功效,经常喝可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此外,还可将葛根切片洗净后,与排骨、母鸡、鸭子等一起炖汤,加上调味品,喝一口清香味美、营养丰富。

养颜护肤

葛根含有葛根素、大豆黄酮苷等成分,还有雌激素样作用,女性常用能养颜美容。泰国北部山区的人素有食用野生葛根的习惯,那里的孟族妇女都体态丰满,肤色白皙。不过,网上风传的喝葛根粉可以丰胸美容的内容,却言过其实了。加工过的葛粉中植物雌激素的量很少,想要补充雌激素最好用鲜葛根或者服用葛根片,而不是喝葛粉。

女同胞们可以每天取20克洗干净的葛根片,与排骨、鸡肉或者蘑菇等一起煲汤饮用。植物雌激素不怕高温,煲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但葛根性凉,脾胃虚寒者慎服。

再向大家介绍一个用鲜葛根煲汤的方法,取鲜葛根1.5斤,洗净,横切成片,再把猪大骨一根(约1.5斤)斩破,共置高压锅里,加水适量,开盖加热,等水开后撇去浮沫,再压盖加高压阀煮20分钟。减压消气后加鸡精、盐即可食用,不加葱、姜、蒜等香料,汤味甘醇。女同胞们常喝可以焕发青春光彩。

上一篇:浅谈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德育渗透 下一篇:山西文化“走出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