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体”

时间:2022-05-21 04:35:54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体”

摘要:笔者结合自己粗浅学识及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就钱梦龙老师"三主四式"中的"以学生为主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及运用,谈一点自己肤浅的认识和体验,以此请教于教育界前辈及同仁。

关键词: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 语文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是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以学生为主体”,其前提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切实把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能的竞技场,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变学生心目中传统的老师“要我学”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使其为了求知欲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体,并用兴趣去点燃智慧的火花。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就应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意识到“我要学”。

要成功地教育学生,就必须充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就力求了解它的奥秘,掌握学习它的要领,在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我要学”的求知欲。据笔者了解,语文教学中,学生最讨厌从上课到下课,为了完成练习而平板、单调的“满堂灌”。单纯地完成练习或应付考试的教学,必将会让学生走上被动的“要我学”的道路,很大程度上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必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其积极地、满腔热情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真正成为“乐知者”,为了兴趣而“我要学”,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以学生为主体”就应该让给学生“半张讲台”

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尊重学生的愿望和合理要求,鼓励他们自学、自理、自治,鼓励学生敢于在班上表述自己的观点,在某些特定的时候,老师完全可以让给学生“半张讲台”。

笔者刚从师专毕业不久,所教课程是初一语文。作为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由小学升人中学,是一个较大的飞跃,进人了新的环境,有了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课程,绝大多数学生是踌躇满志、奋发向上的,因为他们这个年龄的自我显示欲相当强烈。但另一方面,初一学生年龄还比较小,以前又习惯了专听老师讲解,课堂上只管抄笔记的方法,有的性格较内向,所以乍一让给他们“半张讲台”,谈出自己的看法,他们有时会感到头脑空虚,无话可说,又怕说不好,别人笑话.针对学生这一矛盾心理,老师要耐心引导,首先扫除他们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人人参与,个个能上“讲台”,哪怕只是说一句话,也是好的,即使说错了,也不要紧,重新思考后还可以再说.另外老师要为学生上“讲台”提供必要的阅读资料、介绍方法等。

让给学生“半张讲台”能较好地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当学生在“讲台”上大胆讲时,老师应认真听取他们所表述的惫思,鼓励他们的积极性,随时捕捉他们发言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即使他们的意思不正确,也不能讽刺挖苦,更不能粗基地打断或阻止他们,而是启发诱导,让他们走出误区,使他们个个都品尝到了胜利的喜悦.这样人格的薄重,极大地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内驭力,鞭策自己以后思考问题时要全面,不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所蒙蔽,争取下一次发言更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让给学生“半张讲合”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其个性得到了一定的展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三、“以学生为主体”应贯穿课内外,培养学生自学精神

“以学生为主体”不仅只停留在课堂内,还应让它延续到课堂外,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并从中培养起学生的自学精神,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真正体现出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该观点很有见地。据笔者观察,许多语文学习好的学生都是“受教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语文教学就是要使课内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其主体地位。对于学习好的同学,老师应引导他们从课内转向课外,如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充分展现自我,并使从课内学到的知识有机会得到应用、提高与发展.对于学习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同学,老师应引导他们从课外转向课内。课外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后进生在这一方面的优势很可能得到充分表现,让他们尽量在课外活动中发现自己,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并引导他们在课内发挥自己的长处,表现自我,配合并促进语文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贯穿课内外,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课外较为宽松的时间由学生自由支配,就应该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是一门自学性较强的学科,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因此,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又要符合语文课的特点.而且应该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个体的智力活动,它固然要遵循一般规律,但每个人的学习又必然有自己的特点。所以,“以学生为主体”必须关注学生个性,在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利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使之真正做到“受教于课内,增益于课外”,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四、“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以老师为主导”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作用极其重要。“以教师为主导”所突出的正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及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因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都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从某种程度而言,教学效果正是教师对学生引导效果的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

师为主导”两者有机结合,不能顾此失彼。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的。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伐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已有越来雄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使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中得到充分发夙凉该是现代教育的一大主题.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的主动性、租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

上一篇:浅谈小学高段作文自改教学 下一篇:如何能更好的做好阅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