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受骗看《白莽作序》

时间:2022-05-21 02:40:25

【摘要】 《白莽作序》是一篇充满激情的序文。作者后来发表的《关于〈白莽遗诗序〉的声明》中详细说明了被骗而写作此文的经过。这个经过不经意间体现了作为诗人鲁迅的气质和激情,联系《说明》看序文,从作者作序习惯看序文,都能说明这个问题。

【关键词】 被骗 诗人激情 写序习惯

《白莽作序》最初发表于1936年4月《文学丛刊》月刊第一期,是一篇很著名的序文,"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1]巧譬奇喻,激情喷涌,常为人们所激赏。虽为序文,其情深之至,读之令人扼腕。下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鲁迅这篇序的情感蕴藉。

一我们从鲁迅后来为此而写的《关于〈白莽遗诗序〉的声明》来看,这种体会将更深刻。

鲁迅这个声明发表于九三六年五月《文学丛报》月刊第二期 ,即紧接着序文发表的后一期。在这个声明里,鲁迅详细的说明了自己写作序文的经过。大致情况是这样的:鲁迅接到一个自称是白莽同学叫齐涵之的信,信中说藏有白莽的遗稿,要鲁迅写一篇序言,鲁迅当夜虽"大病初愈,才能坐起" [2]仍"力疾写了一点短文,到第二天付邮寄去"。[3]几天后鲁迅在《社会日报》上得知齐涵之就是以前在文坛上屡有恶行的史济行,此人以前曾捏造过鲁迅的谣言,也向鲁迅约过稿,但都被鲁迅拒绝了。其手头上也未必有白莽遗稿,"《孩儿塔》不但不会出版,大约他连初稿也未必有的" [4],也就是说,约稿鲁迅根本就是一个骗局,久经"战阵",被高长虹称为"世故老人"[5]的鲁迅这次竟上了当。细查其中原委颇有深味。

先看鲁迅对这件事的反省,"不料人还是大意不得,偶不疑虑,偶动友情,到底成为我的弱点了" [6]。为什么会"不疑虑"呢?应该还是"偶动友情",从《续记》看这个人是白莽的同学,又要给白莽出集子,鲁迅"可这一回却很受了感动……至于抱受遗文,历多年还要给他出版,以尽对于亡友的交谊者,以我之孤陋寡闻,可实在很少知道" [7]。戚戚于齐涵之出版白莽诗集的鲁迅,未及慎思陌生来信背后的"隐情",也未详想来信者手中是否真有白莽的遗稿,对亡友白莽的深情,对出版亡友集子的感动影响了鲁迅的判断力。

二是从序文本身来看。

序的第一段写了作者收到来信后的反应。除了交代为白莽写序外,大概是"亡友白莽"深深的刺痛了鲁迅吧,还特别引用了来信开头的第一句"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吧……" [8],作者接着写道"-这就使我更加惆怅"[9],"――"表明作者接信后陷入了沉沉的回忆之中,紧承的第二段便回忆起白莽出狱时的情景,那是在《为了忘却的纪念》里曾经出现过的情景,"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道" [10]。我们可以想象鲁迅眼前晃动的完全是白莽生前的形象,对年轻亡友的怀念紧紧的萦绕着鲁迅,担心自己的序无法面对亡友年轻生命的反复的"惆怅,"拿着亡友的稿件,手里仿佛捏着一团火" [11],内心里的情感渐渐燃烧,随即汇成那华丽灿烂骈散互见奇喻迭出诗情激射的文句。

至于来信的企图和动机先生却未置一言,可见作者在思想上未做丝毫的防范。在《续记》前几段鲁迅写了自己刚收到信的心情,还盛情赞扬了齐涵之要为白莽出集子的行为,以为"至于抱受遗文,历多年还要给他出版,以尽对于亡友的交谊者,以我之孤陋寡闻,可实在很少知道" [12]有人给白莽出诗集,鲁迅哪里还会去细想其中的"奥妙"呢?

三还可从鲁迅当时的日记来看。

《鲁迅日记》三月-日至鲁迅写序的那一天即三月十一日,有六次提到医生来诊:

"一日:上午寄须藤(医生)先生信","二日:下午骤患气喘,即请须藤先生来诊,注射一针…","三日:下午须藤先生来诊","四日:下午须藤先生来诊","六日:须藤先生来诊","八日:须藤先生来诊" [13]。十一天里有六日请医生来看病,先生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但竟还能"力疾"起来为白莽写序,第二天便寄出,什么力量使得先生这样做呢?那显然是作者对亡友白莽的深情,"一个人如果还要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 [14],先生的内心郑翻涌着火一般的情感,这情感的力量超越了身体的极限。难怪和鲁迅谋过面的李长之先生说"鲁迅是一个个诗人","鲁迅彻头彻尾是在情绪里",他还引用R.M.Bartlettde的话说鲁迅:"极富于同情人和热烈的情绪" [15]

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鲁迅写序的习惯。鲁迅写过不少的序,为自己的小说杂文写过,也为别人的写过,大部分都是为小说散文或绘画而写,为新诗作序,好像这是仅有的一篇。以《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为例,共有序文十六篇,有小说序,有译文序,有版画序,就是没有新诗方面的序,这可能是先生对新诗不太熟悉或有些"偏见"[16],在《集外集・序言》中先生说:"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17]先生自己也写过几首新诗,颇似打油诗,很不成功,后来也就再也没有尝试。在《白莽作序中》先生也说:"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 [18],那为什么还要给自己"不懂"的新诗作序呢?这还是先生的诗人气质,对亡友感情的真挚。所以在对白莽新诗的评介中,先生绕开了自己不熟悉的新诗形式技巧的分析,特别强调了"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19],而是着重用诗一般华丽的排偶句印象式的描述了白诗在内容上的意义,显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以上我们从序文内外四个方面分析了《白莽作序》的情感蕴藉,李广田先生说"鲁迅的杂文含有很浓厚的抒情成分……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热诚、鲁迅强烈的生命,以及他在读者心中所鼓舞起来的一种力量" [20]。这正是我们理解这篇作品的要津所在。

参考文献

[1] [8][9][10][11][14][18][19]《白莽作序》,《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全集》第六卷512、513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6] 高长虹《1925,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狂飙》 周刊第五期(一九二六年十一月)

[2] [3][4][7][12]《关于〈白莽遗诗序〉的声明》,《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全集》第六卷513、514、515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13] 《鲁迅日记1927-1936》,《鲁迅全集》第十六卷595、59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5] 李长之《鲁迅批判》136,137页,北京出版社

[16] 孙郁《一个漫游者与鲁迅的对话》357页,新疆人民出版社

[17] 《集外集・序言》,《鲁迅全集》第六卷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20] 李广田《鲁迅杂文》,转引自《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 二年级第一学期》34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在餐饮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