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育人

时间:2022-05-21 01:39:28

教育与育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较量,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因此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发展教育。因此,我国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由“升学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客观要求。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既不是为升学作准备,也不是为就业作准备,而是为人生作准备,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根本变革。素质教育提倡对中小学生进行“减负”,这样有利于学生开发多方面的潜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变革,是教育的一次革命,是教育的质的飞跃。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彻底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思想品德教师是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实施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人本位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人本位思想,从知识内容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导演者,把多媒体从原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逻辑分析为主的演绎讲授,转变为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意义构建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思想品德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提高自身修养,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个体,用平和平等的语气来教育学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针对当前学生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存在一定的困惑,甚至有时出现德育工作进入不了学生头脑的现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作为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依据教材内容,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编写问题提纲,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有强烈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实现教材与时政等材料的有机结合,结合课本知识,多讲时事,多讲名人轶事,让学生把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对理想的向往,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以多种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信是力量的源泉,对学生进行信心培养,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首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维护学生的自信心,要善于多给学生表扬和激励,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有时教师的一句鼓励,会转化为学生无穷的力量,激励学生去把思想品德学好。快乐的心境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良性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会大幅度提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灵活采取新闻分析、讲故事、朗诵诗歌、小品演示、举例导入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所谓竞争意识,是指好强的个性和不服输的精神。有良好的竞争意识,有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有助于个人适应社会、成就事业。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锻炼自己竞争意识的舞台,通过开展课堂回答问题比赛、发散思维技能比赛、演讲比赛、乒乓球比赛、爬山比赛、小发明比赛等活动,发展学生勇敢、果断、冒险的竞争能力,培养学生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的竞争意识。我在讲课中很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如在讲课中,我把学生分为长江队和黄河队,采用十分积分制,大大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学生们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教师如果能够做到以上这些,可以说是一个称职的教师。然而教育是无止境的,教育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它是文化的积淀,方法的创新,是人类文化的不断扩大与充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此,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以育人为中心来进行,而育人之要,又在于“育魂”。正所谓,育人者,教师也;育魂者,灵魂工程师也。[F]

上一篇:关注历史知识生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下一篇:关于提高初中历史学习效率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