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方言浅谈

时间:2022-05-21 12:46:46

西宁回族和全国的回族一样都是把汉语作为自己日常使用的语言,但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常夹杂着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这是西宁回族话的基本特点。西宁回族使用的西宁方言中保留和积淀了大量的阿拉伯词汇,积淀着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成分,在一定语境下,西宁回族话与西宁汉话在语义上就出现了很明显的差异,体现出了回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特性。

西宁是青海的省会,拥有200多万人口,高原城市多元化民族文化特点突出,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市区回族人口为32万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51%,是西宁市第二大民族。西宁的回族主要聚集在城东区,他们所信仰的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宗教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和生活方式,它贯穿于整个回族生活中,影响着回族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西宁回族和全国其他地方的回族一样,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他们穿汉服、操汉语、取汉名、读汉文。单从外表来看和汉族是没有什么显著区别的,但在风俗习惯、婚丧礼仪、饮食禁忌等方面,他们仍坚持和重视着伊斯兰教教规的规定。

西宁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的秦陇片,是汉语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地方方言,它跟西宁、兰州等地汉族所说的汉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与中原官话保持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但也有许多地方特点。西宁方言区包括西宁、湟中、湟源、大通、平安、互助、化隆、门源和贵德等地。正如俗语所言“哪里的回回唱哪里的歌”,西宁的回族在日常生活中操的是西宁方言,但又和西宁的汉族所操的西宁话有所差异。体现出了回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特性。例如:

西宁回族话:(甲和乙在街上相遇时的对话)

甲:“按赛俩目阿来枯姆。”(愿真主赐予你平安。)

乙:“我耳来枯姆闷赛俩目。”(愿真主也赐予你平安。)

“按赛俩目阿来枯姆”和“我耳来枯姆闷赛俩目”都是阿拉伯语,是穆斯林之间互相祝安和问候用语,简称“色俩目”阿拉伯语sal ā m的译意,又作“色兰”、“赛俩目”意为“和平”、“平安”。穆斯林说“色俩目”是有讲究的。如:①进门的向门内的人先说;②站着的人向坐着的人先说;③行走者向停立者说;④年轻人向年长者先说;⑤知识少的人向知识多的人先说;⑥听到有人向自己说“色俩目”,必须立即以“色俩目”答之,这是“副天命”。

西宁汉话:(甲和乙在街上相遇时的对话)

甲:“哎!你好着撒?”(你还好吧?)

乙:“好着!好着!你来?”(我很好,你呢?)

“哎[ei]”在这里是语气词,有惊讶、出乎意料的感彩在里面。“撒”是西宁方言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在这里表示语气词“吗”、“吧”。而“来”在这里也是语气词“呢”的意思。“着”在西宁方言中当助词经常使用。

西宁回族话:(针对某人去世时,甲和乙的对话)

甲:“哈只韩阿奶邦卜达的时候殁下[xα]了,你知道了啊?(朝觐者韩老太太在晨礼时分去世了,你知道了吗?)”

乙:“我也刚知道。早送埋体去俩说着”(我也是刚知道,正准备要去送她的遗体!)

“哈只”hajj指朝觐者。朝觐是伊斯兰教五项基本功课之一。《古兰经》谕示:“凡能旅行到天房的,人人都有为真主而朝觐天房的义务。”

“邦卜达”(波)Banbudad指晨礼,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每天要对真主进行五次礼拜,而礼拜也是伊斯兰教五项基本功课之一。《古兰经》谕示:“你应当宣读启示你的经典,你当谨守拜功,拜功的确能防止丑事和罪恶,记念真主确是一件更大的事。真主知道你们的作为。”

而这五项礼拜按顺序分别是:“底格热”(波)Dig ā r晡礼、“邦卜达”(波)Banbudad晨礼、“胡夫坦”〈波〉Khuftan宵礼、“沙目”〈波〉sham昏礼、“撇什尼〈波〉Pishni晌礼”。“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意思指死、死亡。《史记·秦始皇本纪》:“其身未殁,诸侯倍叛”。回族忌说死,所以,人死后常常说“殁”、“口唤”、“无常”或“归真”。“埋体”〈阿〉Mayyit亡人、遗体。回族也忌说“死人”,一般已故的人称为“埋体”或“亡人”。伊斯兰教关于丧葬的规定包括“静、净、速、薄、俭、土、禁”等内容。首先,强调速葬提倡早亡午葬,晚亡次晨葬,最多不超过3天;其次,讲究薄葬、俭葬,葬俗不用棺木,无论男女、贫富、长辈或晚辈,只用白布裹尸;第三,伊斯兰教坚持土葬,土葬时头北脚南面西;第四,“站折那孜”,全体送葬人员站着向亡人告别,下葬时一不许拜,二禁嚎啕大哭。

西宁汉话:(针对某人去世,甲和乙的对话)

甲:“王家爷儿夜来个殁掉了佛。”(听说王家爷爷昨天去世了。)

乙:“就啊!我们祭奠给个去哈对着。”(是呀!我们应该去祭奠一下。)

“夜来个”是西宁方言词汇,表示昨天。西宁汉族在人去世后也说“殁”,很少有人说“人死了”,和回族话不同的是,西宁汉族只有“殁”一种说法,而西宁回族除了说“殁”还经常说“口唤”、“无常”、“归真”。除此之外,西宁汉族当家人去世时,会在家中设灵堂、摆祭台、焚纸帛,儿女要披麻戴孝,前来祭奠的人要送花圈,如果家中是八十岁以上老人去世的话,还要吹唢呐、放鞭炮,将此类葬礼称为“喜丧”。一般灵柩会在家中停放3—5天,过后再将遗体放人棺椁中,下葬时间在凌晨3点到清晨之前,这就和回族形成了很大的差异。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之一,不同民族首先因语言的不同而区分开来。同时,从一个民族的语言当中,往往最能真实地反映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及其心理情感。

回族使用具有伊斯兰教特点的阿拉伯语、波斯语、汉语词汇,形成了回族语言区别于汉语的独特性。虽然,回族把汉语作为民族共同语,但是,却又有着不同的词汇成分和语音成分,并且表现出独特的感彩。

回族如果遇到意想不到的灾难或事情发生,经常会在嘴里或心里默念“胡达呀”或“乎”,以求真主赐福或给予恩典。伊斯兰教认为,冥冥之中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整个宇宙及宇宙中的一切,而这个宇宙的主宰就是“”。《古兰经》谕示:“天地的创造,昼夜的轮回,助人航海的船舶,从云中降下雨水,借它而使已死亡的大地复生,并在大地上散布各种动物。与风向的改变,和天地间受制的云,对于能了解的人看来,此中确有许多迹象。”

伊斯兰教更认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真主是独一无二的,是至高无上的。《古兰经》谕示:“他是真主,是独一的主;真主是万物所仰赖的,他没有生产,也没有被生产,它是无与伦比的。”

汉族在遇到意想不到的灾难或事情发生时却会说到“天哪”或“老天爷呀”。汉族认为天是有象的。“老天爷”即是天上最大的一位天神,也就是道教中所说的“玉皇大帝”,道教认为“玉皇大帝”是宇宙中最大的神灵,而所有的神灵皆听令于“玉皇大帝”,他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对天地、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都得管,从而把“天”加以“人神化”,塑造了“天公”、“老天爷”这个形象。唐代诗人白居易《梦仙》诗中说:“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至诚”。

因此,不同的心理结构形成了回族和汉族不同的精神世界,表现在语言上也就有了差别。

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万物的创造者,是生命的赋予者和终结者。因此,要求穆斯林在宰牛、羊、鸡等可食动物和品尝所有合法食物、饮料之前诵念“必斯敏俩”(以主之名)。《古兰经》告诫:“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锤死的、跌死的、抵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除此之外,饮酒也是《古兰经》中严禁的。因此,诵非真主之名宰杀的任何动物,哪怕是可食动物都是禁止的,这就和汉族的饮食习惯形成了一定的差别。

今天,西宁回族和汉族在语言、服饰等方面的差别也越来越较小,相互建立起了同事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及其他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并且已经较少受到民族因素的影响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进和城市文明步伐的加快,西宁回族和汉族之间的交往也会越来越密切,回族和汉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将会稳定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杨占武.回族语言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11.

[2]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

[3]金宜久.伊斯兰教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8.

[4]冯今源,铁国玺.伊斯兰教文化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

[5]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6]张成材,朱世奎.西宁方言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7]李荣.西宁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0.

[8]西宁市人民委员会编,西宁市志,西宁市人民委员会编(油印本),1962.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下一篇:加强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