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民职业教育供给现状及其思考

时间:2022-05-20 11:03:07

安徽省农民职业教育供给现状及其思考

摘 要:安徽省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在全省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安徽省农民职业教育的研究对安徽省经济甚至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的370份问卷结果,旨在对安徽省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做出初步描述,指出安徽省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职业教育;供给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071-02

1 安徽省农民职业教育供给的现状

安徽省农民职业教育供给现状的总体状况如下:

(1)三县市农民职业教育供给方式呈现多样化特色,问卷结果显示:56.56%村民在获取知识技术时是依靠自主学习,16%的村民是通过师傅传授获取,10%的村民通过政府供给获取,11%的村民通过到学校方面获取,其余部分的村民则通过其他形式获取。

(2)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粮食种植业、家禽家畜养殖业和建筑业。皖北地区主要是粮食种植教育,皖中、皖南地区主要集中于特色农产品种养殖业和建筑业。这说明安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没有很大的差异,基本相同。

(3)大多数村民都未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按区域考察,皖北地区,淮北市烈山区有18.8%的受访者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蚌埠市有31.7%;皖中地区,舒城县有21.2%的受访者获得了资格证书,而无为县只有11%。皖南地区中,休宁县有10.93%的受访者获得证书,而南陵县略多,达到13.63%。大多数的受访者者认为取得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对其就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临泉县有77.35%的样本希望获得资格证书,蚌埠市有60.34%,皖中地区中,舒城县有61.7%的被访者希望获得证书,无为县达到77%,皖南地区中,休宁县和南陵县分别是46.8%和49.47%。

(4)教育经费承担的方面,基于不同职业教育方式,差别明显。

(5)获取职业技术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效果有限。问卷结果显示,影响效果顺着皖北、皖中、皖南向下呈阶梯形分布,皖北地区总体较低,皖南地区总体较高。多数被访者认为职业教育的开展对增加自己收入是有帮助的。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果是肯定的,但增收效果并不明显。同时,由于地域性的差异,皖北地区传统农业占统治地位,职业技术教育很难较有成效的增加农民收入;皖中、皖南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习惯的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对参与培训者在当地企业就业、开展特色农业、进行特色农产品种养殖有较大帮助,增收效果比较明显。

2 安徽省农民职业教育供给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内容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如下一些问题:

(1)供给主体的不平衡和局限性。

虽然从总体上看,安徽省农民职业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色,但从上图1我们可以看出,各供给渠道发展状况已显示出不均衡的态势。即,村民自学比例过高,占供给比重多达56.56%,而政府和学校等方面的供给比重就很低,两者总和才21.21%,显然说明了以政府和学校为主体的供给途径发展不足,另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赞助的农村职业教育太少。所以,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多渠道、多层次、多结构的农民职业教育供给途径。

具体而言,各主体又有自身的局限性:

村民自学形式的职业教育供给,由于受村民自身各种主观条件的制约,在自学的过程中,对新技术知识接受能力和理解深度比较有限,再加之缺乏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所以效果并不理想。

师传的供给方式,受内容限制,只对特别的几种技术有比较好的效果,又由于渠道不畅、资金不足,再加之受就业结果的影响,多数人在思想上对其持有偏见,不愿意接受它。

政府行为的农民职业教育供给,受自身体系的影响和种种条件制约,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内容方面,过分强调农业技术的培训,对非农职业技术的培训则组织不力;操作过程中,由于技术保障环节的疏漏和对销售、管理环节的缺陷,造成项目的失败或产品的严重积压,挫伤了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等。

学校行为的农民职业教育供给问题就比较多,包括职业学校教育经费不能得到保障,学校软硬件设施普遍比较简陋,师资力量不足,学校专业设置偏差,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偏于一般软硬件设施等方面。政府为主学校为辅的培训也存在供给与需求脱节的问题,即培训服务、教学内容等与当地经济发展不适应。而且学校行为的职业教育虽然比较系统,但其实施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而且还要有必要的时间、精力以及财力保障。一方面,由于安徽省地区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问卷中,90.91%的走访者只具备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也就是说九成村民不能接受高级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学校等单位所举行的专家讲座、技术示范等活动往往选择在白天,而许多农民在此期间正忙于农活,往往错过听课和观看示范。职业学校的数量比较少,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更明确的从调研结果中观察农村职业学校数量的多少,我们简单做了一个表格,并用各个地区学校数量的期望值来衡量当地学校多少的程度,见表1。

说明:平均等级(期望)一行计算方法是,每个地区,相对应平均等级乘以相对应数量相加后,除以这一地区整体样本数量。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总体来看,认为当地职业学校比较少的人数比例之和高达49.73%,认为适中的人数比例是30.54%,也算比较高,这说明大多数受访者的意见集中于比较少和适中之间;从各个地区的情况来看,各区域受访者对当地职业学校数量的评价几乎无差别,皖北、皖中、皖南依次为1.73、1.67、1.68,均介于1和2之间。这些数据反映出安徽省农村职业学校在数量上对社会的满足程度还是偏小的,农村职业学校的建设重视不足,需要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

(2)政府教育管理体制过于集中,政府职业培训的内容的不合理和区域不平衡。

①我们在调研走访中觉察到,一些政府出现管理越位、缺位的现象。现存治理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政府垄断,而有一些关系密切的部门处在了次要和边缘化的地位;治理方式也是单一的直接行政手段;教育管理的决策过程也是政府内部封闭式、非程序化的进行,决策评估也使自我评估、自我调整。向这些管理体制中出现政府权利过分集中的问题,阻碍了以地方为主的统筹管理体制的推进。

②从村民自学包括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村民对知识技术的需求已经由传统农作物种植转向经济作物种植、家禽家畜养殖、建筑业方面,即由传统农业技术需求转向新农业技术和非农技术需求。而政府方面依然把供给的主要内容放在传统农业技术方面,这虽然有助于推进示范区农业产业的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民职业分化的现实以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有差距。

(3)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广力度不够。

目前,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执行情况很差,主要是因为这个制度仅仅得到政府的认可,在市场求职过程中只作为一个参照,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认可。

3 对策建议

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我简单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1)树立正确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

要解决我省农村职业教育现存的各种问题,首先要结局思想观念上的问题。

①充分认识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目前处在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取决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素质或职业素质,因此,我们要高度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该走政府支持、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道路。

对农村职业教育实行市场竞争调节与政府保护政策相结合的办法,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三农”建设。

③农村职业教育要兼顾当地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兼顾当地是指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方面。农村职业教育要把眼光放远一些,培养的毕业生要能够走出去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建设做贡献,完成技术经验的积累后,再回乡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2)继续实施供给体系多层次、多元化协调化发展。

首先坚持农民职业教育供给途径的多元化,然后在已初步形成体系的基础上,立足新的目标体系,进一步发掘潜力,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供给新体系:

一方面继续坚持统筹办学方针,加大对政府供给渠道的调整,进一步发挥其主导与指导作用,切实发挥各涉农部门应该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广泛发动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兴办、支持和赞助农村职业教育。各级政府也可以牵头组织村民成立兼有合作社性质的互助协会或者专业团体。

职业学校的培训教育方面,内容上各地区尽量开办课时短而流动性强的培训班,创新教育方式。在重视学历教育方面的同时,也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承担起包括“阳光工程”在内的农民实用技能、文化素质、创业能力等培训,还可尝试与相关涉农企业联合办学,以产学研一体推动农民新技能的掌握,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业,实现农民切实增收,全面承担农民的技能培训这一重大任务;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学校教育的采取倾斜政策支持师资培养。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和学校在这方面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3)政府应该转变工作重点,改革教育管理体制,高度重视农民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主导地位的作用。政府应当从民生的高度扶持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政府应把扶持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民生工程,合理组织安排职业技术培训内容,政府在继续加大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实施力度的同时,适当提供非农产业类职业技术的培训与教育,合理组织安排传统农业与非农产业教育,针对不同的教育培训群体,制定专门的培训科目。另一方面,想为村民办事就要多接触村民,想解决问题,首先要能了解到问题。政府可以专家为首成立多个工作小组,定期到各村部推广科技生产知识、开展讲座、询问农业生产情况等,收集村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时解决后再反馈给村民,切实做到全面覆盖、以村民为本。

(4)注重加强农村职业学校的自身建设。

学校内部自身建设,必须做到,一要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准确定位自己的培养目标;二是学校专业设置要体现特色与优势,课程设置要合理,科学的选取教材;三是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5)针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问题,我认为规范农民职业教育的培训过程,进行系统化的专业培训,结业后颁发能够证明其参训过程和参训合格的资格证明证书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谷小勇.主要发达国家农民职业教育的兴起及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8,(8).

[2]谷小勇.杨凌示范区农民职业教育供给现状及发展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3]廖其发,等.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4]马戎,龙山,等.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5]浙江省江山中专学报.三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与评价[J].2009,(5).

上一篇: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困境及对策 下一篇:人力资本对广西经济增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