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不出与贷不到的矛盾

时间:2022-05-20 10:37:35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面积1.2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800万,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建城已有2200多年。走在古城的土地上,虽然随处可见碧水绿田的美丽丘陵风光,但也可以让人很明显地感受到其典型传统农区的环境氛围,表明当地的经济水平不太发达。本刊《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合理布局研究》课题组一行在南充市下辖的仪陇、阆中两个县4个乡9个行政村随机对132户农户进行了调研。

1月底,由于临近春节,农民工开始陆续返乡,走在村里时不时可以看到青壮年劳动力的身影。由于有这些与外界交流较多的人在场,调查比预想的顺利一些。而据村民介绍,平日村里很少能找到几个男性劳动力,他们都出外打工了。同行的人民银行南充市分行调统处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原来人们描述村民外出打工的普遍性时,说村里只剩下“386199”部队(妇女、儿童和老人),而现在只有“6199”部队,很多女性劳动力也外出打工了。我们在一个村子就曾看到,一个山湾里两座不小的院落中只有两位老婆婆留守。

由于当地耕地资源相对于农业人口比较紧缺,人均耕地也就半亩左右,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用农民的话说就是“手掌大的地上再怎么挖也挖不出金子”,所以外出务工几乎就成了惟一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途径。这种生活现象反映在经济统计数据上,是调查样本中超过80%的农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偿还家庭借款或贷款也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收入。

邻里间、亲戚朋友间借款在乡村是很常见的,因为大多外出务工村民在一个工程结束或春节前回家时才能拿到全部工资,所以家庭日常生活中有临时性需求,比如红白喜事、生病住院等需要钱用而手头没有时,大多数村民首先会选择向邻里亲朋筹借,这种方式筹集不够才会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当然,对于一些大额用款,比如建房,村民大多还需要从农村信用社贷款。从农村信用社贷过款的样本农户中,大多数贷款都用于建房。

相比于几年前,村民对向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接受程度更高,而且借款手续也更方便了。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源于制度性因素。2003年逐步推广的将农村信用社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改革试点,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限于政策规定,农信社的业务主体方向是服务“三农”,不能跨地域展业,种种原因使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只能向下延伸,于是农户需求逐渐被重视起来。

一位乡信用社主任告诉我们,为了给没有金融知识的农民讲清楚如何贷款及其方便性,索性用形象的比喻跟农民说,给他核定的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就像自己的存款一样,在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拿着贷款证到农村信用社直接办理贷款手续,还完贷款后有需求还可以再借,在核定的额度内,他手中的贷款证就像存款单一样。辛勤的努力体现为农村贷款覆盖面的提高。在调研的样本农户中,有近一半三年内从农村信用社贷过款。

可以说,当时农村信用社把农户贷款作为业务重点之一是被动的。但随着农户贷款业务的扩展,农村信用社发现这是一项风险非常小的业务。当地的信贷员告诉我们,农民是很讲信用的,完全不是以往人们认为的不守信用、惯于赖账的形象。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农民的信用程度。有个农户在农村信用社得到贷款后,家庭主要劳动力在贷款到期前意外死亡,只剩下还没成年的儿子,贷款无法偿还。近十年后,贷款人的儿子长大成人,专门到农村信用社全额归还了贷款本息。农村地区的亲缘、血缘关系以及熟人社会的制约,使农民很重视自己的声誉,“如果被别人认为是不讲信用的人,连给儿子娶媳妇都娶不到。”村民们深谙没有信用的危害。

农村信用社在拓展农户贷款业务和服务上投入的心血与汗水应该说得到了回报。在南充市,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比是最高的,平均在60%左右,高的达到70%以上,低的也近40%,远远高于其他金融机构。当地有些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甚至仅为5%。

从南充市金融整体运行情况看,存贷比为47%,存差约30亿元。南充市所辖6个县金融机构存贷比也多在40%左右。如果仅从存贷比和存差的绝对数额看,当地的金融供给已经远远大于金融需求。但从实际情况看,却不这么简单。

以仪陇县昆山村发展协会的运营情况为例可以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昆山村是一个有403户农户的村庄,人均年收入2700元。村发展协会于2005年7月23日成立,有116户村民入股,所有会员投票选举出3名管理人,负责发展协会的日常管理和资金运营。协会资本金包括村民股金4.8万元;仪拢县乡村发展协会1∶1配给资金4.8万元;向县乡村发展协会借款4.5万元,年息2%;向辽原村借款1.5万元,年息3%。从当年9月9日起,协会向本村会员和非会员发放贷款,但非会员贷款须有会员担保。在目前已经贷过款的农户中,有30%不是协会会员。

村发展协会发放贷款的名义年利率为8%,还款方式为将贷款本息总额分为36等份,每十天还一份。比如村民甲贷款1000元,他从得到贷款的第十天起开始还款,每十天还30元。如果按实际利率算,年利率已经近13%。农户贷款主要用于做小生意的启动资金、养殖、建房、红白喜事、外出打工等。截至2006年12月31日,村协会累计发放贷款35.68万元,累计收息1.2万元。

昆山村发展协会会计王先和告诉我们,协会的资金从来没闲置过,因为找协会申请贷款的村民很多,每次贷款都在快到期收回时,就已经有人预订贷这笔钱了。他认为,按照目前的需求,协会再有10万元也能贷出去。资金的高效运转给村发展协会带来了良好的效益。2006年,昆山村发展协会每股(1000元)分红70元,年收益率达7%。这么高的收益率让当初没入股的村民很有些后悔。

昆山村发展协会这件事似乎令人不能理解。其贷款实际利率明显比农村信用社的高不少(农村信用社贷款基准利率为6.12%),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村民愿意到协会去贷款呢?

其实细想想也不难理解。从借贷双方的成本考虑,由于贷款者都是本村村民,协会对其信用情况、还款能力、准备经营的项目等都非常熟悉,很容易对是否放贷进行判断,所以协会的经营成本较低;而村民在本村的组织贷款,不用提供一套商业银行贷款所需的表面看起来非常完备的申请材料,手续简便,时间成本小,没有其他附加费用。这些优势都是在村庄地域以外的金融机构所无法比拟的。从还款机制看,一年的贷款本息分为36份,且十天一还,使每次的还款金额较小,农户觉得还款压力小而乐于接受。

说到利率,约13%的年利率很接近民间借贷的利率,村民感觉还可以接受。而如果在农村信用社贷款,贷款申请可能被拒、贷款利息以外的额外费用等不确定因素,以及还款机制僵化等原因,使农户远离了农村信用社而选择了民间金融组织。

仅从昆山村发展协会一例即可看出,目前农村地区不存在金融供给过度的问题。至于传统农区金融机构较低的存贷比,业内人士指出这只是经营方式的问题。如果现有的金融机构能够真正找到适合于农村和农户的经营方式,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还是大有可为的。

上一篇:松原市农发行新业务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石化行业:油价回归与价格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