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其教育措施

时间:2022-05-20 04:33:05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其教育措施

摘要:“学困生”是教育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关注和转化“学困生”是学校和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探讨了“学困生”的定义和类型,从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等方面分析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学困生 成因 教育措施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教育的惯性使都分学校和家庭至今仍坚持以“率”论高低,以“分”论优势,只抓少数,忽视多数,人为地制造出较多的学习困难生(下文称“学困生”)。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教育“学困生”已成为目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学困生”的定义和类型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家长常常以考试分数或名次把学生划分为优、中、差三类,考试成绩低下者被称为差生,成绩低下表现又不好的被称为双差生。由于差生的提法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转化教育。近几年教育界与心理学界代之以“学困生”的提法。

什么叫“学困生”?目前教育界有两种主流概念:一种叫学习障碍,另一种叫学业不良。学习障碍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使得儿童在聆听、说话、阅读、书写、推理和数学能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困难。例如,有的孩子有视觉通道障碍,常常把相近的字母混淆(b―d、p―q等)。学业不良是指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具体又可分为:相对学业不良、绝对学业不良和成绩不足。相对学业不良是指以一特定群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其学业成绩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者;绝对学业不良,是指以规定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的参照标准,达不到教学目标者;成绩不足是指以个人的能力水平为评价的参照标准,学生的实际学业成绩明显低于从其能力来看应达到的水平者。

为了提高对“学困生”诊断的针对性和辅导的有效性,就必须把“学困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现代心理学家运用O聚类分析法,从能力和动力两个维度将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型:暂时性困难、能力型困难、动力型困难和整体型困难。

1,暂时性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的学习潜能与现实学业水平差距甚大。有些因在参加课堂活动时缺乏积极、紧张的思考,缺乏主动、兴奋的情感投入造成;有些因一时没有掌握好知识而造成阶段性的学习困难;有些则因受到外界突发事件影响,情绪受到严重干扰。学习分心等。

2,能力型困难学生。

此类学生所占比例最少,能力较差是他们在学习上的主要障碍,动机、意志水平较高是他们身上十分宝贵的尚未开发的动力资源。

3,动力型困难学生。

此类学生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机不足所抑制。

4,整体型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低,大多是由于中学阶段持续的学习困难、知识障碍积累、基本学习技能匮乏造成的。长期的学业失败使他们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否定评价,对自己缺乏自信,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二、“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1,学校因素。

学校的校风、学风是一种学习氛围,它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成具有较强的感染作用。校风、学风跟教风有密切关系,因此应特别关注教师因素。北京市教科院学习障碍研究中心围绕“教师怎样看待学习困难学生”和“学生如何看待教师”等问题对北京市的10所学校作了专题调查。调查显示,30.9%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学困生的态度不够热情:32.8%的教师认为自己对学困生的帮助不够;29.6%的教师认为学困生不太招人喜欢,其中10.2%的教师表示自己有过对学困生进行罚站的行为。调查还显示,18.8%的学困生认为自己不太喜欢某门功课的原因是不喜欢教这门课的教师:31.1%的学困生认为班主任会责骂自己。以上调查说明,对学困生尊重不够、关心不够、爱护不够,教育手段简单、生硬、不科学,是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

2,社会因素。

(1)社会的功利观念使“学困生”滋生了厌学情绪。

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蕴藏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学困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想法。同时,就业难问题使他们产生消极的教育价值观,滋生了厌学情绪。

(2)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产生“失败者”的自我表象。

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表明,当人在潜意识中为自己确立了成功的自我表象后,就能按这个指定朝成功的目标行动。反之,如果潜意识中确立了失败的自我表象,它同样也会按这个指定朝失败的目标行动。许多学困生由于长期处于失败的阴影中,产生了“我是笨学生”的自我价值判断,正是这内在的自我表象在悄悄地左右着他们,使他们产生悲观失望的消极心理,从而人为地制造出一批又一批“学困生”。

3,家庭因素。

(1)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导向。不同的教育方式收到不同的教育效果。正确的良好的教育方式,会使学生思想健康、精神振奋、积极向上,相反就可能会污染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之偏离正常轨道,步入歧途。很多家庭信奉“分数至上”,“分数”就像家庭的晴雨表,无形中使学生担负着很大的压力,造成心理障碍,甚至为了高分,不惜采取作弊的手段。

(2)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过度宠爱。有人说,新一代大学生是“由家长抱大的一代”,吃苦耐劳的精神较差,抵抗挫折的意志较弱,抗压能力差,抵挡不住学校和教师的严格要求,独立性、主动性受挫,逐步形成自卑情结,导致学习困难。

4,个人方面的原因。

(1)认知因素方面的原因。

一是基础知识差。基础知识差,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差,加之教师教学的重心是中等以上层次的学生,未能兼顾基础差的学生,时间一长,欠账过多,以致上课听不懂、笔记做不好、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成绩自然上不去。再加之他们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便出现学习上明显的困难。

二是相关知识不足或知识结构不合理。这类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扩充知识的需求,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掌握,而且大多靠死记硬背。因此知识对他们来说成了滞销的货物,不能进入流通过程,即学生不会运用习得的知识,这样便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

三是智能缺陷,心智发育相对迟缓。这类学生在课堂上多是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不主动回答问题,自习、作业时效率低。一有风吹草动便坐不住,不是东张西望就是左顾右盼。记忆时偏重具体形象记忆和短时记忆,缺乏有意识记忆和长时记忆。思维的概括性和独立性差,不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等。

四是不会学习,出现学习方法障碍。表现为不会学和不能了解、掌握与调节自我的学习策略,即元认知能力缺陷。他们

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检查和自我督促的良好习惯,同时,他们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策略缺少自我感受的意识和有效的监控技巧。

五是阅读能力和技巧差。有专家指出:在学习成绩偏差的学生中,阅读速度慢者高达96%。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也指出:不会迅速地、自觉地、富有表达力地阅读和领会所读的东西,就谈不上能顺利地学习。大多数学困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相当差。有的根本就没有阅读的兴趣。

(2)非认知因素。

一是消极的自我效能感,缺乏成就动机。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天生就笨,学习任务是难以完成的,因而兴趣淡薄、态度消极、思维懒惰、注意力分散、情绪低落。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二是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对教师、学习的逆反、对抗心理。“学困生”由于经常得到教师过低的评价,因而心情抑郁,大脑很难形成学习上的兴奋中心。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丧失、信心,成绩下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专门与教师作对。

三是意志薄弱,懒于学习。他们在意志自觉性方面表现为认识不到学习的价值。没有产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觉得学习是一种苦差事;在意志的坚持性方面,表现为不懂不问,知难而退,缺乏坚持学习的毅力;在意志的独立性方面,表现为学习被动,作业应付,很少独立思考和钻研。

三、“学困生”的教育措施

1,转变观念,分层教育。

要转化“学困生”,首先是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转变。一是教育思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不再人为地制造“学困生”;二是教育责任从抓少数学生到抓全体学生,不漏掉一个“学困生”;三是教学方法的应急改变,不留下一个落伍者。传统的以中等程度学生的实际水平组织教学,固然也强调因材施教,但往往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下”,成为“陪读生”。提倡教师应根据班里学生水平相差颇大的实际,调整教学节奏,进行分类指导,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2,沟通感情,施以爱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爱心。”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要成为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灵献给他们。”从教育的过程看,爱是教育的基础,爱学生是教师对于学生的一种自然的感情,是启发学生萌发进取意识的外在动力,也是教师对学生奉献的核心。为此,教师要以平等、亲切、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学困生”,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点滴的进步,倾听他们的心声,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重视。

3,以表扬鼓励为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心态平衡发展是个复杂过程,教师既要依据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制定整体教育教学计划,又要依据学生心态、不同特点和发展水平做到因材施教;不要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尺,而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以表扬为主,善于发现“学困生”的积极因素,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发挥出来,促进学生树立信心和全面发展。

4,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渔。

学会学习,表现在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善于确定切合实际的学习规划和目标,善于调节和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先必须创造一个和谐、宽松、开放的环境。比如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等。其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力,使其能自主自觉地调节学习情绪。最后,学生掌握运用学习策略、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优化育人环境,为学生创设心态平衡发展的空间。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因此,学校的一切工作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转变教育思想,强化科学管理体制,开足开齐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密切配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健康文明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茁壮成长。

上一篇:有效教学必须拒绝四种误区 下一篇:论宽容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