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20 02:21:48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 要: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困扰高校发展的制约因素,已成为社会、学校、学生及家庭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进而从不同层次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加,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同时就业制度由政府统一分配制度向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加之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异常严峻。

一、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原因分析

(一)高校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迅速增加,目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10年毕业生总量将达631万,如此庞大的就业群体短时间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参与就业竞争,另外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失业的待就业人员和待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也是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就业竞争激烈程度由此可见。

(二)高校扩招以来,高校的办学规模得到了迅速发展,而高校师资配置和各种教学条件的补充却无法紧跟扩招的步伐,导致师资队伍质量不高、人员不足、结构不合理,很多高校的师生比低于国家规定的1∶14的标准,教学软硬件设施匮乏,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加之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的先天不足,教育质量必然下滑,毕业生自身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足,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就业观念陈旧,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模式、规模、质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却没有跟上这种变化的步伐,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要求。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还把自己置身于象牙塔中,不愿意正视自我,总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不愿意从事艰苦行业,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缺乏主动就业的积极性,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相脱节。

(四)由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等都普遍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话题。目前,政府职能部门、学校和各种社会团体等都在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和改善服务水平,努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如筹备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宣讲会、座谈会、就业创业讲座等,但目前的服务水平和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程序服务工作做的多,实质工作质量却有待改进,服务水平不尽如人意,如经常出现的失业和岗位空缺并存的现象。

(五)“不看能力看学历”的招聘现象还普遍存在于用人单位的招聘公告中,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于注重学历水平,而相对忽略应聘者本身的能力及岗位的要求,追求高学历,不求合适的,不能人尽其才,在造成人才浪费的同时,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之一。

(六)高等教育没有及时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结合,高校专业结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不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导致高校培养的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结构不配套。另外,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必将导致劳动力发生转移或出现剩余,劳动力总量需求的下降会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形势,而作为主要吸引劳动力的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还有待提高。

(七)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备法律制度的保障,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劳动力市场的良性发展同样离不开完善法律制度的保障,而目前存在的一些法律制度,如户籍制度,使毕业生就业公平得不到保障,地方保护主义、性别歧视等也阻扰了就业公平的实现。还有一些用人单位不按劳动法执行劳动合同,压榨工作人员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造成了极大冲击。

二、解决对策研究

(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基层就业。

一方面是大量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一方面很多基层单位、艰苦行业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空缺,只是由于工作环境、待遇和发展空间等原因招不到或留不住人才,这就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加强引导和保障,积极改进基层单位和艰苦行业工作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为他们提供各种政策上的优惠,如学费返还、优先深造等,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的发展创造优越条件,铺平道路,使基层部门和艰苦行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选择,这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重要作用。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挖掘需求潜力。

从经济学理论上看,就业是经济增长的衍生需求,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但从经济发展的实践看,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就业弹性趋于下降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大力发展就业弹性较高的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既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还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失衡。大力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趋势,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首先要走出加快服务业发展为时尚早的认识误区。目前,我国不仅具备了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而且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其次要转变服务业不可能大规模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观念。一些传统观念认为服务业只能提供一些临时性、非正规的工作岗位,大规模吸纳劳动力还得靠大工程、大工厂,没有意识到现代化大型工业生产越来越体现为“鼠标+水泥”的技术集约方式,更多的就业岗位将由服务业提供,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将成为主流趋势。最后要把促进就业与加快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在通过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上,不能“厚此薄彼”,谈及就业,就把服务业抬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谈及服务业自身发展,则支持力度明显不足。服务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服务业自身发展水平决定的。

(三)深化高教改革,调整供求结构。

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诸多矛盾,如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专业知识更新等,都不能很好地与市场要求相结合,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因此,必须更好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技能培训,使得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调整供求结构,改变目前存在的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局面。

(四)发展职业教育,限制招生规模。

高校扩招造成很多高校教学资源捉襟见肘,教学质量相应下降。然而扩招也是高校发展的一个趋势,只是应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放缓这一进程,限制招生规模过快膨胀。而目前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发展需要各种有一技之长的技师能手,但高等教育却无法满足这一需求。适当合理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缓解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与高等教育发展相协调,控制招生规模,促进高教改革,最终对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五)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技能。

在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但在我国却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很多高校都专门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总体来说,发展水平还相当低,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师资队伍缺乏,课程建设相对滞后,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参与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趋于表面形式,发挥不了实效。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为成功就业奠定基础。另外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就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就业的成功率,而作为职业指导重要组成部分的就业指导是提高毕业生就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

(六)扭转职业观念,减少主观性失业。

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是失业和岗位空缺并存的局面,就业观念陈旧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多的是以薪水高低、工作环境好坏来作为衡量标准,而很少顾及职业的发展前景和个人的发展,只顾眼前利益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不愿意到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也体现了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的心态。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该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引导,使之转变思想观念,政府则应该从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家庭和社会也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减少因主观上的被动消极而导致的失业。

(七)健全竞争机制,促进公平公正。

完善各种法律制度建设,规范劳动力市场,改革人事录用制度,促进就业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良性发展,才能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对挖掘就业潜力和加强人才合理流动具有积极意义,最终也会对大学生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大学生就业。

(八)明确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进一步明确相关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服务相结合,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重要,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在开展就业工作方面有着其他社会部门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政府首先可以从政策层面影响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促进用人观念和择业观念的同时转变,另外政府还扮演者服务员的角色,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全方位的服务,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不同角度挖掘就业潜力,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也不是单凭某一方的力量就能够解决,这有赖于大学生观念的改变,有赖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结构调整等。总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各部门、各方面的努力和合作才能最终解决。

参考文献:

[1]吴开胜,张翠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因素及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01.

[2]戴秋香,宫银海,高原.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9.

[3]李晓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外的研究与经验[J].西北人口,2010.02.

[4]杨海燕.论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矛盾中的作用[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1):67.

上一篇: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解构与重建 下一篇:现代汉语述宾短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