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解读的教学设计策略初探

时间:2022-05-20 01:02:35

基于课程标准解读的教学设计策略初探

摘要:文章从观摩研讨“乙酸”一课的所思所悟为例,从课程任务的贯彻落实和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两方面阐述了基于课程标准解读的教学设计策略。

关键词:课程任务; 课程资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6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24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师范大学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研修班的培训学习,活动内容之一为观摩研讨一位学员教师的课堂教学,课题为苏教版化学1教材专题三第二单元的乙酸。可以想见,以“特级教师”为个人追求的教师,其课堂教学一定不会是平庸的、平淡的,课堂是他(她)发挥个人教学能力、展示自我个性魅力、践行个人教育思想、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是个人学习、思考、实践的成果不断得以实现验证的场所。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一节优课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是完成优课的最重要基石,只有明确了上述问题,教师的努力才不至于南辕北辙、徒劳无功,这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清晰明确,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策略方法,落实到课堂之中。对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研究不胜枚举,成果颇丰,但是并非所有教师都对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读思考。因此,笔者以为,重读、精读并解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其中对课程的实施要求和建议,思考研讨落实策略,对于课程改革已推行十年的课堂教学设计,依然必要必需。笔者仅以在“乙酸”课堂中的一些所思所悟为例,浅谈在此方面的体会。

一、课程任务的贯彻落实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见,自主建构知识、体验科学探究是高中化学课堂必须完成的两项重要任务。此外,培养学生基于化学的思考方法、体会化学的学科思想观念、感受化学学习的价值和作用也应该是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中义不容辞的任务。因此,将上述三项课程任务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策略合理有效落实,是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

1. 培养化学学科观念

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其特征性的、有借鉴性和迁移价值的知识体系、思维方法和思想观念理应得到充分重视和不断传承。高中课堂是化学基础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有责任将上述化学学科的核心价值展示并传授给学生,相比具体的化学基础知识,思维方法和思想观念对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更有益处。在乙酸的教学内容中,知识体系体现在――(1)认识化学物质围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际应用三个维度;(2)认识有机物围绕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三个维度;(3)认识烃的衍生物则围绕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对化学性质的影响。学科观念则体现在:(1)转化观――乙酸的酯化反应是常见烃的衍生物之间相互转化的重要环节;(2)基团观――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对其化学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微粒观――酯化反应中羧基和羟基脱水缩合原理的微观表征。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知识体系和学科观念的重大价值呢?首先,教学的过程即为教师对知识体系、学科观念的构建和落实过程。依据知识体系的逻辑序列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构建,分为乙酸的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际应用四大板块,学科观念的体现则在于羧基的结构、断键方式和对乙酸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基团观、微粒观的具体落实)和酯化反应的原理与应用(转化观、基团观和微粒观的综合运用),理应作为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其次,知识体系、学科观念在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起到载体和支架作用,对其系统、科学的理解和掌握运用知识意义重大。在参照教师所建构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时,学生若能体会其中所内涵的化学知识体系,并自觉运用该体系对自身认知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对其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指导,如引导学生参照对乙醇的认知方法和知识建构过程,迁移运用到乙酸的学习中来,从而思考感悟建构烃的衍生物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又如在酯化反应的学习中,学生能对关注其中官能团羧基和羟基的变化,以断键方式、组合方式等微观表征方法来审视反应原理,以转化的视角来确定酯化反应的作用价值,无疑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建构和重难点的突破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学科观念的具体价值所在。

2. 自主建构知识

自主建构或者说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观念,应该是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形式,这一点教师非常理解认可但实际操作中却时常迷失,实施策略也常存在形式化、模式化、扩大化的倾向。笔者以为,自主建构首先不应是放任自学,教师对自主建构的方法、质量、效率和思维应该起着指导、监督和评价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敢插手是不恰当的;其次,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适宜自主建构的,距离学生最近发展区较近的知识技能可以由学生自主习得,对学生而言自主建构有难度的内容还需教师搭建问题支架,协助其完成建构;最后,学生的自主建构没有固定的形式和模式,小组合作有利于自主建构,独立思考亦有利于自主建构,应根据学习内容对学生元认知水平和能力要求的不同灵活运用。在乙酸的教学设计中,应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理的自主建构和教师指导策略。对于乙酸的物理性质、乙酸的弱酸性这样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和元认知能力水平的内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通过观察样品、自主实验、阅读教材、收集分析信息由其自行认识归纳,教师对学生学习任务的达成情况做适当的监督、评价、纠错、解释和概括总结即可;而对于酯化反应的实验和原理的学习,由于该内容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有一定落差,若仍让学生自行建构知识则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故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进行必要的引导,搭建认知支架促进学生建构。如在酯化反应实验的教学时,可以充分挖掘其与学生已有实验认知的联系,运用类比迁移的思维方法完成该实验认知模型的构建。乙醇、浓硫酸的混合顺序和操作注意事项可以类比浓硫酸与水混合认知,沸石的使用原因类比蒸馏实验认知,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下类比防止倒吸的认知,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则类比物质除杂、分离中的相关认知等等。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对新知识的初次建构后,能够重新审视、反思和概括建构的过程,既是对该知识不断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也是自主建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中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权利,更需对学生的自主建构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示范。

上一篇:基于问题引领的复习课教学范式的实施与思考 下一篇:解答学生关于隐函数的二阶导数计算中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