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金融下的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研究

时间:2022-05-20 10:24:15

物流金融下的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研究

摘要:物流金融为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但通过分析发现,在这新的解决方案后边含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所以为了促进物流金融稳健发展,针对物流企业和银行的实际运作,提出相应的风险解决方案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关键字:物流金融;风险;解决方案

一、物流金融发展的背景

所谓的物流金融就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开发和运用各种金融产品,合理高效地组织和调节物流领域中的资金活动,这些资金活动包括在物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存贷款、投资、信托、抵押、租赁、保险、贴现、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种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物流金融也可以理解为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参与的“互赢”过程,物流和金融的紧密融合能强有力的支持社会商品的有效流通和运转,促进了融资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我国的小微企业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相对应地,小微企业不但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大部分人口就业的问题,同时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小微企业本身存在着资金不足、规模不大、信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致使其融资渠道贫乏,给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然而近几年物流金融的出现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出现了新的转机,一时间部分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物流金融,开始专注于物流金融用于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行性、物流金融在社会推广的必要性等课题。

二、发展物流金融的意义

首先,物流金融解决了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物流金融服务可将原材料、产成品以及存货等资产转化为质押物,银行在之前是不会接受这类资产作为放贷的质押物,但在物流金融下,这种情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而扩大了小微企业可用于抵押的物品。物流金融还可为银行分散部分的信用风险,其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银行有了质押物,即使小微企业最终无法偿贷,银行占有的质押物则也可以降低一部分损失。同时,银行有了物流企业为小微企业的质押物担保,也可以省去对小微企业信用状况、资产规模等信息的调查,降低银行的额外调查成本;另一方面,物流企业介于银行和小微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小微企业在生意上相互往来,对小微企业经营情况更为了解,可以为优秀的小微企业进行担保,那么物流企业则分担了部分放贷风险,使银行的贷款变得更加安全。

其次,物流金融的推广可以给银行、物流企业、小微企业带来“多赢”的局面。对于银行来讲,可以拓宽客户的范围,扩大信贷规模,这对解决当前我国许多银行存在的一方面因惧怕风险而惜贷,而另一方面银行日益增加的盈余存款之间的矛盾大有帮助。针对物流企业而言,物流金融服务的展开,不但能给企业带来更多、更稳定的顾客外,还能赚取额外的附加值,比如通过资产评估、质押物审核、质押物拍卖等服务获取收入,丰富物流业服务品种,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更强的动力。当然作为重要参与者,小微企业一样收益颇丰,物流金融为小微企业消除了融资的劣势,通过物流企业为质押物的担保提升了信用等级,从而能更好地从银行取得贷款,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资金保障。

最后,从成本支出来看,透过物流金融为小微企业融资并未大幅增加融资成本。因为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仓储运输、质押物保存、资产评估等服务本身就是物流企业的传统服务项目,所以对整个物流金融的发展来讲不会增加太多的额外开支。透过物流金融融资还可以降低信息成本,银行不用花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去调查小微企业的历史和现在的资产状况,他们只在乎小微企业的质押物的价值,所以可以将信息的获取成本降到最低。在物流金融运作下,小微企业能得到大型物流企业专门的、正规化的物流服务,最终也可以降低运输成本,透过物流金融融资甚至还可以降低非正规渠道贷款所支出的关系成本。所以,小微企业借助物流金融融资所支出的成本并不大。

三、物流金融模式下小微企业融资所面临的风险

1.环境风险。环境风险分为经济环境风险和法律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是指物流金融下各参与主体因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而面临的风险,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整个经济形势变得十分的恶化,其结果导致了大量的小微企业资金紧张,急需大量流动资金支持企业正常运转。但金融危机时期,小微企业的质押物价格下跌,能从银行贷款的数额变得更少,结果一大批小微企业步入破产倒闭的边缘。而小微企业的破产又反过来再一次加大了银行和物流企业的损失。法律风险指的是由于国家的政策法规或法律的滞后以及不完善使得物流金融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给各参与主体带来的损失。比如说,早在2004年就有一些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与大型商业银行签订战略协议,开始运作仓单质押、动产质押等物流金融模式,但相应的法律法规却很滞后,没有专门的物流金融法来约束不正当的行为,《合同法》和《担保法》中有关物流金融的条款也不完善,在实际运用当中,往往出现无法可依、无法可循的局面,从而给执法部门带来一定的困惑,也让不法之人有漏洞可钻。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小微企业、物流企业以及银行类机构之间都会存在的风险,其主要是由于物流金融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在“权利质押”、“流动货物质押”、“融通仓”等运作模式下,银行和物流企业都各自面临着信用风险。对银行来讲,由于物流企业评估及保管小微企业的质押物,尽管极大地简化了银行的放贷程序和降低了工作成本,但银行却很难完全与物流企业共享小微企业的信息,因而信息不对称比较严重。银行在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时,主要基于物流企业向银行提供的审核资料,而其中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却受到物流企业的影响,那么银行则要承担物流企业弄虚作假的风险,同时也要面临小微企业与物流企业伙同欺诈银行的风险;对于物流企业而言,由于物流企业所面临的是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然而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和经营情况参差不齐,根据大数定理,当与物流企业合作的小微企业数量众多时,则会出现信用低下、恶意违约的小微企业,所以物流企业不仅要防范质押物质量低劣的风险,同时还要面临部分小微企业恶意违约,不能按时偿还贷款的风险。

3.市场风险。一方面是指质押物在物流企业的仓库中,价格发生了变化,通常来讲,供给需求是影响商品的重要因素。由于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政府产业政策调整、市场产品更替等因素影响,质押物的供需出现了调整,最终导致质押物的价格产生波动,进而造成银行或物流企业的损失。另外,质押物的价格变化还会受到质押物的种类、质押物交易市场的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

4.操作风险。物流金融的众多环节都是由参与主体相互配合,并非由一个主体独立完成。对银行来讲,由于物流金融在国内运作的时间不长,更多银行也还处于摸索阶段,那么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贷款审核机制也存在一定的漏洞,银行工作人员则较容易出现操作风险。对于物流企业来讲,物流金融的高效运作需要物流企业有全面的运输仓储设备、先进的管理手段、完善的监督机制以及科学的组织机构。但就目前来讲,国内的物流企业整体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偶有管理决策失误,运输储存事故偶有发生;另外由于物流企业员工水平良莠不齐,导致对小微企业质押物的价格评估不够准确细致。

四、物流金融模式下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的控制

1.不断健全物流金融的经济法律环境

物流金融要想健康正常的发展,没有一个良好的经济政策环境,是不可能办到的。物流金融关系到物流企业、银行、融资企业,然而每一个参与者的不足都将导致物流金融的发展受到影响。所以创造一个适合物流行业、金融行业、小微企业协同发展的经济大环境则显得尤为重要。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政府也有在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比如2009年3月国务院下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表示要建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企业集团,将大力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增强物流服务能力。

另外要想规避和降低物流金融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经济法律风险,政府还应当完善物流金融的法律法规,对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比如丰富和细化目前《担保法》《合同法》,甚至专门研究“物流金融法”建立与当前物流金融发展相匹配的法律制度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2.建立健全物流金融的诚信体系

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我们应从市场诚信文化的内涵出发,把握物流金融下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的诚信文化建设内容,围绕落实诚信建设的必要性和诚信建设的途径,强化物流金融诚信文化体系的建设。从建立综合征信平台和违约处罚机制出发,逐步从舆论监督、道德约束、信用管理、法律保障等方面展开工作。

从实际经验来看,市场诚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参与主体三方严格自律是基础,政府大力支持是前提,利益合理调整是核心,严肃法纪是保障。所以,为降低物流金融的信用风险,维系物流金融正常运转,建立健全物流金融的诚信体系是完全有必要的。

3.建立市场行情动态监控机制

小微企业将质押物质押到物流企业,随着市场的波动,质押物的价格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建立市场行情动态监控机制就是指动态监控质押物的市场行情,包括质押物的市场价格、市场供给情况、产品替代情况、质押物市场交易稳定性以及变现能力等信息,做好质押物的统计归类工作,及时调整向小微企业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降低因市场价格波动给银行和物流企业带来的风险。另外还应对物流企业和银行机构的资产进行动态风险度量,及时对风险进行预警。

4.完善各主体的治理机制

完善各主体的治理机制就是要对各参与主体的运作进行规范化、合理化管理。物流金融机构要有严格有效的组织机构和科学的经营方针,明确的职责分工和高效的衔接程序。为了借助物流金融促进小微企业的融资,那么就应该对各参与主体进行有效治理,使各参与主体的操作流程更科学更合理。对物流企业来讲,应建立风险管理部门,认真识别小微企业资产状况,甄别不良质押物,加大对企业员工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操作水平。对银行来讲,应首先建立物流金融知识培训机构,让银行员工能尽快熟悉物流金融的专业知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另外应健全风险预警机制,降低银行因操作风险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陈祥锋,朱道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物流金融[J].物流技术,2005(3).

[2]胡愈.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的制度和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赵朝霞.我国物流金融的风险控制研究[J].物流技术 2012,(7).

[4]任杰,汤齐,杨宇.物流金融服务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意义[J].物流业研究,2007,(8).

[5]唐少艺.物流金融实务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2).

作者简介:

韩建飞(1989.8—),重庆市开县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吴彩凤(1988.5—),湖北天门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本文研究得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的资助。

上一篇:福建省果蔗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下一篇: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