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附条件不制度的适用与完善

时间:2022-05-20 06:31:28

浅论附条件不制度的适用与完善

摘要:附条件不制度是我国刑诉法修改以后作为未成年人特殊程序正式确立的一项崭新的制度。附条件不制度在适用过程中面临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试从附条件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附条件不制度。

关键词:附条件不 适用 完善

一、附条件不制度的含义及其意义

附条件不是指检察机关对某些符合条件的案件,设立一定的考验期,期满后根据考察情况,对其作出不或决定的一项制度。①附条件不作为轻罪非犯罪化处理的一种替代措施,可有效实现审前程序分流,充分体现刑罚个别化的刑罚思想、促进犯罪人回归社会。附条件不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机关的具体运用。

1.有利于嫌疑人悔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附条件不旨在给更多主观恶性较小且罪行较轻的犯罪嫌疑人提供一次回归社会的机会。附条件不通过对犯罪嫌疑人设立一定的考验期,科以一定的义务,使其认识到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从而有效地预防犯罪,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有利于修复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对抗。附条件不的案件,多是社会危害性较小的轻罪案件,通过该项制度,能有效化解矛盾,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3.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面对案多人少的矛盾及我国司法资源匮乏的现实,附条件不既能减轻出庭公诉和审判的压力,又能集中司法资源办理重大复杂的案件,从而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司法效率。

二、附条件不制度的适用范围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把握附条件不制度的适用范围:

1.适用对象的特殊性。附条件不一般只适用于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等社会危险性和主观恶性较小等群体。对于主观恶性较大及惯犯、累犯等,不适用附条件不。

2.犯罪情节较轻。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已对附条件不的条件作出规定。即犯罪嫌疑人已经构成犯罪,符合条件,但罪行较轻,有悔罪表现的,方能适用附条件不。

3.社会危害不大。附条件不适用于侵犯人身、财产权利、财产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且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的案件。

4.具有悔罪表现。适用附条件不,嫌疑人须具有悔罪表现,通过真诚悔罪、赔礼道歉,取得被害人谅解。

三、附条件不制度适用存在的问题

(一)与相对不存在重叠,难以彰显实效

附条件不和相对不都适用于轻罪案件, “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也有可能符合“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条件,附条件不与相对不存在重叠,在现有的司法体制下,若不对附条件不和相对不进行明确区分和适用,附条件不制度难以彰显成效。

(二)未形成系统的操作程序,适用时难以把握

按照新刑诉法规定,对涉嫌侵犯人身权利、民利、侵犯财产以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涉罪未成年人可以附条件不。但新刑诉法未明确附条件不的适用条件及对象,适用时难以把握。

(三)考察帮教体系不健全,适用效果不佳

根据新刑诉法第二百七十二条、二百七十三条的规定,被附条件不对象在考验期内的表现是检察机关是否作出不决定的重要依据,因此,考察帮教工作是整个附条件不制度的关键。但新刑诉法并未明确建立一套健全的考察帮教体系,主要表现在:(1)考察主体力量有限。根据新刑诉法的规定,附条件不的考察主体是检察机关,主体力量有限。(2)考察规定不完备。修改后的刑诉法列举了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人应当遵守的规定,但未对矫治和教育方面作出细化。(3)考察标准不明确。新刑诉法规定了检察院应当撤销附条件不决定的两种情形,但未明确统一的考察标准,势必影响附条件不的适用效果。

四、附条件不制度的完善

(一)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确保程序顺利启动

办案检察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考虑案件性质,依托检调对接机制、刑事和解制度,充分征求双方的意见和建议,进行风险评估,确保附条件不程序的顺利启动。

(二)设置规范高效的适用程序,确保程序公正

笔者认为,附条件不运行过程中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程序:

1.社会调查程序。③对于拟作附条件不的案件,承办人应先进行社会调查,充分走访、听取公安机关、学校及基层组织等方面的意见,对嫌疑人的成长环境、犯罪成因、犯罪动机和悔改表现等方面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2.考察程序。新刑诉法规定了被附条件不的犯罪嫌疑人的考验期为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笔者建议将考察的日常事务委托给司法行政机关,提高考察行为的专业性。

3.期满程序。检察机关应在考察期满审查后作出附条件不决定。经检委会同意,由检察长签发附条件不决定书,送达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公安机关和犯罪嫌疑人所在的学校、社区及其他参加考察帮教的组织。

(三)建立健全考察帮教机制,确保适用效果

考察帮教体系是否完善决定了附条件不制度的适用效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健全考察帮教机制:

1.整合社会力量,健全帮教组织。笔者建议检察机关应联合公安、司法、社区等部门,组成帮教小组,确保帮教效果。

2.明确个案所附条件。新刑诉法对被附条件不人规定的条件过于笼统,不利于进行考察。因此,笔者建议应对不同的案件附加不同的考察条件。犯罪嫌疑人完成所附条件的情况和考察帮教期间的表现,应当作为检察机关最终是否作出不决定的依据。

3.建立跟踪回访制度。考察期满,检察机关经过审查后应作出不决定,使犯罪嫌疑人尽早回归社会。但是,对被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后续表现却缺乏有效的监督。笔者认为,应当探索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应在不决定作出后的一定时间内向未成年人所在的学校、社区了解其表现,及时进行跟进评估,对其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参考文献:

[1]邓新国,丁传富.对试行附条件不制度的实证探索[J].江西检察,2011(5).

[2]刘品.附条件不制度的适用困境与完善[J].江西检察,2013(1).

[3]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公诉课题组.附条件不制度实证研究[N].国家检察官学报,2009(6).

上一篇:对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思考和建议 下一篇: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的基本范畴分析